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陈雪 | 东坡寓惠:从天上落到地下,从庙堂回到江湖
更新时间:2024-06-20 作者:陈雪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嘉祐六年,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历知密、徐、湖、登、杭、颍、扬、定八州。曾任兵、礼二部尚书,端明、侍读二学士。宋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逮下狱,同年贬谪黄州直至元丰七年。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又以“讥讪先朝”罪贬逐惠州。绍圣四年,再贬儋州。宋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赦还北归。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病卒于常州。孝宗时谥“文忠”。
苏东坡自宋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至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再赴海南儋州,在惠州生活了两年又七个月。寓惠期间,他钟情于惠州朴实的民风、秀邃的山水和丰饶的物产,并以其如椽之笔对之大加赞美,使惠州名扬天下。
据《惠州志·艺文卷》统计,苏东坡寓惠期间共创作了作品587首(篇、幅),包括诗124题187首(含存目5题5首)、词18题18首、各类杂文111题129篇(含存目1题1篇)、书信共51人233篇、书画20幅。如此算来,从1094年抵达惠州,到1097年离开惠州的900多天里,苏东坡共创作近600首(篇、幅)作品,平均一天半就创作一首,可见在惠州时,他的精力是何等旺盛!毅力是何等坚强!单凭这点我们就足以窥见苏东坡豁达的情怀和难以压抑的创作激情。《东坡寓惠诗文选注》不仅收录了苏东坡在惠州期间创作的优秀作品,也包括来惠途中和其他讴歌惠州的代表作品。
曹丕的《典论》是中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也是后世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源头。在文章中,曹丕对中国古代文体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典论·论文》写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本书遵照这种分类原则,精选了苏东坡寓惠期间创作的部分优秀文章,并分为“诗词”“文赋”“书论”“铭诔”四大类,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序。
有人总结说,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东坡是个重量级人物,相比之下,陶渊明太清白,李白太飘逸,杜甫太沉重,欧阳修太高贵,唯有苏东坡不但活在诗词歌赋案几尺牍中,更活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我不恨章惇,他虽然让苏东坡来惠之后受了不少苦,但若是他把苏东坡贬到了别的地方,中国文化史上便会少了惠州华彩的一页;我也不怨哲宗,若是皇帝一直把苏东坡留在身边,苏东坡哪有时间去寻访村夫闲吏、结识僧人道侣,推广秧马水车、试制桂酒香药?
有人说,苏东坡寓惠之后,文思枯竭,豪情不再。我不这样认为。读罢苏东坡寓惠诗文,你会发现他只是从天上落到地下,从庙堂回到江湖。在这里,他距庙堂很远,离百姓很近。这正是我编注此书的主要动因。
(本文系《东坡寓惠诗文选注》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