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专题 > “十百千万”挂镇联村作家作品 > 作品

山乡蝶变看中段村

更新时间:2024-08-13 作者:薛小娜来源:广东作家网

暮春,南阳山区的天空是那么蔚蓝,空气是那么清新,山峦是那么青绿。汽车在绿树掩映的道路上缓缓前行,掠过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那葱葱茏茏的树木,目光眺望远方的青山和蔚蓝的天空,眼前依稀可见朵朵飘忽的云彩。天空下荡漾着绿色的海洋,一碧千里。你无须刻意停留,只要随处一抓拍,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我们在山村的沿途中随意地拾捡着如画的风景,让心灵驰骋,让思绪宣泄。

1、路,在脚下蔓延

汽车在崎岖的山道上起起伏伏,仿佛漂浮于绿色的海洋之中。翻山越岭,途中不知转了几道弯,绕了几处水,终于到达南阳乡中段村。

南阳乡的中段村,一个古朴而充满生机的村落。这里,山水相依,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青山如黛,云雾缭绕,仿佛一幅泼墨山水画,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山间流水潺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灵动与活力。

大山深处的中段村,几十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地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

然而,在中段村民看来,这样的生活一点也不诗意,因为美景背后的代价是生活的艰辛。“能种的地少,就靠那几棵青梅树,路不通,卖不出好价钱。”

出行,曾是困扰村民的一大难题。

时光倒退30年,通往村子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晴天走过,大风滚滚激起漫天飞舞的泥沙,全身上下甚至鼻孔里都是一层层的灰。雨天,土路泥泞,稀泥一片,人踏上去,浅的地方踩出一溜歪歪扭扭深深浅浅的脚窝,深凹处,一不小心,马上就陷进去,连脚都拔不出来,鞋被泥巴糊得看不出模样,裤腿也溅满了泥点。摔跤更是常有的事,弄半身水淋淋脏兮兮的泥水,太狼狈了。

村民们去赶集,他们大多清早就背着农副产品,挑着担子出发,走一段路歇一会儿,卖完自家农副产品,再去购买货物,直到天黑才疲惫不堪地返回家里。后来,自行车成了重要的运输工具。村民卖山货,两边绑着满满两麻袋,上面再横着放一麻袋。每麻袋差不多有七八十斤重,自行车能驮两百多斤红薯,有时为了卖个好价,他们要骑几十里以外去卖。村里只有一辆拖拉机,谁家要用车得提前定。冬天里要发动车,抬出来一把巨型钥匙——长长的摇把,大家要一起合力摇,才能启动开。山高路远,外边的东西进不来,新鲜的山货出不去,山里的一切生活物品和消费品,靠的是村民的脚力。

被群山环绕的村庄,年轻人嫌疑它贫穷又交通闭塞,难以获知外面新时代的信息,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留守村庄。

大山割断了人的视线,封闭了人们的思想,阻挡了村子与外界的联系,他们与世隔绝。只有看到山巅树冠顶住了苍穹,枝下还有一片蓝天的时候,才想到树外还有另外的空间,山外还有末知的世界。

山村本就贫穷寂静,没有年轻人的村庄,就更显寂静和衰败。

“如果有条路就好了。”中段村民期望着,等待着。

“不行,不能让这大山把我们堵死,为了子孙后代,我们也要冲出去。”老村支书满脸愤慨。

“我们要修路,从山里走出去。”老村长附和。

“对,修路,一定要修路,支书村长,带着我们干吧。”

当晚,村委会人头攒动,吞云吐雾中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无论如何都要修路!路修好了,大家才有希望!”

听着说要修路,村民们情绪高涨,满怀激情,向村干部央求。彼时,那群人还年轻力壮,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恨不得立马开山修路。

修一条乡村公路,牵涉的面广而又复杂,关系到全体村民的利益,为此村委会再次召开会讨论。有的村民表示愿意出劳动力,至于经费各人也会量力而行,有多出多,有少出少,不搞平摊。村干部同意这个提案,说:“这个办法不给困难户增加压力,开工之后如果资金不足再想办法。”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捐款活动在山村中拉开了序幕。乡贤们带头捐款,他们拿出自己的积蓄,只为筹集修路的资金。他们的行动感染了村民们,大家纷纷解囊相助,在深圳打工的妹子,听说要修路,二话不说,立即通过微信转了款。在她的带动下,个别老年村民和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也慷慨解囊,鼎力支持。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场捐款活动还引起了全国各地人们的关注。他们或许从未踏足过这片土地,但却被乡贤们的善举所打动,纷纷伸出援手。有的捐款来自远方的城市,有的来自陌生的网友,每一笔捐款都凝聚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关爱和支持。

