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传承陈残云文学精神,推动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
——陈残云学术研讨会综述
更新时间:2024-08-08 来源:广东作家网
今年是陈残云先生诞辰110周年。7月25日上午,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陈残云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陈建功,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苏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林岗,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人民文学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室主任付如初,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浩文,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胡子英以及来自北京、湖南、海南、新疆以及广东本地的专家、学者近50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陈残云生平、创作及其文学创作的时代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陈建功指出,陈残云先生的创作成就巨大,所涉体裁众多,在小说、剧本、散文等领域都有极具影响力的成果,比如广东文学馆当代文学展厅以“香飘四季”来冠名,不仅展示了陈残云在广东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也生动体现了广东当代文学的特质。长篇小说《香飘四季》栩栩如生的人物、微妙独到的性格分寸、清幽恬淡的水乡风情以及优美简洁的文学语言均让人印象深刻;其散文平实自然,娓娓道来,写景时情景相融,让人感受到一种沁人心脾的欢喜。先生从不回避时代,他心系家国命运,毫不掩饰与人民共悲欢的表达,但他的表达绝不凌空蹈虚,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采撷。相信会议的召开对于先生的人品、文品、文学精神以及艺术经验的传承都大有益处。
张培忠强调,学习陈残云先生,就是要坚持文心向党、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拼搏精神;坚持立足时代、挺膺担当的为民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新精神。他指出,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就是陈残云到当时的东莞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和所有县委成员一样,分工包片,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最终创作出来的。东莞市的群众称他为“赤脚作家”,正是这种卷入生活的拼搏精神,最终创作出《香飘四季》这部深刻反映我国南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经济、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珠江文学的典型代表”。《羊城暗哨》也是其挂职广州市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时的创作成果。作家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把握机遇、深化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守正创新,推动陈残云学术研究取得更多成果,积极构建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赓续百年广东红色文学经典谱系;按照坤明书记视察省作协的指示要求,着力打造“新版《人世间》”,浓墨重彩书写广东创业故事;紧扣“做人的工作”,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学优势,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学篇章作出新贡献!
胡子英表示,陈残云先生是广东红色文学南国风格的开拓者,是岭南文学的一座丰碑和珠江文学的典型代表,对中国新文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次会议不仅是对陈残云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新时代广东文学的深入探讨和展望。希冀以陈残云先生的作品和精神召唤、凝聚全市乃至全省的写作者,以更加充分、生动的笔墨全面书写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让新时代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林岗指出,先生对待晚辈非常真诚,当年大学毕业后还曾亲自写信为其推荐,所以一直感念感恩陈残云的关爱和帮助,今天在这里与诸位一起研讨来缅怀、追忆和评论先生数十年的文学功绩和做过的贡献,感觉非常荣幸,意义非凡。
潘凯雄表示,广东有四老:欧阳山、秦牧、萧殷、陈残云,他们的创作鲜明地体现了时代性和人民性,这些也是文学的基本要素,关键怎么在一个作品里面匹配好、运用好。与此同时,陈残云的作品还追求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表现,如《羊城暗哨》在当时的“反特片”中独树一帜,彰显了强烈的生命力;《香飘四季》对其时农村生活的鲜活书写,具有非常浓郁的时代气息,这些宝贵的文学品质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好好总结、好好研究。
