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广州举行

更新时间:2024-01-05 来源:广东文坛

9月18日上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花城文学院协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之一。峰会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湾区文学”为主题。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陈晓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分别作主旨演讲。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省作协主席蒋述卓,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苏毅,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省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河,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等出席会议。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以视频的方式参加会议。会议分别由张培忠和蒋述卓主持。

陈晓明以“大湾区文学的前沿性、包容性、多样性”为题作主旨演讲。他指出,“前沿性、包容性、多样性”这三个关键词,既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既有特点的理解,也包含着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的可能性的探讨。一是“前沿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它天然的一种特质。“前沿性”不仅体现在艺术探索、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更重要的还体现在精神层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前迈进的前沿性。魏微长篇小说《烟霞里》、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都有很传统的手法,但是恰恰可以从中看到这种精神。前沿性也包含了对科技的敏感性,广东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重要一极。二是“包容性”。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概念,各地区的文化均有各自的传统,相互碰撞、交融,传统和现代化相互转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给文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三是“多样性”。这是大湾区文学最大的优势。它不但包含广东文学的传统,还有香港文化、澳门文化,以及海外华侨文化,非常丰富、多元。像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虽然写的是海外华侨的经验,但是让我们感受到的文化非常不一样,作家要对南洋文化,特别是对粤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写出传统和现代的交融、冲突。

徐剑作主旨发言时指出,大湾区文学资源禀赋天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新高地、新看点。大湾区文化从历史的深处走向现代,“大湾区文学”有别于“京派文学”,也和“海派文学”完全不同。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未来的;既有中国本土的,又有世界性;既有殖民文化,又有岭南文化。这种文化“杂交”过程当中形成非常丰富的文化基因,为作家的书写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翻天覆地,我们习以为常的书写,是不是代表了当下的中国,其实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中国文学的关注点、聚焦点应该投向更多从事高科技的新人群。当代有担当的中国作家,应该以大湾区的命运和发展同频共振,应该从农耕文明的乡愁中走出来,不要一味的再去呼唤乡观、乡景、乡愁、乡音,其实历史和文学已经回不到中国农村那种炊烟袅袅的时代了。如果中国的当代文学与大湾区、世界前沿的大都市失之交臂,其实不单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遗憾,也是我们大湾区乃至中国当下作家的遗憾。希望当下更多中国作家把自己的视野,把自己的落点都投向大湾区,写出可以放到书架上的优秀作品来。

张培忠在致辞中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三地文学界积极响应,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为纽带,直面当代中国最重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汇聚三地的创新智慧,以更为开阔的胸襟、更为高远的眼界、更为创新的思路,形成大湾区文学竞争的核心优势。继往开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将强化互学互鉴,强化精神支撑,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学实践中走在前列,再谱华章。一要守望相助共画培根铸魂的“同心圆”。要主动肩负起“聚民心”的光荣使命,创作生产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佳作,弘扬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二要同频共振谱好融合发展的“协奏曲”。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要积极推动粤港澳文学界融合创新,加快锻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成为新的文学增长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破圈”“跨界”传播。三要挺膺担当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史诗”。要胸怀“国之大者”,围绕中心大局,把握历史机遇,打造“新版《人世间》”,催生更多与湾区地位相符、与湾区形象相称的“扛鼎之作”,以文学的实绩见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成就。

张懿在致辞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已经成为连接湾区各个地区的文化桥梁,推动着湾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让更多的读者认同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样本和精神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新成立的花城文学院,已经获得了文学界广泛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已经成为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和推动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落子,它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平台。《花城》文学IP储存了波澜壮阔的文学记忆,也见证了中国文学、湾区文学乃至中国社会的一个迅速的发展。在当下我们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的新命题,既要发挥《花城》先锋包容开放的气质,更要发挥创新和诚恳的实干精神,全力以赴打造岭南文化高地、湾区文学明珠。

潘耀明代表香港作家联会致辞说,香港是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汇流积淀,对弘扬多元文化,树立与提升国际声誉息息相关。香港作家联会将一直为繁荣香港的文学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近年来香港作家联会推动实施“创办文化大湾区计划”(一是创辟“明月湾区”文学园地,二是举办“大湾区文学征文奖”),邀请了大湾区32个文化团体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合办或协办单位,其中包括大湾区作家协会、传媒、大学,整合了大湾区文化社团等。这是大湾区文化建设最具规模的一次融合,口碑极好。另外,经过19年漫长岁月的奔跑、疾呼,香港文学馆也进入筹建阶段,共建大湾区文化家园。

吴志良代表澳门基金会致辞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向来是中国对外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开放程度、发展水平以及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度都比较高。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扮演先锋的角色,发挥特殊的作用,大湾区文学也不例外。首先,我们应该以文学的力量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大湾区内粤港澳三地的人文交流和人心相通,打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将大湾区建设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示范地、中国国际人文交流的引领地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基地。其次,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天时、地利、人和,充分利用世界对大湾区的关注度,讲好大湾区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故事,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为传播中国价值和中国理念提供有说服力的素材和内容。第三,更好发挥港澳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充分利用其“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及网络,促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会上,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主任李建军,香港作家联会名誉会长江扬,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周蜜蜜,澳门笔会常务副会长汤梅笑,澳门笔会理事长廖子馨,《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人民文学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主任付如初,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晓琴,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浙江大学教授翟业军,腾讯新闻资讯部文化中心总监张英,《南方文坛》杂志原主编张燕玲,内蒙古大学教授额尔敦·哈达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湾区文学”的会议主题展开探讨。

出席会议的专家还有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胡永红,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盛慧,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潮州市作协主席陈培浩,中山大学副教授、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广州市作协副主席王威廉,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陈崇正,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李德南,广东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红娘子,广东省网络作协副主席楼星吟,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广州市作协主席庞贝,省作协主席团成员、佛山市作协主席张况,珠海市作协副主席石耿立,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中山市作协主席李智勇,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肇庆市作协主席钟道宇,及省作协各部门负责同志。(何小流 湛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