初夏时节,隆隆的机械声响彻山村,时而夹杂清脆的铁锹声、时而传来村民的叫喊声,编织成一曲此起彼伏的打路交响乐,一条蜿蜒的水泥路雏形初现、点缀在田园山水间。经过2个月的时间,这条有史以来的乡村泥巴路终于铺上了水泥,当天,村里家家户户,放起了震天的鞭炮,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老支书则点起了一根烟站在路旁,在徐徐升起的烟雾中,静静望着这条路,眼神坚定又充满希望。

“老大,村里新修建的公路通了,现在回家再也不用走路了,大家都回来了,你什么时候回来?你妈很想你……”

出门打工多年不曾回家的小杨听到电话,得知家乡的路修通了,随即收拾行李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路修通了,中段村的村民们仿佛是扯断了一直扼住他们咽喉的手,所有人都畅快地呼吸,然后开足马力埋头苦干,决心要脱离穷困。

2、青梅,中段村的一张名片

南阳的四月,空气里荡漾着草木和阳光的香味。穿过绿树拥抱通向中段村的乡间小路时,我感觉到自己的身心都快要被融化在这翠玉雕成的青山之间了。

晨风、水花、颤叶、鸡鸣、犬吠、脚步……是多音部的合奏。

“瞧,那是一棵青梅树,到了三月份树上长满梅子,比街上买的要好吃多了…”朋友燕燕姐指着门前一棵长满茂盛叶子的绿树介绍着。

接着,我们又绕到半山腰上。那是一片密密的竹林,苍翠碧绿,笔直挺拔;一根根修竹轻盈细巧,细细的叶,疏疏的节。看似平常的翠竹,把这里的房屋点缀的清幽淡雅。竹林的右边长着一棵硕大的橄榄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中间的地上种着几垒茶树,碧绿连绵,那平展的茶树上,长出一朵朵尖尖的、嫩嫩的绿芽,像婴儿似的娇嫩。

走了大约十分钟,右转,惊喜,出奇得敞亮,而且绿。顺地势起伏迭荡的梅树林耀入我的眼。如果时令暮冬,满树梅花该是多么摄人眼球?莫不是林逋漏写了一个所在?我误入“梅花源”了。

中段村素有“青梅之乡”之称号,以梅饰山,以山饰梅,别具一格。每当隆冬时节,一片白色的梅花林傲然绽放,淡雅清奇,举目望去,尽著素妆。这个古老的山村似乎一下子被激发了,灵魂顿时鲜活无比。梅花被游人和摄影爱好者手中的相机和手机记录下来,不少人的朋友圈一时间都被中段的梅花刷屏。

青梅熟了。

暮春,山坡里,山脚下,片片青梅树,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燕燕姐家的梅林位于山脚边,数十棵低的低、高的高的梅树,齐齐铺展开来。一颗颗青梅如同害羞的少女般躲藏在枝条绿叶之间,如珠似玉,青翠欲滴。有几个大妈,在采梅子。只见身手矫健的她,三两下爬上树后,旋即在我头顶下起了一阵青梅雨,捡都来不及。梅子一个个大小匀落,覆有薄薄茸毛,宛若处子,尤其那种颜色,极具禅意与诗情。遂挑出几颗,用水清洗一番后,送入嘴中,便有酸味袭来,隐隐没没,别生一份来自梅林深处的轻盈芬芳。

不远处,一袋袋青梅分拣装车,售往全国各地,一旁的村民,喜上眉梢,笑容灿烂。

中段村群山环绕,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具风味的大青梅,其色青汁多、肉厚核小、皮薄质脆、酸味纯正,深受市场欢迎。2021年9月,中段村凭借青梅成为广东省第二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说起青梅,杨少中如数家珍。年过六旬的他对青梅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父亲靠种植青梅撑起这个家。青梅是我记忆中吃得最多,也最好吃的零食。”

从小经常听长辈们说,中段村的青梅种植历史悠久,是南阳山区传统农林特色产品之一,几乎每个村子都以种植青梅为业。那时候,每到收成的季节,他经常看到许多人挑着箩筐到集市售卖青梅。

中段村如一幅“活”的乡村画卷。漫山遍野的梅树,不仅让中段村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成为人们向往的“十里梅海”,成为普宁市闻名的特色村。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梅大规模投产后,梅果1斤可以卖到5元多,最高时达到7元,而且销路不愁。高涨的行情让果农们收获颇丰,山区群众生活条件迅速得到改善,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不过,好景不长,前些年青梅销售渠道不畅,靠果贩前来收购数量少价格也低,每公斤一般只能卖1.2元左右,甚至出现滞销。村里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仅能维持温饱而已。很长一段时间,南阳乡当地梅农管理粗放,缺乏种植标准,导致果园土壤严重酸化,一些梅树出现老化现象。再加上中段村藏匿在深山中,这里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虽有100多年的青梅中内置历史,但农户散种居多,不成规模,越来越多不安于现状的青壮农民,逐年逐渐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梅园荒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后,困扰中段村村民的道路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片“世外梅园”终于为外界所知。

