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星空璀璨如梦 大地坚实如初 ——专访“雨果奖”获奖作家海漄

更新时间:2024-01-09 来源:广东文坛

10月23日,刚刚获得2023年“雨果奖”的海漄接受了专访。

对于自己的“一夜爆红”,海漄表现得十分淡定。和大家一样,穿着整齐工作服的海漄端坐在电脑前,一切井然有序,只有桌子角落的鲜花似乎在昭示着前晚颁奖典礼现场的激动人心。

10月21日晚,2023年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获奖名单揭晓,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殊荣的中国作家。

在随后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他详细、坦诚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创作、家庭,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谈获奖与工作

“获奖纯属‘意外’,工作却是‘真实的存在’”

23日晚8点,海漄在完成了他的发言环节后,不等闭幕式结束就急匆匆地赶往了成都双流机场,乘坐最晚一班航班返回深圳。

“上周五已经请了一天假,周一一定得赶回来上班。今天原定计划要按时完成。”海漄说,获奖纯属“意外”,但工作却是“真实的存在”。

就连那座造型别致的奖杯都被滞留在了成都。“大刘(刘慈欣)告诉我,奖杯过安检很麻烦,我登机时间太紧张了,千万别因为这个耽误了返程。”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一个普通的作者。想太多,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都不好。写作就是工作之外的爱好,它不会对我的工作造成任何影响。”海漄说。

这并不是对现实的妥协。海漄的骨子里透着与生俱来的执着和坚定。校招面试时,初面后很多同学都选择回家等消息,只有他坚持在宾馆里住了几天,就为了有机会第一时间参加复试,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机会来了的时候,我要能抓住它。”

身处快节奏的深圳,海漄亦亲历拼搏奋斗的日常。“有一次有紧急工作任务,我一个人深夜在办公室加班。想着别浪费电,就把大灯关了,只开着工位的台灯。结果保安在监控里一看还以为进了贼,闹了个乌龙。”海漄开怀大笑,“完成工作后已是深夜时分,从办公楼回家的路上,我抬头看到了漫天的星光,和深圳路边的灯火交相呼应,那一瞬间现实和我的精神空间好像打通了。

谈创作与家庭

“保持好奇,不断探索,拥有自我”

“科幻的种子到底是何时种下的,又是如何发芽的,我自己也不知道。”海漄不是文学科班出身,也并非从小就早早确定了科幻的阅读与创作之路,一切都要从童年时代的丰富阅读说起。

海漄出生在湖南湘潭,聊起自己的童年,他觉得很幸运。海漄成长于一个双职工家庭,是故乡的最后一批厂矿子弟。他的闲余时间经常是在家里的书柜前、在新华书店里度过。童年的好奇心像一把放大镜,驱使他潜心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对历史题材兴味浓厚,《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幽冥录》里古人奇异瑰丽的想象令他着迷。扎根阅读,让他的好奇心得到完整的保护;钻研历史,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持续的探索中,海漄发现并爱上了科幻。刘慈欣的《吞食者》和潘海天的《饿塔》,以及钱莉芳、美籍华裔作家特德·姜和日本作家石黑达昌的科幻小说都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促成了他上大学之后的真正落笔。时值2010年前后刊载在《今古传奇·故事月末》上的《惊情喀纳斯》,是他屡遭拒稿后正式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它为海漄带来了千余元的稿费,“稿费够我和女朋友吃顿好的了”,海漄笑着回忆道。

如果说工作之前的科幻创作主要是出于单纯的热爱,那么工作之后的创作动机在纯粹未减的同时多了一些深沉。

目前,海漄的周中有一到两天会花上30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用于创作,周末的时候会投入更多。这些时间不仅用于写作本身,也用于翻找资料、和书友分享交流。对于他来说,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创作并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愿意为爱好付出的“真爱”。“我是一个比较‘宅’的人,只是把很多人刷短视频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爱好的写作上了。”海漄说。

如今,海漄的创作产出大约维持在一年6万字,作品曾发表于《银河边缘》《科幻世界》《科幻立方》《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海漄笔名的最初由来,寓意他与那些或相熟或素昧平生的科幻迷们的惺惺相惜。“涯”上有“山”,谓之“漄”,这是海漄刚来深圳登顶小南山时的一时兴起。面朝海,背靠山;科幻为舟,天涯比邻。海漄的科幻心路大概就是这般通透吧。

2016年,海漄在深圳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在爱人的支持下,他将其中一间卧室改成了一间书房,海漄的太太主动将原本1.5米的双人床改成一张1.2米的单人床。于是,房间里多放了一张书桌、一台电脑,上面是整整一面墙的书柜。“写作的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这个房间的门一关,我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

由于工作繁忙,海漄加班到晚上9、10点是常态,有时灵感来了一下班就钻进书房奋笔疾书,陪家人的时间不得不被压缩。谈及此,海漄觉得亏欠:“我和爱人是校园恋爱,能够走在一起相濡以沫很难得,我十分珍惜。我们之间没有那么多甜言蜜语,但我们心里有放着对方。”去成都领奖前,海漄的太太只是简单地鼓励了他,“她是不想给我增加压力。”

今年年初,海漄的孩子出生了。如今9个月大的儿子正是顽皮的时候,海漄喜欢抱着他到处玩,孩子成为海漄新的精神支柱。“这次去领奖其实也是为了他。作为一个父亲,我可能给不了他多少钱,也不能替他规划些什么。我不会过多干涉他的生活,但我可以给他留下精神的力量。”

这次意外获奖,有人评价海漄将成为刘慈欣的接棒人,海漄对此很不认同:“接棒是完全不可能的,大刘的成就不可复制。”科幻是比较小众的门类,海漄擅长的传统文化类作品更是小众,“大刘写的是硬核科幻,我与大刘没有任何可比性。”

谈及未来,海漄坦言:“我不会改变既有的节奏。我还是想做那个工作精益求精的“打工人”,做那个落笔很慢但很较真的作者,细水长流地让工作和写作成为伴随一生的事情。”

海漄特别欣赏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结尾对徐霞客的着墨。历史风云、气象万千,读懂了徐霞客,也许能给何谓成功带来些许启迪。“什么是成功?可能不是非得做多大的官、赚多少钱,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海漄说,“愿我们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此生。”(招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