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舌尖上的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梁宝星来源:广东文坛

《粤记》:广东之文始尉佗。

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几经战争,改朝换代,好些城市都曾作为都城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印迹,比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作为南方城市,广州给人的印象就是港口城市,面朝大海,包容开放,潮流前线。但广州也曾作为都城存在,甚至是三朝古都,三个王朝分别是南越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以及南明。南汉存在了55年,而南明只有40天的政权,两个短暂的政权没能让广州作为政治中心被铭记,但在广州的历史中,作为南越国首都的记忆似乎刻在了细胞中,影响了广州两千年的历史发展。

建立南越国的人是赵佗,“广东之文始蔚佗”意思便是赵佗把文明带到了岭南地区。先秦时期,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称为“越”,有百越、诸越、南越等。越王勾践让南方的实力达到空前的强大,可并没有改变世人对南方野蛮部落的看法。南越多数部落和中原的风俗不同,人们喜欢把头发剪得很短,喜欢在身上刺上各种颜色和花纹。史籍所记载的“断发文身”便是对南越人的最初印象,也是对野蛮人的描绘。

公元前219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不到两年,秦始皇派屠睢率兵南征。岭南地区常年暖和潮湿的一个原因是南岭的存在,层峦叠嶂挡住了从北方吹来的寒风,也挡住了夏天往北方去的暖流,南岭是一堵天然屏障,把岭南地区围在其中。充裕的热量和降水造就了千沟万壑的地理以及茂密葱郁的丛林,秦军在破碎的地表以及让人窒息的密林中迷失,几经挫折,屠睢死在军中。

因此,南岭不但挡住了南下的冷空气,还挡住了南下的秦军。毒蛇猛兽出没的丛林是尚未开发的荒野,五十万大军被困在繁密的丛林中,即便走出密林,他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纵横交错的河流,面对疾病和各个部落的袭击。

五年后,灵渠修成,秦始皇任命任嚣与赵佗继续进军南越,终于成功统一岭南,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只是又一个五年后,秦始皇逝世,秦二世继位,秦朝爆发大起义,分崩离析。任嚣跟赵佗说: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之利建国。任嚣病死后,南海郡尉赵佗封关绝道,兼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即如今广州。

赵佗活到了一百多岁,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葬于番禺。

历史上,关于赵佗之墓所在地充满了传奇性。据说赵佗晚年安排死后之事,为了防止死后坟墓遭到偷盗挖掘,他派重臣在都城外的崇山峻岭中开凿疑冢几十座。赵佗之孙赵眜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为他举办一场充满隐秘而声势浩大的国葬,派人驻守四周的山岭,不给人进山,然后由完全相同的四支送葬队伍护送着一模一样的四方灵柩从都城的四个门同时出发,到达不同的安葬地点。

至今没有人知道赵佗的坟墓到底在何处。1983年,工程施工队在越秀象山挖掘施工的时候挖出了一个漆黑的洞口,考古专家到场后指导挖掘工作,发现那是一个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坟墓。墓主并非赵佗,而是赵佗之孙,第二代君王赵眜之墓。

南越国90多年的建国历史中,赵佗是最重要的一位君主,他不但建立了南越国,还统治了60多年。汉武帝刘彻征服南越,岭南地区从此纳入中华的版图。南越国在岭南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了岭南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发展,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1983年发现的震惊世界的南越王墓在一定程度上向世人揭示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的发展状况。面对那些精致的随葬物,世人终于可以勾画两千年前的广州城该是如何一番景象,关于南越国的构想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变得有据可依。尘封的历史重新被发现,象山是一座低矮的山丘,跟广州绝大多数的山丘一样,第二代南越王赵眜选择在此建立自己的陵墓。而关于赵佗的坟墓,有人推测在象山赵眜坟墓附近,或在越秀山,或更远处的白云山。如今的山林被保护起来了,赵佗的坟墓只会更长时间地被埋在地下。赵佗的坟墓想必是宏伟壮观的,他在自己生前几十年就开始谋划坟墓的建设。在位十几年的赵眜的坟墓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其规模和随葬品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美已经让世人感慨。

赵眜墓是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在墓中发现了丝缕玉衣、“文帝行玺”金印、错金错文铜虎节、螭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赵眜”玉印等,这些珍贵的物品都被收藏在南越王博物院内。赵眜的坟墓也得以按最初的模样被保护起来,成为南越国遗留下来的历史见证物。

在南越王博物院内,除了丝缕玉衣和各种金印,还发现了许多生活用品,其中就有一个烧烤炉,可想而知,两千多年前南越国居民对烧烤的喜爱,据说,专家还在墓地里发现了乳猪的骨头 ,广府人会立即想到烤乳猪这道广府名菜,赵眜下葬当天,烤乳猪无疑是一道最主要的祭品陈列其中。赵佗征服岭南的时候带来了中原文化食官、伙夫将中原的技艺和炊具带到南方,与岭南地区的食材和饮食方式糅合,形成了新的饮食习惯,也是粤菜的最初形态。