杨子林是少数几个留在村里的劳动力,经过自身不断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他自己一人就种了五六百株青梅树。杨少中种了20多年青梅,熟悉青梅的生长特性。要想产量高,在青梅挂果初期就要修剪枝条。“青梅树从幼苗开始种植,一般长三年才能挂果。种植青梅树要不断修剪枝条,尽量让它多抽枝,壮大其主干。”漫步在他种植的青梅林里,杨少中指着眼前一片青梅树说:“以前这里都是荒山,现在都开垦出来,种上了青梅树。一棵树每年能结200至300斤梅子呢。”家里共有近800棵梅子树,收成好的话,产量高达一万斤,收益比较可观。说到这颗小小青梅果,杨子林的笑容“有点甜”。 

拓宽销路,延长青梅产业链。

事实上,梅林镇正在谋划“将每一个梅子做到极致,用一种特色农作物带动一条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打造乡村名片,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带动其它农产品发展,将青梅产业与乡村旅游充分融合。

3、活着的古村

再爬几个坡,又拐几道弯,一个古老村落,静静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炊烟袅袅,美不胜收。晨曦中的中段村,安稳宁静,偶尔能闻见几声犬吠。

中段村由徐良山、中段、麻竹头、排叻、池鸡坑五个自然村组成统称“小周门”,地处惠邑西北部,临近海陆丰,是一个鸡鸣三县的地方。随着中段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特别是梅花开时,游人如织。

村民世代居住深山老林,靠山吃山。重重高山阻隔,艰苦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中段村人祖祖辈辈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这里的人们像黄牛一样勤劳朴实,像白云一样洁白无瑕。在世人眼里,大山深处的绿色宝藏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肯下苦力,赶山人决不会空手而归,漫山遍野的竹木柴炭、中药材都能换钱买米,千百年来,大山以它博大的胸怀救济着穷苦百姓。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段村留下红色足迹。潮汕人民抗征队当年在南阳山中段村建立革命据点。在解放战争时期,中段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坚韧不拔,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送情报,筹粮筹物,抢救运送伤员,送餐到前沿阵地,为武工队、抗征队及时运送枪支弹药。抗征队与村民们建立深厚的鱼水情,在白色恐怖下,憨厚勇敢的村民常常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抗征队员,留下许多悲壮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进入21世纪,在市场经济的浪潮的冲击下,中段村失去传统的靠山吃山的资源禀赋优势,与山外相比,比较收益差距过大,受市场机制的驱使,仿佛一夜之间,大批青壮年舍弃新建的房子,去山外闯世界,被时代发展步伐抛后的中段村,开始走向落寞。

回顾中段村昔日情景,农户迁移建新宅,旧宅丢弃。房屋有的已倾覆倒塌,有的已拔顶揭盖、瓦砾遍野、满目疮痍;有的门窗破废,落门敞户,一片狼藉,像是经过劫难大震过后的景象。

如何让破败的中段村重焕光彩?村书记的杨锦墙绞尽脑汁。

山里孩子长大后都以跳出山窝为荣,杨锦墙却选择坚守这片山,以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园,传承山村的记忆。在他眼里,家乡才是诗和远方,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性的,对大山的爱已融入他的血脉中,即使久经沧桑,也无法割舍爱山、懂山、守山的情怀。他从懵懂少年到两鬓花白的山村守望者,近50年光阴在山里度过,历经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热血与汗水,青春与梦想,从没想离开这片山窝。他以向死而生的姿态成为中段村最后的留守者,他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在坚持下看到希望。

山外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终究也度了中段村。党的十八大后,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当地政府带领老百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靠山养山,狠抓生态涵养,实施生态扶贫,让老百姓从绿色中“掘金”。中段村“两委”开始规划村里的景观建设,因势利导打造人工景观。中段村通过发挥党建引领功能,深度整合各方资源,筹资540多万元,利用徐良山自然村前的溪流,沿河筑坝建亭台,供游人赏梅休憨、玩水垂钓;建设麻竹头自然村拦截河坝,建设水上观音和文化长廊等景观,打造立体化休闲农场、观光农业的新景观。

不愁吃穿、居住宽敞、后代成才、环境整洁,是乡亲们曾经的梦想。为这个梦想,他们不知奋斗了多少代。

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中段村这个藏在绿海深处的明珠,起死回生,迎来新的转机,开始发出耀眼的光芒。不知不觉中,一幕幕新时尚出现在中段村:网红打卡、健身登山道、现代化的公厕、追寻红色足迹、村民脸上的笑容……一派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