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张培忠:将广东文学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殿堂 | 探馆专访·文学篇
更新时间:2024-04-27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幽幽山水境,人在画中游。
走进广东文学馆,仿佛踏入光影交织的流动诗篇。作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文学馆融合文学之美与科技之炫,营造出典雅又诗意的书香氛围,七大展厅全景式展示广东文学的瑰丽气象与深厚底蕴。
广东文学馆有着怎样的特色和亮点?它的落成将如何推动广东文学由高原迈向高峰?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
张培忠
全景式展现广东文学的辉煌成就
羊城晚报:请您介绍一下广东文学馆的基本情况?
张培忠:广东文学馆位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中部,地上建筑8层、地下2层,高52.3米,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展陈面积0.54万平方米。
立足于“时代的产物、文学的殿堂、市民的空间”“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的定位,广东文学馆将被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学大本营,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阅读、交流、创意活动于一体的文学殿堂。
广东文学馆设置文学成就展示区、文学作品阅览区、大众文学交流区、文学研究区、文学创意融合区、青少年创意写作中心、“一带一路”文学交流中心(兼青少年多功能活动厅)、公共服务区、藏品区及藏品技术区、业务管理用房共十大主体功能区块及附属用房。
展陈是广东文学馆的重中之重,馆内共开设“海上明月:广东古代文学展览厅”“破浪以飏:广东近代文学展览厅”“铁火新生:广东现代文学展览厅”“香飘四季:广东当代文学展览厅”“中流自在:港澳台侨作家文学成就展厅”“鲁迅家”专题展厅等6个常设展览厅及1个临时展览厅。
从端砚古典墨、觉醒中国红,到现代海洋蓝,各个展厅以时间为纲,以色调为喻,全景式展现了广东文学从先秦萌芽到现当代2000多年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
羊城晚报:广东文学馆在建设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克服的?
张培忠:最困难的是用什么方式呈现作家和作品。不同于美术馆、非遗馆的实物展示,文学馆需要展示大量文学精品,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欧阳山的《三家巷》,文学是相对静态和抽象的,不像美术馆、非遗馆有具体的实物。如果只是将欧阳山、秦牧、陈残云等名家及其作品简单予以陈列,展览的效果肯定不佳。
为此,我们着重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展陈大纲的编制,二是展陈方式的创新。为了确保展陈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省作协在2020年召集了广州地区文学界、教育界20多位著名的专家学者联合攻关,集体编纂长达240万字的《广东文学通史》,为广东文学馆的筹建,特别是展陈大纲的撰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展陈大纲前后经历了20多稿的修改,也吸取了全国专家和读者的意见。
展陈方式方面,强化数字赋能,广东文学馆展厅展品总数约1343项,图片总数约752张,使用多媒体数量为交互展项34个,影片96条。
文学馆展厅
文学之美与科技之炫的完美结合
羊城晚报:“数字赋能”是不是广东文学馆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张培忠:那肯定是的,对于市民大众而言,最值得期待的可能就是数字赋能文学。为了让观众拥有沉浸式参观体验,我们综合运用墙面和地面投影、天幕光纤等现代科技手段,设置了多重情景体验空间及创意互动项目,以达到实物展陈与多媒体运用互相辉映的效果。我们还对一些经典的文学文本进行适当的直观呈现,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突出重点。
通过实物展示、人物雕像、多媒体投影、雕塑艺术场景、沉浸式空间、电子书库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的广东文学成就。务求实现文学之美与科技之炫的完美结合,做到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结构优化、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利用率高、效益最大化。
一楼大堂借助3屏联动方式播放裸眼3D视频,呈现“文学何用”“作家何为”“广东何如”文学三问,引导观众带着思考参观场馆。“香飘四季——广东当代文学”展厅,通过5分钟时长的沉浸式全景环幕视频展现广东文学2000多年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成就。其他展厅也有着丰富的多媒体产品。
文学馆展厅内的多媒体产品
羊城晚报:很多人都非常关注“鲁迅家”展览厅,可以介绍一下这个展厅吗?
张培忠:“鲁迅家”展览厅分“与子偕行”和“薪火相传”两大部分,展示鲁迅与许广平从相遇相知到结为伴侣的革命历程、文学成就和鲁迅在粤文学活动、创作成果,以及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儿子周海婴传承鲁迅精神的事迹。
设置三味书屋微缩模型、许广平故居模型、鲁迅故事场景泥塑(面塑)、广州白云楼立体造型、大陆新村剖面模型,以及“两地书”互动展项(部分)、“在广州”光影秀、“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亲情、爱情、家庭”投影、“许广平保护鲁迅著作”沙画视频等多媒体展项。
其中5分钟的光影秀《在广州》,展示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工作、生活、创作的画面,以光影加鲁迅作品摘要的方式传播鲁迅文学精神。观众能够通过具象化的场景还原和实物展品,直抵文学现场,重新认识“家庭中的鲁迅”温情的一面。
“鲁迅家”展览厅
为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广东文学馆的落成有何意义?
张培忠:广东文学馆落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向奔赴的重要桥梁、平台与高地,成为文学创作的发动机。丰富的馆藏资源,能够为作家提供吸收营养的场域,而高质量文化活动的举办,会让更多有益的思想在此激荡,从而催生更多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变、人民之呼的优秀作品。
羊城晚报:接下来将有哪些发展规划?
张培忠:为了迎接开馆,广东文学馆还于今年5月精心组织了三场“鹅潭夜话”品牌访谈活动,邀请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许子东,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会长兼作家专委会主任穆欣欣,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青年评论家丛治辰、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陈楸帆等与广东作家对谈。
同时,5月还将上演3场关于鲁迅的“文学小剧场”,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访谈,以及“大作家牵手小作家探馆”“青年作家走进广东文学馆”“国际化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文学发展”“大湾风流”音乐诗会展演、“作家回家”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们还计划在广东文学馆设立“名家工作室”,促使优秀作品实现版权交易,助推网文“出海”,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事业的动力源泉,更好地发挥文学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广东作家有信心也有能力,努力书写好这个伟大的时代。
广东文学馆将与广东文学院、《作品》杂志社联袂打造“一馆三体”:广东文学馆是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阅读、交流、创意活动于一体的文学殿堂;广东文学院则聚集广东文学创作、研究的主力军、骨干力量;《作品》杂志社拥有文学名刊的重要平台、传播矩阵。一馆三体,资源集聚,将为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