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促进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 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影视融合篇”在广州举行
更新时间:2024-11-11 来源:广东作家网
论坛现场
11月8日上午,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影视融合篇”在广东文学馆举行。这是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之一。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义军,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孙金华,香港女作家协会秘书长吴燕青,澳门笔会会长汤梅笑,澳门大学葡语系教授姚风,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苏毅,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等出席。活动汇聚了一批影视行业的资深编剧、制片人、电影公司负责人及知名作家,共同探讨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领导嘉宾
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为“从小说到剧本”,由资深媒体人张英担纲主持。发言嘉宾包括电视剧《水浒传》《双旗镇刀客》编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杨争光,张艺谋文学顾问、电影《活着》《霍元甲》《英雄》《十面埋伏》文学策划、编剧王斌,中国青年出版社原总编辑、《人世间》图书责编李师东,著名小说家、《盲井》原著作者刘庆邦,以及电视剧《人世间》编剧王大鸥。五位嘉宾分别以个人代表作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影视作品为例,分享了从小说到剧本的创作心得与经验得失。
上半场“从小说到剧本”,从左至右:张英、刘庆邦、杨争光、王斌、李师东、王大鸥
杨争光围绕如何选择并改编一个好的文学母本以适应影视创作阐述观点。他表示,一个好的文学母本首先应当能够吸引改编者本人,并且具备一个鲜明且贯穿始终的立意,这个立意能够通过人物命运的演变在故事中得以体现。此外,他还着重强调了人物关系在电视剧和电影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关系是驱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王斌就文学的尊严与独立性发表见解。他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应过分迎合影视改编的需求,而应坚守文学自身的规律、特征和使命。他通过分享自己与张艺谋合作改编《菊豆》《活着》等经典作品的宝贵经验,详细阐述了文学作品转换为影视作品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并指出作品的主题应当首先能够打动改编者本人,而非仅仅依赖于人物或情节的吸引力。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着相互触动、相互成全的密切联系。
李师东则以《人世间》为例,深入剖析了文学作品向影视作品转化的复杂过程。他认为,这个过程既艰难又富有创造力,需要编剧在充分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改编和创新。《人世间》的编剧王大鸥在改编过程中,不仅成功地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还通过细腻入微的细节处理和生动逼真的画面呈现,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从而实现了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完美融合和互相成全。
刘庆邦作为一位资深小说家,对影视改编的有着独到的讲解。他认为,小说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更注重文学性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而影视则更注重戏剧性和视觉效果的呈现。他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坚守文学的尊严,不应过分考虑影视改编。同时,他也提到了影视改编对小说的反哺作用,认为好的影视改编可以带动小说的传播和接受。
王大鸥是《人世间》的编剧之一,他认为,编剧作为第一读者需被原著感动,并进而思考这种感动是否具有共性,能否与大众产生共鸣。他提到,改编过程中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寻找原著中与大众产生联结的共性元素,如孝道等,并试图通过展现这些元素与观众产生共鸣。小说创作时不应过分考虑影视改编,而应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和文学性,因为小说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更注重内心世界的描绘,而影视则更注重戏剧性的呈现。好的影视改编可以反哺小说母本,但在小说创作时应适度削弱戏剧性,以保护其文学性。
下半场“从剧本到影视”,从左至右:张英、张纪中、王义军、宋方金、任仲伦、潘军
论坛的下半场为“从剧本到影视”,同样由张英主持。嘉宾包括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电视剧《手机》《人活一句话》《飞》等剧编剧宋方金,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原董事长任仲伦,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义军,《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金庸系列剧制片人、《三国演义》《笑傲江湖》《水浒传》等剧制片人张纪中,以及作家、编剧、《五号特工组》《分界线》等剧编导潘军。五位嘉宾结合自己的编剧、制片人、电影公司经营人等工作经历,深入探讨了剧本到影视作品的转化过程,分享了各自在工作中的心得与经验得失。
宋方金以其丰富的编剧经历为例,探讨了编剧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与挑战。他认为,随着网络平台对影视行业的深刻影响,编剧的地位有所变化,从传统的乙方转变为需要更多自主权和创造力的角色。他强调了编剧应具备的文学素养,并指出,尽管影视与文学存在差异,但编剧仍需像作家一样深刻理解和表达故事。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与作家合作改编剧本的经验,提出了文字与影像转化的难度和技巧。
张纪中分享了自己作为制片人和架构师在影视创作中的经验和挑战。他认为,制片人需要像磨刀石一样,精心打磨每一个创作环节,确保作品既有艺术价值又能满足市场需求。他以参与改编和制作的《笑傲江湖》《青衣》等多部作品为例,分享了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趣闻和挑战。他还特别提到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小说到影视创作中的艰难与希望。
任仲伦从出品人的角度探讨了好剧本与好电影的关系。他认为,好剧本是好电影的基础,但并非所有好剧本都能拍成好电影。他强调,电影作为一种昂贵的艺术表达,需要同时满足技术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要求。他提出私人经验与大众共鸣之间的平衡问题,认为电影创作者需要在保持个性和私人表达的同时,努力赢得观众的共鸣。此外,他还分享了自己在选择和判断剧本时的经验和心得。
王义军对电影文学高下的判断、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民族精神构建以及广东气派的理解等作出阐释。他认为,艺术门类之间不应有高下之分,只有优秀与非优秀、好与不好、严肃与通俗的区别。文学是电影的基础,但电影也可以独立创作。他强调民族精神构建在文学和艺术中的重要性,并回顾了20世纪中国文学和艺术的指向。他结合广东的文化特色,提出了对广东气派的理解,认为广东的喜剧精神和即时欢乐感是其重要的文化特征。
潘军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专心致志,不应过多考虑作品的商业价值。个人定位很重要,作家应清楚自己想要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并享受创作过程带来的乐趣。他还从艺术门类的角度分析了电影、电视剧、戏曲和话剧等不同艺术形式中创作者的地位和作用。他谈到合作中的妥协艺术,并表达了对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看法,认为只有好东西才会受到关注,呼吁大家不要被舆情裹挟,而要被作品本身的震撼所征服。
本次论坛通过两场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展示了文学与影视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为未来的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是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转化为影视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多美好的视听享受。
出席论坛的还有广东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刘佳笳,新疆作协网络作家分会副秘书长、乌鲁木齐市作协副主席刘奕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文联主席马新兰,内蒙古翻译家协会副主席陈萨日娜,西藏林芝市作协会员陈天龙,珠海市作协副主席石耿立,东莞市作协副主席林汉筠,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中山市作协常务副主席黄廉捷,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肇庆市作协主席钟道宇,以及省作协各部门负责同志等。
据悉,论坛结束后,11月8日至10日,国内知名作家、港澳作家等将齐聚湛江,开展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