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非虚构写作为何在深圳风生水起?
——“以深圳非虚构写作十年为中心”学术研讨会举行
更新时间:2023-12-25 作者:魏沛娜来源:深圳商报
12月19日下午,以“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为主题的“以深圳非虚构写作十年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在深圳新媒体大厦举行。作为2023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研讨会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研讨会由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主持。
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上海、南宁、广州和深圳本地的文学评论家、作家,围绕深圳涌现出来的相关非虚构优秀作品,分析非虚构深圳写作的路径、方法、特色,并以“深圳十大佳著”获奖作品为例,总结研究深圳10年来非虚构写作的成就。
深圳是“非虚构写作”的重要现场
据了解,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文体试验的新品类,在这十几年来引起文坛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和热议,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自2006年开始,深圳市文联、市作协开展一年一度的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推进了民间写作、虚构和非虚构作家的成长。2009年的第三届深圳网络文学大赛,单设“非虚构文学”专项,从中涌现出来萧相风《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秦锦屏《水项链》、王顺健《驻所调解员日记》、程鹏《深圳文札》、戴斌《舌尖上的乡愁》等非虚构长篇佳作。萧相风《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还获得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创办于2014年的“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分为虚构与诗歌类、非虚构类两种,单双年交替进行,迄今已举办十届,极大推进了深圳非虚构写作实践;2014年至2019年,由深圳出版集团和深圳市作家协会合作,聘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担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民乐担任副主编,深圳出版集团魏甫华、深圳市文联邓一光、深圳市作家协会于爱成等参与论证策划,启动“深圳新文学大系”编纂出版工程,“非虚构文学”卷单列一卷。2019年至2020年,深圳出版社聘请邓一光担任主编,于爱成等参与编选,出版《深圳散文四十年》(上下卷),对特区成立40年来的非虚构文学佳作进行较系统整理。
作为中国“非虚构写作”的重要现场,深圳非虚构作家众多,迭有佳作,杨黎光的报告文学荣获三届全国鲁迅文学奖;林祖基的杂文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陈秉安、胡戈、梁兆松的《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李兰妮《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南翔的《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等,也先后产生全国影响。尤其近10年来,深圳涌现出更多非虚构优秀作品,出现更多现象级写作,包括南翔的手艺人系列,王国华的“街巷志”系列,王国猛的学术小品系列,南兆旭、孙重人等作家的自然写作系列,许石林的礼俗书写系列,廖虹雷的深圳民俗书写,黄灯、萧相风及45厘米小组的非虚构书写,李兰妮的疾病书写,杨黎光、陈秉安、赵小燕等各种类型的纪实写作,秦锦屏、聂雄前、戴斌等作家的故乡书写,张一兵、蒋荣耀、幽壹等作家的历史书写,姚峥华的“书人系列”,丁时照、侯军、王樽、王绍培、胡洪侠、赵倚平、杨争光、厚圃等作家的学术(或文化)随笔,程鹏、虞宵、叶耳、段作文等数量庞大的深圳书写,以及时潇含等“90后”作家的全球化书写,等等。
会上,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拥有最前沿、最先锋的经济社会生活,进行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探索和观念创新。“我们要为中国创作,不仅是非虚构创作,还有其他门类创作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贡献我们的探索。深圳就是窗口,就是试验田,所以我们有N种表达方式,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是宝贵的。恰恰是深圳这个地方,比较适合形成不同的表达。深圳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都很年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当这些文化融合以后,最后就形成独特的深圳文化、观念、主张、现象,这都是大有可能的。”
王国猛强调,近年来,深圳市文联、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市作家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旨在推动深圳作家群和深圳文艺批评家队伍的发展壮大,并希望在专家学者对其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深圳文学创作实践水平,不断促进深圳文学文化高质量发展。
深圳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深圳维度的中国经验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曾担任过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几届评委,比较早接触到深圳的非虚构文本。在她看来,深圳非虚构写作是新世纪兴起的非虚构写作最早的文学成果,也较早为非虚构写作提供文学经验。“深圳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深圳维度的中国经验。而且,深圳非虚构写作深入时代大变革中人的精神和物质生存,从具象化的日常生活图景出发,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中一些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并体现出一种宏大叙事微观化表达的叙事策略。”