丛治辰认为,研讨陈残云其实也是刺激当下的创作,从这一角度而言,广东文学馆不仅仅是文学的仓库,更是文学的厂房,是体现文学生产力的地方。陈残云的创作可以称之为一个中国新文学的广东样本,他出生在1914年,三年之后新文学就发生了,如《热带惊涛录》写知识分子求索和图存救亡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他的创作谱系一定程度暗合了整个新文学的发展,也代表了对现实、对历史、对时代有关切的作者不断跟着文学和变迁创作的脚步。其广东样本特质主要体现在对风土人情的描写和粤语方言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在特殊空间位置上提供了特殊的题材。陈残云的写作始终贴着人物,始终秉持着广东文学务实的传统,他们那一代的作家不仅仅是作家,不仅仅是知识分子,他们更是社会活动家,是革命家甚至是官员,培养陈残云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全面的新人。
付如初谈了对《香飘四季》的阅读感受,一是那一代作家创作态度特别诚恳和踏实,比如小说里对东涌和西涌两个村庄的描写,对村中人物的塑造,对南粤风土的描写等,体现了过硬的功力和笔力。二是作品带来关于主题写作的启示和思考:第一是政治正确与历史合理性的关系问题;第二是主题的向上引领和生活逻辑的向下下沉相结合的问题;第三是意识形态的要求和艺术规律的要求之间的协调问题;第四是作家的观念锤炼和认知眼界打开的问题。今天这个会是一个特别高、特别扎实的起点,对陈残云先生留下的文学遗产和历史启发相信会有更多更深的研究。
卓今谈了《香飘四季》的几个价值,主要体现在:躬身实践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展现了作品的文献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比如插秧的间距问题和中间人物的塑造,都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香飘四季》的经典化还有待继续研讨。
张浩文表示,广东文学有着非常深厚的基础和优良的传统,历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像陈残云、欧阳山、秦牧、金敬迈等作家作品,其中陈残云的《羊城暗哨》《椰林曲》等,对海南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他们是忠诚的、纯粹的、有担当的、有使命感的写作者,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有着非常强烈的使命感,抱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来进行写作;二是这些作家是实践者,其作品反映的那种生活的质感是非常强烈的,对今天的主题写作具有强烈的启示性。
李晓晨认为,陈残云的创作对于我们今天青年作家的创作具有很多现实性的启发意义。一是他的整个人生阅历和创作经历是非常广阔的,他的人生和创作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当代历史一些重要的发展过程,这也决定了他创作的视野和品格,这使得《香飘四季》也好,其他作品也好,都充满了这种拉开时间和空间距离的一种审慎的反思和思考;二是他一方面继承了岭南地区的文学传统,同时他自己又成为岭南文学的源头之一和开创者之一,如那漫出历史框架的闲笔的书写,那些南方的社会风俗人情、地域文化、民间传说等,既有浓烈的时代风味,又烙印着鲜明的华南地区的特色,这也是他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经典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堆雪谈到,陈残云先生的人生跌宕起伏,但文学一直伴随着他。他的文学贡献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守和创新。无论是在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他都深扎于现实生活,以生动的笔触描写广东大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二是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深爱着他的家乡广东,并将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都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当中,使之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三是文学启示。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营养;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热爱这片热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刘伟林从爱国、奋斗、创作三方面来表达其对陈残云先生的敬佩之情。一要学习陈残云先生的爱国思想。他在国难之际、新中国成立之际的环境之中积极用文学唤醒群众,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参加祖国保卫战、文化界抗日工作队。二要学习陈残云先生的奋斗精神。毕生追求光明与美好,将宝贵的生命融入中国革命和文学事业的奋斗之韧劲。三要学习陈残云先生的创作精神。他创作的文学题材涉猎广泛、体裁多样,表现劳苦大众在抗战胜利后的苦恼和挣扎,具有浓郁的岭南风味。
