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科幻是“思想实验”?听陈楸帆、王威廉解析科幻文学新浪潮 |鹅潭夜话③

更新时间:2024-05-04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随着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的风靡,科幻文学逐渐从小众文化跃升为大众新宠。与此同时,在这股热潮背后,科幻文学依然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境。

5月3日晚,由广东文学馆(广东文学院、《作品》杂志社)主办的文学直播对谈节目——“鹅潭夜话”第三场活动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举行。

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威廉,与主持人王十月聚焦“科幻·文学·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嘉宾们从科幻文学的科幻本质、创作思路、科技发展等多维度,深入剖析了科幻文学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展望。

科幻的本质是思想实验

“科幻本质上是思想实验。”陈楸帆认为,作家在科幻作品中构造了诸多比现实生活更为极端的场景,以此来探索人性的复杂面貌,测试在各种假设下科幻写作的可能。

陈楸帆表示,读者沉浸于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会因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支持或反对的观点,形成一种独特的自我投射,从而与作品产生深刻的共鸣或反思。

科幻的骨架在于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谈及科幻小说创作时,二位嘉宾从“软硬科幻”的争论、自身的创作习惯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科幻的边界是广阔而多元的,不应被简单地划分为“软硬”对立的两极。陈楸帆以美国科幻作家特德·姜的作品《你一生的故事》为例进行分享,“这部作品以人文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见长,并大获成功,这恰恰展现了科幻文学的包容与多元。我们应避免将科幻文学简单地划分为对立的概念或流派,而应欣赏其跨学科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王威廉在分享他的科幻创作心得时说,写作者对科幻的热爱是首要条件。他深受“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影响,这份热爱激发了他对科学技术领域内容的学习和探索。

科幻创作的关键在于科学与幻想的巧妙结合。从现代主义写作到科幻文学写作的转型中,设定问题一直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在王威廉看来,科幻作品的骨架在于哲学的深刻思考,而血肉则来自文学的细腻描绘和表达。这种对科幻创作多维度的理解和把握,使他的作品既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和想象力。

科幻创作面临的新挑战

“科幻文学的母题比想象中要少很多。”王威廉说。

陈楸帆则强调科幻文学在探索人类未来和反思科技伦理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

他敏锐指出科幻文学在创作和市场层面所面临的双重挑战。他提到,尽管主流文学作家可以尝试跨界涉足科幻领域,但科幻作家一旦试图改变其固有的类型标签,就可能会遭遇读者和出版社的接受度问题,这无疑增加了科幻文学在市场上的推广难度。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给科幻作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AI、脑机接口等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还引发了关于人类未来、技术伦理、社会结构等问题的思考。这些话题正是科幻文学所擅长探讨的领域,科幻作家可以通过作品来表达对新技术、新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想象。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给科幻作家带来了挑战。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幻文学中的科技设定需要更加严谨和合理,这要求科幻作家需具备更加深厚的科技素养和知识储备。

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带来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变化,这要求科幻作家在创作中需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对人性的探索,以创作出既有科技含量又有人文关怀的作品。

此外,AI写作等技术,不仅提高了文学作品的生产效率,还能通过不断学习和模仿人类作品,生产具有一定创意和深度的内容,这也给包括科幻在内的文学创作带来另一种领域的竞争和内卷。

不过,二位嘉宾也勉励所有的创作者,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科幻作家带来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科幻作家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

这场“鹅潭夜话”直播活动不仅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我们理解科幻文学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