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绘出盛唐气象!陈继明长篇小说《敦煌》在京发布

更新时间:2024-10-21 作者:戴雪晴来源:南方+

近日,广东省作协副主席陈继明长篇小说《敦煌》发布会于北京图书大厦举办。

《敦煌》以初唐时期为时间背景,以李世民的御用画师为主人公,书写凡人开窟、宫廷画师造像的故事,以瓜州、沙州为空间背景,书写吐谷浑人与汉人的民族融合,并以贯穿古今的历史为人间道场,书写人心满壁风动、天衣飞扬,富有浓郁西部气息。作品兼具历史的和美学的、民族的和人性的,知识的和趣味的特征。

7a2daf23-77ca-4e13-930f-32b32ef959c0.jpg

两个“不写”与两个“要写”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在致辞中表示,陈继明是书写敦煌非常合适的人选,他在小说中体现出诗人般的激情和研究者般的精确,小说也因此显得丰沛精彩、扎实厚重。

陈继明介绍,早在七年前,长篇小说《七步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他就在责编付如初的建议下,开始考虑书写敦煌。其间,他不断思考、搜集大量史料,之后用一年写作,一年修改。初稿完成后,责编给他提出1000多处修改意见,之后两个人不断打磨,终于在一种“如梦如幻”的状态中完成了这部长篇作品。

在陈继明看来,关于敦煌,最难处理的就是虚与实的关系,实体和象征的关系,他定下两个“不写”——不直接写藏经洞的故事,不把敦煌当作图腾来写。他想写出一个新的敦煌,“想站在敦煌对面打量她,然后起一个自己的空中楼阁,看看敦煌的形成过程,莫高窟的形成过程。”

“我觉得是人照亮了敦煌,而不是相反。”陈继明定下了两点“要写”,其一,要写人。敦煌是人的世界,没有人就没有敦煌;其二,要好好写一写动物。在他笔下,马、骆驼等动物都不被看作人的工具,而是成为小说的角色,和人“平起平坐”。

6410f751-f9a3-41b8-890c-d372e0412564_副本.jpg

四条线索书写敦煌气魄

对话环节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预聘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从敦煌讲到《敦煌》,从题材价值、文化意义、写作艺术以及历史感和当下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敦煌》故事好看,人物鲜活。它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叙述语调。”邱华栋表示,该书最打动他的地方,是把唐代生活写成当代生活,贯通古今。因此,这既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当代小说,靠非凡的想象力把读者带回距离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空间里。

刘大先则从文本出发,阐释了小说中四条线索和两个时空,以及日记、考古文献、佛经等多文体的运用。尤其是当代线索的出现,让小说具有了“元小说”的色彩。

刘大先认为,《敦煌》准确捕捉了敦煌的包容性,因而写出了“古今无不同,人情不相远”“人我无不同、皆有悲欣感”,由此让人体会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历史真相。

丛治辰以书中人物的一句对话“既然刀子已经放下,就拿好锄头吧”,指出以吐谷浑为代表的游牧国家,在迁徙和求生中的变化。“历史就这样上演了事与愿违的悲喜剧,不同民族也在各种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开始交融共生。正如书中所说,民族的发展经历过修补重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正是民族融合的真相,也是文明发展的真相。”

邱华栋也指出,《敦煌》之所以能成为一部具有大气象、大格局的优秀作品,就是因为作家深沉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文明思考。

付如初则坦言,敦煌既是时间的产物,也是时间的见证。甚至象征了时间本身。“陈继明的小说写出了其中种种层次和韵味,让人品咂不尽、解读不尽。”

付如初介绍,最初这部小说的名字想要叫“敦煌颜色”,后来几经商量,确定为《敦煌》。陈继明说,不怕和井上靖做对比。敦煌也不该只有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