张利农表示,陈残云先生的作品内容磅礴、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是一个时代的标杆,更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陈残云先生的创作特色,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的创作核心。从社会、生活发展中找到特定的情感的共性,秉承了人民性与时代性。二是坚持主旋律创作。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创作是时代的需要。三是冲破时代局限性,创新艺术表现能力。四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的描写来体现人的精神力量。五是语言特色鲜明,深入大众生活,抒写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刘长星从文学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将新疆作家与陈残云先生作品创作做了对比。他认为陈残云先生的作品在地方性、地域文化、地域经验的处理上,展现出重要的方向与文学的经验。一是情感化的表达。二是客观地理、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与呈现。三是地方风俗与日常生活的独特性描写。如写端午节龙舟比赛,场面写得非常热闹、欢乐以及生活化,吸引读者。四是真实细腻的地方性呈现与表达,形成文学普遍的魅力、深度与高度。
康春华围绕陈残云先生的小说《香飘四季》,谈了三点感受。一是塑造新人形象。人物的新,主要体现在时代的新与当下意义的新。二是生动刻画生产生活。小说中把主题写作宏大叙事和乡土生活之美交相辉映,呈现轻巧轻盈的美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是粤语方言与普通话融合的语言风格。涉及日常生活与生产生活时,用方言呈现乡村的神韵;表达人类朴素性、共同性情感时,用普通话及抒情性语言,弥补了因为主题写作需要损耗的一些风情,契合当下时代的特质。
廖琪表达了对陈残云恩师的怀念与敬爱之情。陈残云老师的高风亮节,廖琪概括为八个字:温暖朴素,无私奉献。他谈到,陈残云老师是培养文学新人、延续广东文脉的坚定实践者。陈残云是自己的引路人、恩人,是维护团结的典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老一辈作家敢为国家和民族分忧的集体意识和优秀传统,一直为广东作家传承和发扬。这些也是陈残云为广东文学界留下的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
陈希认为,陈残云先生是被文学史低估的岭南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有历史价值与高度,也有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在新出版的《广东文学通史》里,对其文学作品做了全新论述,列了专章进行评论、也在其他章节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陈残云先生的创作从早期诗歌的象征派风格、到后来转向小说创作,具有历史理性的高度。
郭冰茹提到,从理论的层面来讨论陈残云先生文学写作的地方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一是作家的写作自带地方性,同时追求一种能够写出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或者普遍的一种精神的向往和状态。二是地方色彩跟作家的个人风格是互相成就的,互相塑造的。三是对地方性的强调,是从地方路径进入文学史的一种方式,当下在一个多元化的语境中重写文学史的一个途径。对地方性的强调不是为了突出地方的特殊性,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去丰富整体性、普遍性。
徐诗颖谈到了陈残云先生民国时期小说的人性书写,一是遭受扭曲的人性:对权欲和物欲的追逐。二是陷入迷失的人性,包括物质异化和革命理想下的产物。三是备受压抑的人性:战争环境和封建礼教对主体的压制。四是如何走向一个救赎的可能。他在战争时期积极观察和反思人的存在困境,在探索人类走向自我救赎道路上加入了罪的意识的维度,这些都成为他在写作当中追问的精神母体,使其具有较为深刻的价值和内涵。
王文艳谈到三点,一是建议在“粤港融合”视域下重审陈残云的创作。在1949年以前两地的作家已是经常流动的,他们有共同的精神上的一种渊源和实际上的行动。二是岭南文化色彩。细节描写真实把握到岭南文化精髓,深入广东人气质的表现。三是陈残云先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更关注于政策的理解,从不通到通,这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物高度的认同和理解。
杜昆认为,作为广东文学的多面手、圣手,陈残云先生在新时期创作的小说《山谷风烟》能够体现一个革命老作家的文化心态,即对革命的认同、对人民的认同。这是他深入生活之后酝酿多年的一种回归,也是对自我的一种突破。从乡土文学创作、土改文学史上来看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当代作家、写作者有很大的启发。基础扎实的广东文学也可以期待聚焦人情、人性,更加个性化的历史叙事与重大题材。
朱郁文认为,陈残云先生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塑造了特殊的“中间人物”许细娇,特殊性表现在:其一,她是唯一一个在篇幅和重要性上与几个主要的正面人物旗鼓相当的“中间人物”。其二,在肖像和性格的描写上,她是最不概念化和脸谱化的一个人物。其三,与其他几位女性角色相比,她是唯一一个有多段感情戏的人物。其四,她是小说中唯一个具有宿命感和悲剧色彩的人物。而“中间人物”在文中具有多重性功能。一是丰富了小说人物谱系,使小说人物构成更多元,有效地串联起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的关系;二是许细娇的存在使小说结构更完整,故事情节更丰满,其感情线的一波三折,大大增加了文本的叙事张力,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三是这个人物明显地体现了岭南文化中低调、务实和懂得变通的一面;四是这个人物体现了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作家对人性欲望的尊重,体现了作家的审美意识对阶级立场的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