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浪奔南岸涌诗行 ——《南边的岸》序

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江冰来源:广东文坛

陈俊年的文学生涯得益于两点: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感奋岭海新浪潮;新时期文化的黄金岁月,倾情南岸写诗文。因而,我把此文标题定为:浪奔南岸涌诗行。

岸与诗行,形近神似,两相辉映。在逐浪放歌中,成就了陈俊年的两翼齐飞:业余创作成果丰硕,出版专业颇有建树。

有趣的是,陈俊年的本土文化色彩浓郁:源自客家。其才华得益于故乡人文滋润:“气爽风清快耕读,西山北海乐樵渔”;史脉见人脉,人脉传文脉,由此照亮了陈俊年的人生底色。

岭南文化背景的例证,可从书名《南边的岸》及其重要内容前两辑见出:“南岸风生水起”“书香芬芳袭人”。

第一辑几乎就是作者岭南生活的现实写照。他拥抱时代,热爱生活。

《南边的岸》一文可视作广东乃至中国文坛全景式书写珠江的上佳名篇。大气磅礴,视野恢宏,极具时代气息。一连串比喻如珠似玉,令人惊叹!奇妙处直追历代古典名篇。真可谓摄珠江之魂,形神兼济,丰盈充沛,浑然天成。文采斐然已成次要,以对历史的溯源和现代的挚爱编织成珠江美名更深一层的文化经纬:丝丝缕缕,饱含真情,富有灼见。

《我的文学和出版经历》一文,作者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编辑历程。其中诸多名师对他的哺育与关怀,历历在目。新时期伊始,中国当代文化喷薄而出,文化的黄金岁月由此诞生。作者的幸运,恰于此时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潮头景象,并在众多名师的提携下,诗文并举,屡创佳构。

《泛动的文脉》本是一篇施政文论,却写得纵横驰骋,才情洋溢,蕴含着出版行家的学养与睿智。广东改革开放如何解放思想先行一步?细读文章,可从字里行间感受个体生命跃动如何与时代脉动同一节奏。

第二辑则是陈俊年对故乡山水人情的深沉回望和对文友著作的真切评论。其中序跋占相当分量,也多见散文意境,似月夜聊天,有热茶润心。

在我看来,他写旧友新知时,其实就在坦露自己:“真情真知表真爱”“从大山里走来的希望”“芦苇荡漾诗意”,均是客家山魂赋予他的情感与境界。

书中包含作者对广东出版工作的心得随笔。这些文字是他对编辑的参悟,对出版的专注,也是他对行政服务的探索,可视为作者热爱南粤大地、建设人文家园的内在驱动力。作者的“故土乡情”与“精神家园”由此达成高度吻合。

陈俊年的特点于文字中呈现。

他的散文,常有小说的情节细节,读来饶有吸引力;且含杂文的思辨辛辣,富有思想的冲击力;也带诗歌的意境韵律,精致凝练中预留想象的空间。尤其选材立意,讲究以小见大,以一当十。浪花映现朝阳。在缠绵的叙事抒情中,不断推出一系列“新人新事新观念”,新时代风情扑面而来。至于文学评论,他也写得情理交融,生动亲切,意趣盎然。

由此,陈俊年也从文字中真切地走近我们——

首先,他是个务实的人。近现代史、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毗邻港澳……天时、地利、人和的广东综合优势——均进入作者的通盘把握。综揽时势大局,把握市场人心,走在时代前列。1987年金秋十月,陈俊年独自骑单车,深入广深公路沿线采访,且行且写,写成《广深走笔》系列散文10篇,披露了许多“第一个”发现,比如首次命名并纪实“打工妹”的境况等等,被《羊城晚报》破例连载。陈俊年讴歌改革开放的力作,后来接连入选黄树森主编的《广东九章》《深圳九章》及《东莞九章》,可谓独占鳌头。

他属于人生的幸运儿,因为深度参与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变革。他勤思辨,常忧患,写文学作品善于抓取细节,生发见解,恰恰取决于他面对着广东改革开放前沿这个全新而巨大的舞台,满怀热忱而全身心地投入,去发现、去歌咏。

其次,陈俊年是一个热情且诚挚的人。为艺作文,凡有成就者均有程度不同的自信与自恋,此优点往后退一步就是自矜与矫情;日常生活中“闪闪发光”,自命不凡,亦属常态。但作者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向日葵”式的开朗与坦诚,故乡山水给予他的气质——不因时因地而变化,始终是低调做人,扎实做事。

热诚襟怀可从第二辑“书香芬芳袭人”中见出。无一丝俯瞰,无半点矫情。写他人“敢遣春温上笔端”“江湖夜雨十年灯”,其实亦是写自家情怀:“梅花风骨入诗香”。

他由一个客家大山里的乡下人,成为城市的知名文化人。当过兵,大学毕业,坚持业余创作,长期从事新闻出版行政管理。记者生涯深入现场,屡占先机;编辑出版,为人作嫁多出好书。他的文风——更多的是谦逊平和;他的诉说立场——更倾情于真、善、美。始终不渝,始终如一,陈俊年也。

何至于此?根源何在?或许是感恩,是因深爱而忧思,是奋斗过程中的福缘。“挚诚”浸润他的人生,浸润着他的笔墨。

客家乡愁、忧患意识、花城情结、幽默笔调、开放视野、市场观念、编辑操守……这组具有概括性的词意,在陈俊年为人为文中常常呈现,化为一脸平和仁慈的“向日葵一样的”笑容。

奋进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陈俊年以其为人为文为出版——无愧于心,南天可鉴。

阅尽南岸千帆过,踏浪归来仍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