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记录时代脉动,映射城市温度——东莞报告文学发展面貌扫描

更新时间:2024-05-27 作者:林然来源:新华网

中子散射、脉冲、靶站、谱仪、强流质子加速器……5月中旬,当陈启文等人来到中国散裂中子源采访时,被眼前的大科学装置所深深吸引并震撼着。

中国散裂中子源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高新区。陈启文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他正在着手创作东莞市重大题材项目、第一部全景式追踪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大型报告文学——《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

作家用报告文学记录时代脉搏

报告文学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体,注重对现实及时的反映、报告和表现,传递时代强音,表现时代主旋律,彰显活力和力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认为,这是一个强大的写实主义时代,中国的报告文学承担着“国家队”的写实责任。

21世纪以来,东莞作家詹谷丰、陈启文、丁燕、李盛昌、詹文格、周镇明、穆肃、吴向东、周齐林、莫华杰、曾海津、刘帆等都纷纷投入到现实书写中,创作出了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他们在作品中反映出纪实文学本质与内核上对历史大事件的集中关注与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将笔触深入生活深处,在深刻反思的自觉中践行人文关怀。

在东莞的报告文学创作中,作家陈启文多年来在主题创作和国家叙事方面持续发力,相继推出了《南方冰雪报告》《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大河上下》《袁隆平的世界》《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为什么是深圳》《袁隆平全传》《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中华水塔》《可可西里》等系列长篇报告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城市发展定位的东莞市,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一项“国之重器”,为东莞乃至全国的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提供着“源动力”。

按照陈启文的创作构思,该作品将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一个个关键点切入,围绕这一大科学装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探索和突围过程,细致、鲜活地刻画出以陈和生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血肉丰满的形象和CSNS科研团队的群体形象,展现他们与国运紧密相连的人生命运和家国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2022年3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是数万名建设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用水之困,克服重重挑战,在东江和香江之间搭建起一条对港供水生命线的真实历程。陈启文通过田野调查,抵达当年的一个个施工现场,追踪采访工程的建设者和守护者,还原了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建设时期的艰辛历程:50多年来,有3万多名工程勘探、设计、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运行。

刻录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轨迹

东莞文学,作为中国地域文学的一个饶有意味的范本,与国内主流文学一道于自成一格中进行着自我涤荡、整饬与嬗变。

东莞的城市化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进程与东莞文学四十多年的运行轨迹,可谓同一个故事的不同叙事版本。从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制造业名城,到当下的科技创新之城,东莞的城市发展历程也催生出相应的纪实文学叙事。

穆肃的《鳒鱼洲——一座城市的工业诗篇》以非虚构的方式钩沉了鳒鱼洲的前尘往事,讲述了鳒鱼洲和改革开放同步,先后设立冰厂与仓库,并有直接出口香港的货物始发码头,以致数十家企业先后崛起,书写了他们在这里拓荒、发展以及衰落。

吴向东、屈中朝的报告文学《一座城和一群人》,历经数载,奔波数万里,采访近百人,最后提炼、浓缩在这本书中,以故事撬动大时代。周齐林的中篇纪实文学《香港大命脉:东深工程对港供水纪事》记录了东深工程对港供水的感人历程。

李盛昌、詹谷丰的《机器人时代》是聚焦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寻求“机器换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依靠科技,实现产业报国的纪实文学作品,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文艺评论家、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看来,东莞作家作品贯穿着社会大变革时代的现实思考,事实上负载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挫折与骄傲、抗拒与融合、反思与奋进的种种独特经验,刻录着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轨迹,隐喻着中国城乡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生机勃发的人物传记文学

东莞作家笔下的人物传记,有不少是描写英雄楷模先进榜样。其中,既有历史人物,如包括《容肇祖评传》《莫伯骥评传》《李任之评传》等13部的《东莞历史名人评传丛书》(第一辑),詹谷丰的《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周镇明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詹文格的《邓植仪:泥土上的歌者》,詹文格、詹谷丰的《激光先驱邓锡铭》,莫华杰等合著的《邓盛仪:家国情怀赤子心》,曾海津的《归来的星光——大医宗师谢志光》,刘帆的《土壤学家邓植仪》;还有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自传,如莫华杰的《世界微尘里》,以自己“一粒微尘”的飘浮,书写了一代人的青春,映射一座城市的温度和一个时代的变迁。其中,袁瑰秋的《永远的莞香 》和莫华杰的《世界微尘里》均荣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丁燕潜心耕耘打工文学领域,展现了当下务工人群复杂的生存样态和情感世界。在她的“工厂三部曲”中,除了《工厂爱情》是长篇小说之外,《工厂女孩》《工厂男孩》是非虚构作品。《工厂女孩》记录一个个工厂女孩真实鲜活的打工故事,描绘了工厂女孩的青春、爱情与梦想;《工厂男孩》是作家丁燕住进工厂宿舍后采访与观察的结晶,呈现出工厂男孩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波动,从中可以窥见现代工业洪流中普通个体的命运。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关于红色文学的纪实书写,早在2012年,东莞作家詹文格在报告文学《铁军本色》中书写了东莞不同时期的战士形象,因题材独特、采写扎实,获东莞荷花文学奖。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兼具真实记录与文学创作的双重特性。不管是人物传记、还是重大事件的记录,东莞的作家们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勾勒出历史与现实中的英雄楷模和普通人的形象,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温度和深度。

东莞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腹地,经济建设与文学成绩都在全省前列。未来东莞报告文学如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迈向新的台阶?东莞报告文学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广东报告文学的先遣队。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的话就是,广东的报告文学和广东的经济一样,是一个创造的高地。东莞的报告文学应该也将会和这块土地的创造相匹配,无愧于这块创造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