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黄灯开讲花城文学课,畅谈非虚构里的教育叙事

更新时间:2024-07-09 作者:戴雪晴来源:南方+

近日,“花城文学课”第7讲邀请著名学者、非虚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黄灯做客花城文学院,开展题为“去家访,去看见——非虚构里的教育叙事”的讲座,由诗人、文学创作一级黄礼孩主持。

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以及花城出版社视频号、《花城》杂志官方微博、花城出版社抖音、广东省出版集团等平台同步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超过4.7万人次。

e6fe438a95464d5aab1b8e3966924cc5_batchwm.jpg

“用非虚构的形式对教育进行观察,很有优势,教师如果对教育学感兴趣的话,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家,因为我们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黄灯从非虚构里的教育叙事切入,结合自己作为教师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深入探讨了她在家访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到的中国教育现状。她提到,在中国,教育话题受到很高的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化经济铺开后,自主择业为年轻人的处境带来了变化,他们的自主活动空间也随之改变。

黄灯坦言,学生可能在知识结构、见识、思考问题的深度、人生阅历上比老师要弱一点,但是他们可以提供大量的新鲜的信息。“他们可以用最本真的生命状态来激活我们。”

谈及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家长的高期望、教育的市场化趋势等问题,黄灯则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因,反映了教育对于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我去了二十多个学生家以后,我发现另一个天空被打开了。”

譬如,黄灯的一位学生出于对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的考量,选择离开广州回到云南腾冲的家乡去从事木材行业。回忆这段家访经历,黄灯表示,教师工作的终点不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那一刻,而应该在十年以后,看看学生在做什么,看看大学教育有没有作用到他的生命里面去。

在《去家访》的写作中,黄灯通过非虚构视角表达了她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在去家访的途中,她逐渐发现,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过于单向度,所以她在书里有意识地通过个案的形式,把以前在学校没有看到的东西写出来。 在她看来,教育是一件实在的事情,归根结底,学校是跟千家万户联系到一起的,是跟每个年轻人的生命联系到一起的,并没有那么神秘。“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教育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3f99f47932a4f0eaeb06036e0c4096c_batchwm.jpg

讲座尾声,黄灯和黄礼孩就非虚构写作的力量进行了讨论。黄礼孩表示,非虚构写作一如黄灯去家访的过程,把真实的、光环之外的部分表达出来。“非虚构写作蕴含的真实力量十分动人。当文学变成普遍意义的时候,它的空间会更大,力量也会更大。”

据了解,“花城文学课”由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以及《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共同推出,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同步直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目前已邀请陈晓明、彭玉平、张莉、孟繁华、葛剑雄、六神磊磊、黄灯等名家学者开展7讲,逐渐成为花城文学院的特色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