在已发现的南越国的墓葬中,还出土了钟、磬、勾鑃、铙、铜鼓、琴、瑟、笛等乐器,还有关于南越舞蹈的图绘。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些舞蹈主要分为越式舞和楚式舞,越式舞种类繁多,有翔鹭舞、羽舞、武舞、芦竹舞等,楚式舞只有一种,即长袖舞。

佳肴、音乐、舞蹈和美酒,再加上风俗礼仪,南越国的筵宴便诞生了。两千年前的筵宴,以祭鬼神、庆丰收为主,一方面表现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一方面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另外还有庆祝征战胜利、家族礼仪的。那个时候已经摆脱了世人对野蛮民族围绕篝火跳舞的习性,筵宴已经是高堂上的文雅礼仪,有档次规模,也有繁缛的礼节形式。


后人以南越王菜为基础,追溯广州饮食之源,根据考古发现研究出来的筵宴,在礼仪、餐具、服饰、音乐、舞蹈、习俗、故事、菜式上复制南越时期的大户人家的筵宴场景,创造出了南越王宴。作为广东十大名宴之一的南越王宴,共有九道菜,引用出自史料记载的九个典故来做菜名,根据史料对南越人习性的记载、考古中发现的烹饪方法制作而成,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又讲究精致、味美,那便是舌尖上的历史。

第一道菜:雄关新道——厨丞越法烤小豚,也就是烤乳猪,依据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青铜烤炉复刻而成。青铜烤炉上悬挂着铁链、铁签、长铁叉,那是厨具,而墓中的乳猪骨、鸡骨、鸟骨则是埋葬时候的祭品。那时候专事王宫烹饪的官为厨丞,雄关新道则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修筑的通往岭南的道路。

第二道菜:始皇寻珍——南岭土风鲟鱼脍,也就是鱼生,根据秦始皇派人南下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典故复刻而成。据说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一直找到岭南地区,发现南越人生吃河海鲜而保持旺盛精力以及长寿,便发明了如今的鱼生和刺身。

第三道菜:灵渠船曲——灵渠水浸煮河鲜,利用灵渠的典故复刻了这道菜。秦始皇开凿灵渠原本是为了解决对岭南作战时的运输补给,吸取屠锥死在岭南的教训,更快进军岭南的中心,避免在南岭的密林中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灵渠凿通后,秦始皇很快便统一岭南。

第四道菜:番都称王——南海陶瓮煮蛇羹,也就是蛇羹煲,以“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这句关于南越人的描写史料复刻而成。赵佗在岭南称王,知道回不去中原故乡,入乡随俗,也跟着南越人的饮食习惯做出改变。随他南下的军队在外出巡逻或者执行任务时也常常把在路上遇见的鸟兽蛇虫杀了吃。

第五道菜:三郡升平——铜鼎古酱爆八珍,其中的八珍是豆酱、溴带、冬菇、冬笋、鸡亦球、果子狸、黄猄、鳄鱼,材料都是南方的特产,中原人用北方的烹饪方式来处理南方的食材,制作了这道菜。三郡升平当然指的是平定岭南后的象郡、桂林郡、南海郡。

第六道菜:汉使称奇——桂林碳泥炮鸟雀,用面粉包裹秘制鹌鹑,是通过考古中南越王墓出土的炭烤禾花雀复刻而成。秦灭亡后,赵佗依旧统治着南越,汉高祖刘邦、文帝刘恒对赵陀均采取怀柔政策,先后两次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劝说赵佗称臣于汉。赵陀以鸟雀接待陆贾,南越杂食之风令陆贾称奇,便有了汉使称奇的典故。

第七道菜:越王思汉——思乡饺变烙豆酿,这道菜其实是客家菜东江酿豆腐。赵佗是中原人,在南越称王后未曾返回故里,时常思乡。赵佗喜欢吃饺子,但那时候南方很少有麦面,于是厨丞便将豆腐酿以肉馅,当作饺子给赵佗缓解思乡之情。

第八道菜:赵佗百岁——象郡鳖群炙海蚝。秦始皇没有想到,他追求长寿没有成功,反而是他曾经的臣下赵陀在南越活了101岁。所以前面提及秦始皇模仿南越人的吃法企图达到长寿的做法也许可信,南越食品精于饮食养生之道,食与药是有一定关系的。食物跟身体状况相贴合,减轻对药的依赖,通过清食、淡食调理解除病痛。

第九道菜:南北归一——海陆贡品调御膳,用海参、猴头菇、栗子、花胶炖汤。汉武帝以平乱之名,派遣10万大军进攻南越国,仅一年时间便攻陷了番禺。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撤关除哨,建立起南北一统的汉皇朝,南越国的历史也就到此为止。

南越人喜爱吃飞禽走兽,蛇、鸟、海产等原本被视为野蛮人的食物经过精心烹饪成为一道道美味佳肴。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南越时候已经会使用烩、烙、炮、炙等做法。

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从吃生肉到烹制,就是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