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70后”的个人成长史 东莞城市的原始档案
——东莞作家陈贺周《莞草集》新书发布与研讨会举行
更新时间:2024-07-03 来源:中国作家网
6月29日,由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协办的《莞草集》新书发布与研讨会在新华书店东莞市民中心店举行,一众文艺评论家、《莞草集》作者陈贺周与广大读者一起畅谈东莞本土文学创作的经验。
陈贺周,1975年生于东莞茶山,多年来深耕于东莞传统文化领域,已出版《乡愁里的童年》《莞语探源》《茶山历代碑刻》《茶山乡贤》《茶山古建筑装饰文化》《茶山历史建筑图志》《茶山文史论稿》等多部文学、学术著作。
新书《莞草集》收录了他30年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时间的线穿起了一粒粒记忆的珍珠,幻灯片式地展示了一个“70后”东莞人的成长史,也让读者从中看到了东莞城市30年来的发展和变迁。
从个人成长映照城市变迁
《莞草集》以学生、儿子等身份切入,叙述作者前半生的青春记忆、乡村风物,写大历史中个人的经历、情感和思考。其中《艾角》《父亲与我》《旧屋》《四时田园》等文章真挚朴实,传达出作者对故园和亲人深切的思念,缓慢从容的叙述带领读者重返时间河流,从一个平凡东莞人的生命史,去感受奉献与感恩、牺牲与救赎,见证历史巨变和时代转型,观摩个体在传统文化背景和时代驱动下的努力。“我认为《莞草集》就是东莞改革开放沧桑巨变的缩影,是个人史,也是村落史,是成长史,也是变迁史。”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阎江说。
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许燕转也表示,《莞草集》给当下东莞人一个回归自身、回溯历史的切口;通过文与诗、文与人、人与城的互动互证,以一株莞草的形象构建社会生活的变迁、城市的发展;通过文本的实践,为当下东莞文艺评论提供新的视角,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作者陈贺周向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等单位赠送《莞草集》
《莞草集》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代人的奋斗史,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小断代史,具有档案学价值。档案学出身的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艳红认为,整部作品围绕个人成长视角,观照乡土、教育、城市、文化等等,不仅内容丰富,读起来也毫无压力,轻松有趣。她看完《莞草集》后,惊讶于陈贺周从初中开始就有书写和记录的习惯,认为书中的片段化记录是一份份城市的原始档案。
青年作家许晓雯则认为作者以东莞本土草本、城市名字来源的“莞草”为书名,照应本文集的内容,贴切且富有隐喻和象征意味。莞草的柔软与坚韧的品质也是东莞人的品质,从书中陈贺周的成长、一代东莞人的奋斗和城市崛起都能找到印证。
《莞草集》研讨会现场
非虚构写作的东莞乡土实践
作家、批评家李敬泽曾说,“中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但中国农业文明延绵数千年,乡村作为所有人的根系所在,始终保存在我们的潜意识、文化构造、情感与伦理结构之中。”阎江也认为,故土、家园、亲人是古今中外普遍、永恒的文学主题。在当下,如何更好地写出对父辈亲友、故土乡村永不消逝的思念,将如影随形、无从割舍的乡愁表达到位,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课题。陈贺周的《莞草集》是一部非虚构写作的东莞乡土实践,他文字里的故乡是用来离开的,也是用来收留那颗无处安放的心灵。
研讨会上《莞草集》作者陈贺周分享创作经历
阎江表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作家面对故乡和亲情的写作是很难在深度上出现大的突破的,但故乡的独异性和体验的个人化特点又往往赋予这种题材的创作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莞草集》为东莞民俗民风的记录观察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切入点和观察角度,文章中关于荔枝园、食俗制作、节日仪式、农耕过程的记录都弥足珍贵。
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田根胜表示,一部《莞草集》让人了解东莞、茶山的风土人情,作者陈贺周用心用情记录故乡的一草一木、人情过往,既是文学创作也是历史重现,尤其是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的地方人文、生活、城市发展变迁,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关联着社会百态,该书的创作和出版既是故土对他成长的影响,更是其个人文化自觉的回馈。
质朴晓畅叙述引发读者共鸣
苏东坡曾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陈贺周很认同苏东坡的作文观,自己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无非是“为自己心灵呐喊”,无非记录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情感,“绝少虚构、幻想”。行文上更是追求流水一样的“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无法之法”,绝不追求浓妆艳抹。
“我觉得,内容要与形式结合,要言之有物有法,才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陈贺周说,自己从小喜欢读书和写作,但不会刻意去学习某一个特定的作家。“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博采众长浸润自己、潜移默化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力求写出自己的风格。”
正因有这样朴实、自然的创作理念和实践,陈贺周在创作和选辑《莞草集》作品时,更加率性和真诚,呈现出其特有的真实晓畅、丰富多彩的鲜明特点。比如作品体裁的丰富性,散文、随笔、杂谈、诗歌、音乐、摄影等多元一体,宛如插花艺术作品;内容有风土民情、历史文化、青春成长、亲情友情、时代变迁等,在时间的线索上结绳记事,宛如蒙太奇映像;行文上朴实、晓畅,平实中有微澜,读来亲切感人,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郑坚认为他的文字清晰、朴素,不动声色地分享生命中的记忆和情感,特别亲切有质感。“我在读他笔下的故乡童年时读到了鲁迅的《社戏》,读他外出求学时读到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读他对生命片段的书写,对历史、时代印记的打捞时读到了波德莱尔……”
与会嘉宾与读者合影
作为东莞“80后土著”,青年评论家张笑艳一口气读完《莞草集》。她表示,书中朴素的书写、勇敢的记录,以及那些平凡而生动的成长故事,浓郁的地域风情和生活变迁,仿佛打开了她的记忆之门,给她带来深深的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