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广东青年作家陈楸帆、季越人在全国青创会闭幕式上发言

更新时间:2024-09-04 来源:广东作家网

2024年9月3日下午,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举行闭幕式。闭幕式安排10名青年作家上台发言,其中有2名来自广东省代表团,分别是科幻作家陈楸帆、网络作家季越人。广东成为唯一有2名青年作家发言的代表团,这既体现了中国作协对广东文学的肯定与厚爱,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近年来在广东省作协的积极推动下,广东青年作家力量正在全国范围内强势崛起,音正声宏。广东文学未来可期!


陈楸帆在青创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广东代表团的青年作家陈楸帆。第一次参加青创会,能在这个意义重大的会议上作为代表发言,我深感荣幸。经过两天的学习讨论,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文学工作者,我们肩负着积极创新创造,奋力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使命。

而要实现这一使命,在我看来,离不开三个“力”。

一、要有扎根人民的定力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作为中国作协的一员,我牢记总书记的教诲,深刻体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有机会深入基层,亲身感受鲜活的群众生活,捕捉时代的脉动。这些经历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如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少儿长篇小说《山歌海谣》中,我将三次赴贵州山区实地考察的第一手经验融入科幻创作,聚焦“山海协作”主题,讴歌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将科技元素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在描绘未来贵州的高科技生活时,我不仅关注技术的进步,更着重探讨这些进步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与观念,如何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这种创作理念源于扎根人民的观察和思考,也是践行“人民是文艺之母”创作导向的具体体现。

二、要有开拓创新的活力

青年作家在塑造文学新形态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代作家成长于信息化、全球化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是变革的观察者,更是提问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正如总书记所说,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文学新形态的塑造,必须紧密结合当下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迁,将“新质生产力”融入创作当中。比如我所创作的科幻文学,不仅仅是关于未来的想象,更是对当下社会、科技与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作为青年作家,我们应当勇敢地打破传统文学的界限,学习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探索新媒介、新技术与新叙事的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文学作品,通过不同媒介的融合转化,传达更立体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作家应当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将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创新不是盲目追求新奇,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与视角,寻找表达形式与内容的平衡点。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历来是创新精神与多元文化交汇激荡之地,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成为腾讯、华为、大疆等全球知名企业的总部,孵化前沿科技与商业模式的沃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东作家,我尝试将潮汕文化与未来科技、生态议题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东方赛博朋克”风格,探索中国科幻文学的一种新的表达。

三、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学需要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作家的重要使命。在中国作协领导下,“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工程,国际汉学家大会,网络文学国际传播论坛、中华文化走出去座谈会、网络文学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蓬勃开展,让我深刻认识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不仅是传播文学与文化,更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中国科幻要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是文化传承上的使命感。如何将中国人对于科技、宇宙、未来的想象,深刻、优雅、活泼地展现给世界,同时艺术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的精髓,传递中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之道,用文学的力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崭新篇章。

在我的创作中努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中国特色的未来想象,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不断尝试和反思,善用“人类知识总和”,推动文学的跨界融合,进而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学新形态。比如我的《AI未来进行式》便是与AI专家共同创作,融合了科幻小说与非虚构写作的不同类型,展现未来人工智能社会的全景式蓝图,目前已经在全球出版发行二十多个语言版本,发行量突破数十万册,被许多重点大学中学列入学习人工智能的推荐书单。

各位同仁,作为青年创作者,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定当不负所望。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立足本土,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文学力量!

谢谢大家!



季越人在青创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亲爱的青年作家同仁们:

大家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发表演讲,我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

我今年大学毕业,22岁,应该是参会者中相对年轻的一批,很幸运能参与到这样的盛事之中,分享一点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前年10月份,我在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从小到大,我都很喜欢写作,无论是小诗词也好,一些小故事,小短文也好,甚至是一些现在看来是青春伤痛文学的东西,那时候写的都不少。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文学大体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严肃文学,一类是网络文学,阅读严肃文学是值得夸赞的,是好学生该做的事情,网络文学则是需要打压和消灭的,他们称之为闲书,就是打发时间看的书。

跟很多那时候的同龄人相反,我其实是先看严肃文学,等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才接触到网络文学,那时小小的梦想当然是成为一个作家。

很早的时候,我就形成了一种很严肃的阅读观,那就是好的书必须是让人哭的书、让人心惊胆颤的书、让人难以忘怀,怅然若失,看过之后仿佛被咬了一口、撕心裂肺地疼起来的书。

但对我这样的普通年轻人来说,发表实体小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但遥不可及,甚至说出来就有些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的事情,手边最近的就是网络小说,于是等到上了大学,年龄大一些,我很自然地开始写网文。

于是我创作的纠葛,从来都是在这两者身上。

一开始我信心满满,自信的不得了,我觉得不就是创作吗?我为什么一定要被网络和严肃这两个定义分割呢?网络文学是给人快乐的,严肃文学是给人真相的,我为什么不能既给人快乐,又给人带来真相呢?

但是网络文学是什么文学呢?它是一种胜利的文学,是一种以胜利为基调的文学,主角最好不要失败,如果失败,那这种失败必然是为之后更大的胜利做铺垫,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其实已经有一种心理预期了——那就是不到故事结局,甚至到了故事结局,主角也不会死,主角当然不能死,甚至不可以吃哑巴亏。

可事情的真相不总是胜利,在我的创作理念里,死亡是一个角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越是英雄的人物就越需要死亡,没有死亡为他上色,他就永远不完整,我在过去的写作中,一个人的死亡不仅仅会因为伟大的牺牲,甚至还会因为小小的失足,死在一个小人物手里,或者是因为一个失足而毫无意义地暴毙——但是这些东西是不被大部分网文读者所接受的,即使你写了一本群像文,读者希望见到的也是伟大的牺牲,有价值的牺牲,他们允许角色死亡,也允许角色受挫折,但是死亡和挫折必须和价值挂钩,这就限制了一大部分的悲剧性,甚至它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在尽力的做调和,一本网络文学需要考虑的有很多,有所谓的节奏、爽点、一切一切围绕着这个胜利而衍生出来的目标,更多的读者希望看见这一次的失败,在几百几千字后就马上能换出更大的成功,主角团尽心尽力获取的一样东西他就必须是物超所值的,至少非常有价值的……在这一点上,我无疑做得很失败,常常让我的读者觉得,看这本书爽又爽不起来,无聊的部分就很冗长,好不容易有了几个亮点,不是悲剧就是死亡。

如果说一本书刚写的时候、所有的剧情都是昂扬向上的时候是带着镣铐跳舞,那越往后面写,越是不明朗的时候,这镣铐就越缩越紧,越不允许我挣扎,我实在不擅长把握这些爽点和节奏,常常被我的读者骂得死去活来。

有的读者总是劝我说,网络文学它就是个商业小说,你要把你的作品当做是商品,这个平台就是贩卖的货架,用好你的文笔,终究会越写越有人捧,何必吃力不讨好?何必在网文里追求深度呢?我不这么想,如今我是个中间派,一个经验不足的中间派,在中间做调和的总是没有太好的下场,我并非要求我的小说有什么教育意义,只希望有人读了,不必争吵,各看出各的道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