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从聆听到倾诉 ———《诗海扬帆·清远生态诗歌选集》读后
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 白岚来源:广东文坛
如果说生态文学是人类生态文明观的文学性体现,生态诗歌就是其中歌唱着的夜莺,婉转动人令人难忘。
如何观照和创作生态诗歌,同样也自然地呈现了当代诗人们的生态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文学包括生态诗歌不等同于自然文学,后者更多是在描绘自然,以及自然本身给予写作者们的感受及体悟,自然是文本观照的主体。而前者需要写作者有更高的文明观和文化视野,更清晰的现代感,确认生态文学包括生态诗歌中,需要表达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种种复杂而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是非常先进的文明观,更细化的阐释和理解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然,诗歌的表达首先是诗歌本体,其次才是赋予的意义,观念和价值需要以强烈的文学性来呈现,生态诗歌同样也需要承担这一诉求。由曾新友任主编的《诗海扬帆——清远生态诗歌选集》里,生态诗歌的意象既包括了自然意象,也包含了人文生态和文化生态,这也是清远生态诗歌较为鲜明的特点。
自发与自觉
生态文学虽然是到上个世纪中叶才有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但中国古典文学中已经有着许多经典的优秀作品,中华民族世代与自然的关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要义,正如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甚至禅宗,都以人与自然的相通、观照为高级表达。当然,古代并没有生态文学的概念定义,文学家们只是由着自己的本心,非常个性化地在大地、天空、飞鸟和四季流转中体悟自然,感喟人生,但有一点值得确定的是,他们与自然的相互观照,虽然是自发的情感表达,但却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尊重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物象,这种物我合一的感悟有着原始的生态文明观,让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和自然的顺应意识一直延续到今天。
今天的生态文明与古代自发的文明观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人类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对于生态文明的建立、发展和反思促使生态文学的当代性有了更多的自觉意识,也反映在文学家的创作中。
清远的生态诗歌创作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清远包括了粤北的大片区域,与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有着完全不同的山水样貌,呈现出岭南丰富的自然地貌中的多样性的绮丽风景。同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清远也非常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育维护,这使得清远的自然生态由传统的原始山水,发展到今天,能够与城市现代化有着较为和谐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无意中为清远诗人们的生态诗歌创作建立了独有的创作优势。
土地、田园、山川、河流、草木,多样的生物性存在和地质地貌特征,使得清远的自然物象既有岭南山水的温柔恬静,也有北地山岭的坚实阔达,这些都赋予了清远诗人们最初的视觉审美,也让这座美丽的城市产生了诸多热爱诗歌创作的人们。这种视觉审美最初也许是来自大自然的真切展现,诗人们聆听到了自然的呼吸和优美的律动,这片属于他们成长和生活的土地给予他们丰沛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他们的自觉意识转化为诗意的倾诉。
在这本诗集里,著名诗人、生态诗歌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戚华海的作品《清远记》尤为耀眼,作为生态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华海直接参与了当代中国生态诗歌的创作与批评,他以清远为背景,创作了相当多的优秀作品。《清远记》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他对清远山水的深情流连,在清远生活工作多年,华海对清远人文历史的熟悉,可能不亚于历史学者,他借着诗意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与苏轼在清远相遇,他们都在清远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栖息处。华海的生态诗歌有着相当自觉和明确的创作理念,经过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他的生态观和生态审美意识都呈现了成熟的经验高度,他对于生态诗歌的写作有着强大的理解力,同时又自觉进入生态诗歌的学术梳理,这种非常难得的双向赋能,让他的作品举重若轻,保持着文学价值和生态人文价值的诗意力量。
在这本诗集中,广东岭南诗社副社长、清远诗社社长、诗人曾新友,他同时也是2021年度全国十佳诗人,把一首精灵般美好的小诗分享给读者,他的诗歌创作主题非常广泛,但其中关于自然的生态诗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赏九龙小镇鹰嘴桃花》“为滋润的记忆/铭刻一种浪漫的回答”,这首诗的标题很直白,鹰嘴桃花估计见过的人不多,清远建市以来的30多年间,保护生态的意识从未消失,所以今天清远的青山绿水得以安心地在粤北大地上存在,曾新友没有写其他的花卉,他看到了鹰嘴桃花的独特形态,“一些翅膀的牵挂/飞舞急切/飞舞潇洒”,意象的通感,既有饱满的情绪,也有对美好感觉的细腻描述,也呈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场景,一个赏字,有对自然风物的欣赏热爱,也是对自然物象的平视。
这种写作自觉对清远生态诗歌的创作推动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诗歌的当代性表达已经不再是对山川风物的自然描绘,需要诗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清醒认知,清远诗人群落对此显然并不陌生。
良知与发现
这本诗歌选集的作者以清远本地的诗人为主,他们已经形成了不可小视的清远诗歌现象。清远诗社是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文学社团,他们与清远建市同时诞生,多年来坚持诗歌创作,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诗人们都有着不同的本职工作,但因为诗歌的魅力聚在一起。
清远生态诗歌的兴盛与本土诗人们的倾情乡土与自觉的良知分不开。他们以清远为根据地,跟随清远城市的发展变化,不断以诗歌的力量表达对于生命、情感、家园和自然的关注与热爱,形成了令诗歌界注目的清远诗歌的地域性特色——生态诗歌写作。他们因诗歌而群聚,并且形成了比较有共性的诗歌价值观,表述的良知建立起他们对诗歌共有的追求。
尤其在《诗海扬帆》里,他们所歌咏的主题与题材都与清远相关联。诗人写作的题材本无约束,但清远诗人们的本土意识因为生态诗歌而极强,毕竟国内生态诗歌的影响力形成,清远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强烈的本土意识不仅让他们意识到诗歌写作和诗歌传播的文学力量,他们也通过诗歌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的在地性写作也因此在国内外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这种写作因为诗作的群体性呈现更加凸显了清远生态诗歌的一些共同性特质,首先是关注的诗歌意象既与生态风物景观相关,又能够超越物象本身,从中寻找并抒发人与自然的种种隐秘性关系。这一点清远诗人们即使在呈现较为纯粹的景观物象时,也很注意调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偏差,当然生态中心主义的把握似乎不及前者。这也是诸多生态诗歌写作者写作时容易产生的创作误区,这一点需要写作者对生态文明和生态审美有更多深入的认知,包括对于自然生态学与人类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重理解。
在地性写作的优势在于写作者汲取题材的便利性,不利因素可能有意象的重复和想象力的扩张性不足。在地性写作使得清远诗群呈现的集体光芒较为明亮,但优秀者如何呈现个体影响力需要更多思考。
在地性写作需要超越,写作者可以也应该具有更广大的生态观和宇宙观,才能发现真正属于诗歌的荣光。
清远生态诗歌的文本表述有现代诗歌和古典诗词两类,这也是清远诗社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写作特色。祝福他们在继承传统中寻找诗歌写作更辽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