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香飘四季!陈残云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文学馆举办
更新时间:2024-07-29 作者:戴雪晴来源:南方+
7月25日,恰逢陈残云诞辰110周年,陈残云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文学馆举办。活动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来自北京、湖南、海南、新疆以及广东本地的专家、学者近50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主持。
值得一提的是,举办此次研讨会的所在地位于大湾区文化新地标——广东文学馆,它以“时代的产物、文学的殿堂、市民的空间”为定位,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学大本营,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阅读、交流、创意活动于一体,助力广东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
在广东文学馆的4楼,有一个集中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文学精神风貌的当代文学展厅,名为“香飘四季:广东当代文学展厅”,这个标题正源于当代著名作家陈残云长篇小说《香飘四季》,既符合广东地理气候自然特色,又是对广东当代文坛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精妙提炼。
“以‘香飘四季’来冠名当代文学展厅,不仅展示了陈残云在广东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也生动体现了广东当代文学的特质。”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陈建功表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则认为,在广东文学馆重新去阐释、研究陈残云,会对今后文学创作产生重要的实际影响,广东文学馆不仅仅是文学的“仓库”,还能成为文学的“厂房”,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
陈残云对广东文学发展的启示作用
陈残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著名的老革命作家,我省文艺战线的老前辈,对繁荣我省的文学艺术创作作出了卓越贡献。其文学成就、显著业绩、高尚品德,均有口皆碑,备受推崇。
陈残云照片。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中,陈残云出版了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电影剧本和粤剧剧本,多达二十六部,共三百多万字。其中以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山谷风烟》《热带惊涛录》,电影《珠江泪》《羊城暗哨》《南海潮》最为著名,曾在国内外产生过巨大影响,对于今天的创作仍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上世纪60年代,我就读过了《香飘四季》。”陈建功在致辞中指出,《香飘四季》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清幽恬淡的水乡风情以及优美简洁的文学语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残云从不回避时代,与人民共悲欢。他的表达从不凌空蹈虚,而是来自心灵深处对家国的深沉热爱。研讨会的举办,对于先生人格、人品、文品的传承大有裨益。”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陈建功。
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强调,学习陈残云,就是要坚持文心向党、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奉献精神;坚持立足时代、挺膺担当的为民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新精神。
“作家要像陈残云一样,坚持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张培忠介绍,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就是陈残云到当时的东莞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在麻涌蹲点,和所有县委成员一样,分工包片,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最终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卷入生活的拼搏精神,创作出《香飘四季》这部深刻反映我国南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经济、改天换地英雄气概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珠江文学的典型代表”。
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
值得一提的是,《羊城暗哨》也是陈残云挂职广州市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时的创作成果。他与侦查员们一起办案,历时半年之久,初稿完成后他还征求意见,不断打磨完善,才成就了这部经典名作。
张培忠强调,作家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把握机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推动陈残云学术研究取得更多成果,积极构建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赓续百年广东红色文学经典谱系,并着力打造“新版《人世间》”,浓墨重彩书写广东创业故事,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学篇章作出新贡献。
专家云集,热烈研讨陈残云文学成就
专题研讨由中山大学教授、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陈残云生平、创作及其文学创作的时代意义展开热烈的讨论。
“陈残云对我有知遇之恩,在我读大学时曾点评过我的文章,给了我很多真诚的建议。后来我们成了忘年交,他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与工作。”林岗忆及与陈残云的相处片段,时隔多年仍然感到十分温暖。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认为,陈残云作品中的时代性、人民性非常突出,他十分关心时代,关心农民的命运,始终在现场进行创作。“他在追求在场感的基础上,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表现相结合,这使得作品呈现出鲜活的特点。”
“时隔多年,人们依然能够在陈残云的作品中感受到浓郁的文学性。”丛治辰表示,《香飘四季》等作品中有大量关于岭南风土人情的描写,对生活实景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还原。陈残云的“挂职”,实则为“任职”,抛去作家的身份,以基层干部身份踏踏实实扎根入火热的生活场景。此外,《羊城暗哨》中对于粤语方言的使用,也对广东作家进行粤语写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研讨会留影。
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香飘四季》可谓是岭南文学的一座丰碑,陈残云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家,他矢志不渝、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是当代文坛的宝藏,值得创作者们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