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文学与艺术交织的绚丽之夜!“万象向南——《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文学奖颁奖典礼”举办
更新时间:2024-08-19 作者:王涵琦来源:广东作家网
光影浮动间,《花城》杂志45周年刊发的回忆,以艺术影像的形式在荧幕前一一掠过。大幕缓缓拉开,“万象向南——《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文学奖颁奖典礼”于8月17日晚在广州市文化馆剧场揭开序幕。
2024年适逢《花城》《随笔》杂志创刊45周年,本次活动由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花城》杂志与《随笔》杂志主办。第八届“花城文学奖”获奖者与文坛嘉宾、读者代表、文化媒体共800人,共同见证颁奖荣誉时刻,一同回顾《花城》45年来难忘的文学记忆。
17部获奖作品,诠释“万象向南”
当晚的典礼以“云上花开”“人间走笔”“上游水墨”“明亮时刻”四大篇章诗意展开,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中篇小说、评论、长篇小说奖项依次颁发。获奖的17部作品均为《花城》从2019年到2023年的刊发作品,浓缩了《花城》丰富的文学世界,也展现了《花城》对于文学不懈的先锋探索。
李宏伟《灰衣简史》、张欣《如风似璧》获得长篇小说奖;丁颜《雪山之恋》、尹学芸《苹果树》、韩松落《我父亲的奇想之屋》、杨知寒《连环收缴》、阿乙《二见未婚妻》摘得中篇小说奖;班宇《羽翅》、张楚《和解云锦一起的若干瞬间》、徐则臣《宋骑鹅和他的女人》、焦典《六脚马》、薛超伟《化鹤》斩获短篇小说奖;张执浩《没有结尾的梦》、雷平阳《夜伐与虚构》获得诗歌奖;陈年喜《人们叫我机师傅》、雍措《越来越薄的等》摘得散文奖;何平“花城关注”系列点评则获得评论奖。
颁奖典礼主题词“万象向南”的精神内涵,在本届花城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主办方表示,“万象向南”喻示了文学世界广阔与多彩,既是对《花城》杂志45年来所刊载文学作品丰富性的总结,也是对其探索文学边界所做努力的描绘。“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方位的指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花城》始终保持着向未来探索的姿态,保持着文学创作者和出版者对文学事业的创新和发展的不懈追求。
“万象向南”还隐含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意义。从杂志到出版社再到文学院,“花城”这一文学品牌,历经45年的耕耘,已茁壮长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和品牌特色。“向南”则象征着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不断前进和深化。“花城”的未来,将继续肩负引领文学潮流、担当文化责任的使命。
文学与艺术,共同绽放
当晚的舞台同样充满诗情画意,以“花城文本”为创作蓝本,由各界艺术家和创作者共同设计,依循“四方来信,投递祝福;文舞南方,花开无尽”的理念,结合经典文学文本与AI技术,以影像、话剧、音乐、舞蹈的多元艺术形式呈现。文学、艺术与数字科技紧密结合,共同绽放。
著名艺术家濮存昕朗诵了《花城》杂志的名篇《病隙碎笔》;散文家李娟用自己的声音,为《花城》录制朗读了《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段落;蔡崇达创作的《草民》发表于今年的《花城》杂志,小说段落《曹操背观音去了》以彰显本土文化的人偶剧形式上演,展现沿海小镇芸芸众生的拼搏与尊严;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大有》探索AI写作的可能与局限,典礼以AI实验小剧场的形式展现了这部作品。
文学之光与艺术之韵在典礼现场交相辉映。整台晚会皆以原创音乐伴奏,来自中国澳门的音乐家黄纪航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为典礼谱写了五种不同风格的颁奖音乐,并由男声组合“太阳之子”全程和声伴奏。
45年来,大量当代艺术美术作品作为插画展示在《花城》的纸页中。著名画家林墉用艺术描画岭南地区的时代印记,以其独特的“南方美感”为中国当代美术带来了全新的审美面貌。典礼现场,林墉作为艺术家代表,与女儿林蓝上台接受《花城》的致敬,这也是对所有支持过《花城》的艺术家的致敬。
回顾现代岭南文学,广东作家欧阳山创作的《三家巷》,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南方革命斗争,被誉为岭南生活的“百科全书”,花城出版社是最早出版《三家巷》的出版社之一。典礼上,《三家巷》片段由朗诵家祖晴和沙画家美序合作,以全新的艺术形式重现广州这座岭南花城的绚丽生机。
四时充美,人间有信
四时充美,四方来信。在创刊45周年之际,与《花城》同年创刊的《当代》杂志,从北京来信祝贺,许下共同创造文学“最好的季节”的两厢夙愿。《花城》的老读者们也受邀提笔致信,分享与《花城》一同品味、相互陪伴的岁月故事,并以朗诵节目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成为当晚典礼最为特别的回忆。
与《花城》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也寄信回忆三十年前,《花城》开启他与文学的缘分。“《花城》一开始向我打开的这个平等、纯粹、美好的世界,激发起的正是我对文学无穷的渴望。”在谢有顺看来,《花城》宽阔、包容、前瞻、先锋,接纳一切艺术新质,珍惜年轻人才有的淋漓元气,也愿意一直与不屈的艺术冒险者同行。
他动情表示:“有一个作家说,当一条河流伴随着你成长时,那它的水声就会陪伴你一生。对我而言,《花城》就是这样一直伴随我成长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