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广东残联爱心文学专页

张海迪《绝顶》的力量

更新时间:2017-04-14

认识张海迪姐姐,是从认识她的名字和事迹开始的。那时,张海迪这个闪亮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张海迪成了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代名词,并具有“中国当代保尔”、“新时代的活雷锋”等美誉,张海迪的故事也感染着包括我在内的无数的人,给众多奋进中的人以无尽的力量。她的“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的信念,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从而成为我的座右铭。

后来,我渐渐认识和读到了张海迪姐姐的作品。我了解到,张海迪姐姐虽然身患残疾,但她在文学领域中不断耕耘,凭着自我的尊严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向人民献出了许多真诚美丽的文学作品,她创作和翻译的《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深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所喜爱,有些篇章还被选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

由于种种原因,张海迪姐姐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以及散文集《生命的追问》,我都没有机会看到,这让我深感遗憾。她的作品《绝顶》面世的时候,我刚参加工作。“《绝顶》是作者张海迪对自身的一次搏击与超越,是她在原有作品基础上的又一次新的攀登”、“她以非凡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和梅花般的品格,以及对人生、人性的深切感悟与思考,创作出了这部令人难忘、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再一次体现了她那完美、无憾的人生价值。”当我在网上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汽车,跑到40多公里外的县城,买了一本回来,然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欲罢不能一口气把它读完。

《绝顶》以神秘的梅里雪山为背景,描写了以肖顿河为代表的登山者直面生死离别的英雄气概,勇于摒弃现实生活中物质和感情的诱惑与刺激,以及乐于接受雪山上天气突变的冲击与考验,充满了激越浪漫的情感、秀丽委婉的思绪和大气磅礴的胸襟。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登山者十年如一日的求索历程,表达了登山者的博大胸怀、宽广气度和高尚情操。那宏伟壮丽的气势、冰清玉洁的神圣和尊严,洗涤了尘世的污浊、褊狭、私利和渺小,展示了人的纯净的心灵,使精神也从中得到升华。

张海迪姐姐说:“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而我也想说,我在读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想象的翅膀也飞向了那无边无垠的天地。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梅里雪山,与豹子般勇敢的肖顿河,爽朗而坚毅的小川,浪漫而清纯的安娜的以及美丽而忧伤的陈晓薇的同行,与他们一起向雪山绝顶奋力攀登,领略雪山的壮丽与神秘。但是,正如书名《绝顶》所暗示的,梅里雪山是一座从未被人类征服的“绝顶”,故事以悲剧告终。“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一座或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没有痛苦的挣扎,有的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来了……”读着这些语句的时候,我像失去了同甘共苦的好伙伴,陷入了无边的悲痛。

化悲痛为力量,我又被肖顿河们勇于攀登,勇于挑战的精神深深激励着。虽然那时我刚做过左足踝关节矫正手术,伤筋动骨的疼痛还没消失,伤口还没痊愈,但我放弃了请假休养的机会,坚持拄着拐杖给学生上课,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重和敬佩。此后的日子里,在我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把《绝顶》拿出来读一读,与肖顿河们来一次神交,不知不觉中,又有了奋发向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力量。从教12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后,我调到当地残联,实现了成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的梦想,让我有机会走到残疾人的身边,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想法,做残疾人的贴心人,尽自己的全力为残疾人服务。

张海迪姐姐没有去过梅里雪山,她只是在网上看了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和绮丽的风光图片的情况下,整整奋斗了四年写出了这部《绝顶》,这部作品最终获得了“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给了我信心和勇气,其使我懂得了想象的重要性,想象是一种才华,是写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这是张海迪姐姐在《绝顶》的前言里所说的一句话。13年前,我曾经把它摘抄在了本子上,13年后,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是的,攀登永无止境,不管前方有怎样的艰难险阻,我都将沿着梦想之路,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