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书写百年前广州都市女性形象!张欣《如风似璧》作品研讨会举办

更新时间:2024-08-15 作者:戴雪晴来源:南方+

作家张欣以其对都市女性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如果说,过往张欣的作品是在为读者呈现已进入都市商业化、改革开放后的当代广州,那么,张欣长篇小说新作《如风似璧》(花城出版社3月出版)便把笔触伸向了历史长河,去呈现20世纪30年代、初启城市化进程的民国广州。

7月16日上午,由广州市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协办的“广州都市女性形象的历史书写——张欣《如风似璧》作品研讨会”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主持。

60fdd24d-e106-417b-9652-d21f77d488cc.jpg

写出广州的“轻”与“重”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申霞艳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风似璧》的女性塑造、岭南精神和国际视野等问题。“《如风似璧》在空间、器物、文化、饮食、服装等各种细微的方面都做了全面的调查,这是张欣写作的全面更新、全面推进。”她说。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冰茹肯定了《如风似璧》的女性形象和地方性书写特色,在她看来,张欣的广州书写对于当下的中国当代文学书写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丰富和补充整体性的文化建设,让整体性的文化生产不再一元化,而成为多元中重要的有机成分。

“张欣的《如风似璧》用日常的语言,书写日常的故事,但却表达出了一种精致的、轻盈的调性,她写了细微的情感,更对人性有着深度的剖析。”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广州市作协副主席张鸿表示。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广州市作协副主席王威廉探讨了《如风似璧》的日常生活书写,他坦言,《如风似璧》给予他很大的启发,一方面要重新深入近代以来的广东历史的细节当中,另一方面要从新的面向未来的视野出发,“把这两者打通,就能在写作当中寻找一种新的可能性”。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资深媒体人白岚表示,书中主要的三位女性人物经历了各种命运和人生的颠簸起伏,心路历程也不尽相似。“但非常重要的是,她们都从残酷的命运中完成了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觉醒,从而升华了作为人的根本塑造和自我完成。”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资深出版人麦小麦表示:“《如风似璧》写尽了爱情的种种,各种各样的两两相配,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就爱情本身来看,虽然笔墨非常少,但是只要深挖,还是可以挖掘出体现爱情的种种。”

“这部小说举重若轻地处理好了一部‘重’的民国史和一座‘轻’的广州城之间的联系,张欣做到了‘化轻为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茉琳从“轻”和“重”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如风似璧》的创作技巧。

17518f9a12cc4524af997f98d9eac66e_watermark.jpg

一部当代女性励志作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杨汤琛认为,《如风似璧》是一部岭南的古典意蕴和岭南现代性相结合的作品,她表示,小说涵盖大量岭南建筑、器物、菜肴、人情的内容,张欣对器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呈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密码。

“这是一部当代女性的励志作品。”青年评论家、广东省作协创研部杨璐临坦言,《如风似璧》所预言的,是每个女性都在经历的人生考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审时度势、积蓄能量,最后在关键的时刻打出自己的一套‘组合拳’,来活出我们的姿态和风采。”

羊城晚报出版社文编部副主任、羊城青年评论家王晓娜表示,“举重若轻”这个词能表达她阅读这部小说整体的感受。“细节里的不动声色和举重若轻,令人回味无穷,耐读的文本由非常丰富的生活智慧和生活细节构成。”

“《如风似璧》非常成功地抓住了广州最本真的面貌,那就是它的烟火气,而最能够呈现烟火气的就是日常饮食。”《广州文艺》编辑部副主任杨希说。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羊城青年评论家王一方从审美的角度谈起。“张欣老师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把个人的情感上升到了审美情感,我们说文学是审美的艺术,它的情感也应该是超越个人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审美的情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羊城青年评论家马硕介绍,这部小说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每一个人物、每一种食物、每一样器物的背后,都是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彰显出一种文化美学。

“我注意到了小说封面上的这只鸟,它有一种在静态之中要往下继续喷薄而出的动态势能,我觉得这种招式有一种韧劲,也是张欣老师形容的广州女人的文化底色。”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羊城青年评论家张栋说。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青年学者林培源看来,《如风似璧》写的是民国广州,但是不仅仅是写一座城市,写一群小人物,还展示出一种文学地理、一种人文精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羊城青年评论家温立红坦言,张欣从女性视角出发,借助三位女性来构建女性意识,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女性在特定历史年代下的地位与职能。“她们经历了时代动荡,也不再寄希望于他者,不再活在世俗与守旧的道德枷锁之中,转而追求自我价值。”

“在《如风似璧》中,我读到了很多非常有味道的形容词,而且张欣老师本人就是一个‘讲古人’,给我们带来一些非常有个性的旁叙。”青年作家杜镕淏表示。

中山大学博士生王莎提到,《如风似璧》告诉人们,创造历史的集体主体不只有男性,也应该有女性,“《如风似璧》再次发现了女性在历史建构中的意义”。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则表示,《如风似璧》描写了将近百年前广州最早的一批城市女性的成长轨迹,张欣没有着墨于激荡的大时代风云,而是历史宏大叙事中精妙操刀划出一道口子,以此作为观察广州城市化进程之初的视窗。

《如风似璧》作者、广州市作协荣誉主席张欣感谢大家对作品的仔细解读和赞赏肯定。她认为,小说的本质是回归生活,要一本小说好看,人情世故是特别重要的。同时,在写作的时候减少杂念,要敢于舍弃材料做减法,减少文艺腔,能大幅度删掉那些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东西。

与会者共同认为,作为张欣的首部民国题材小说,这是她创作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和突破,她写出了一个活色生香的广州味道的小说。由此,广州收获了一部可以极好阐释广州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的当代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