张燕玲认为,深圳非虚构如此丰富的文本,或田野考察记录,或亲历者叙述,或访谈方式,或口述历史等,挖掘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和时代,以及民间的记忆与细节。其绵实生动的文本叙述,不失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深圳N种生活。深圳作家以各自的眼睛还原活的现实,以各自的叙述还原心灵的本真,努力把更多更生动更真实的深圳生活、中国问题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为非虚构写作提供深圳维度的中国经验,这是深圳非虚构文本的一个贡献。
非虚构写作通常被称为“深度现实主义”。张燕玲指出,纪实视角观照的新维度,更多是关注写作对象的社会性。而非虚构写作的丰富性、有效性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非虚构性,也影响到其文学性的深层品质。“深圳作家以自己几十年置身社会变革前沿的亲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实完整地再现和践行这种非虚构性,来呈现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但文学毕竟是人学,非虚构写作也必须回到人的世界,回到有深度的现实主义。我想这也是深圳非虚构写作未来要强化的,真实性必须与文学性相生相应。在这个意义上,深圳非虚构写作正是以其丰富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深圳维度。”
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创意写作中心执行主任葛红兵则以王国猛学术小品集《清风明月我》为例,分析深圳的非虚构写作转向。葛红兵认为,非虚构是一种利用文学性手法、描述叙述真实社会生活的写作方式,它是文化市场化发展、社会创意化发展、文学社会化发展的产物。深圳的非虚构写作,如南翔的手艺人系列、王国华的城愁系列、王国猛的学术小品系列、南兆旭的自然写作系列、许石林的礼俗书写系列,还有廖虹雷、萧相风、李兰妮、杨黎光等作家的创作,成绩斐然,构成了非虚构写作的深圳现象,尤其是近十年的深圳非虚构写作,在前期“打工文学”写作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转向,跟之前的非虚构书写,在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的精神禀赋上一脉相承,但也有了更大的进展,呈现出鲜明的新时代特色。
其中,王国猛既是一个创意城市的研究者,又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造诣和精神禀赋的作家。葛红兵认为,王国猛的学术小品集《明月清风我》是他在深圳生活和工作的“经验”书写,也是他从中华大文学、大文化历史中寻求立足于深圳这个城市,对生活、思想、文化进行再定位、再塑造的尝试,其学术性、文学性交融,有思想随笔的硬派,又理性、感性交融;有灵性散文的灵活,同时又有个人性、公共性交融的非虚构情怀,这种情怀呈现出传统“士人”鲜明品格,但有从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着现代城市观察者、思考者形象。
“王国猛的学术小品,多数取材于文学典故、思想公案,但是,他不仅仅是从读者角度对这些历史文本进行理解和阐释,还从作者角度进行‘创意阅读’,他的多数创作可以说是一种创意阅读的范本。这种创意阅读,其首要特征是把历史阅读和现实生活结合,他的小品的命意,都是来自现实,是有感而发,但是,又源于文脉历史。向历史寻求深度,从现实寻求鲜度,他让个人阅读经验和时代生活经验结合,个人生活感受,经过历史文化的创意阅读转化,变成了‘深圳’这个大城市深度反思。”葛红兵表示,《明月清风我》诞生在新世纪最近十年,诞生在深圳,是很有象征意义的,是深圳精神的文化息壤意识、文化塑根意识、文化互鉴意识的产物,也是它的一个有意味的代表。
多鼓励每个人都讲述出自己的故事
在深圳作家南翔看来,“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参评者身份驳杂,二是主题多样,三是精品不少。他以自己的写作经历为例,分享了对非虚构写作的看法。“每个人找一个角度掘进,诸条小溪、小河汇聚在一块,就蔚为大观,可以呈现整个深圳非虚构的样貌。因为深圳本身就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这样一个移民城市的特点决定着它的题材一定是丰富多彩的,而且还有很多条路径没有人走过,希望有更多虚构和非虚构的作家走过来。”南翔说。
“深圳非虚构的写作,是在中国大的非虚构写作的语境中成长的。”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表示,中国的变化、文学的变化以及写作者的变化,这三种力量共同影响了非虚构写作这一类型的兴起,以及大众对它的回应。深圳的这些作者也在其中,甚至开创了很重要的深圳样板。因为这三方面的变化,深圳都感同身受。不论是经验的变化、文学的变化还是写作者的驳杂,深圳都可以称之为样本。“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出非虚构写作的很多不足,比如对材料的加工比较随意,比如非虚构写作和传统报告文学的文体区分有时较模糊等,但它对新经验的实录、对现实的介入精神,以及写作主体的崛起,都证明了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一个成功的写作类型。”谢有顺说。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汤奇云表示,“深圳十大佳著”对“非虚构文学”的评选,今年正好是十年,取得如此丰硕而独特的成果,这与深圳早期的打工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是有紧密联系的。在梳理了非虚构文学的理念源头后,汤奇云指出,深圳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虽然呈现出多元形态,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深圳作家在写作中渗透了一种全新的市民意识,或者称为公民意识。他们在写作中,往往参与到对社会公共事件的议论或公共理性的建构,从而使他们的文本呈现出鲜明的现代都市文化建构的特点,而不再是单纯的“干预现实生活”。譬如《茅洲河》,就有很强烈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此处葬曹操》《深圳文学的十二副面孔》等非虚构作品,也有很强的学术理性。
“这就使得深圳的非虚构文学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汤奇云介绍,一是题材的当下性,主要表现为对社会边缘群体,乃至过去人们所忽视的生态种群现状的书写,且特别强调作家的在场体验与专业见解;二是不再追求所谓知识上的真理性,而是追求事实上的真实性。这是与以前的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文学的不同之处。三是在文体形式上,有着摆脱现实主义文学的“史诗”情结的倾向。深圳作家不再去建构一段宏大的历史,而是着力呈现自己的公民意识和人文情怀。这可能是目前深圳的非虚构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此外,汤奇云也强调,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在场性情感体验及其生命诉求,永远是非虚构文学的美学基础。由现代都市理性所引发的物化生存,不仅应该成为文学的批判对象,由此而召唤出的人文诉求,也依旧是非虚构文学需要重点表达的主题。
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杨立青看来,深圳的非虚构写作可以拓展出某种很深厚的历史场景和社会场景,应该多鼓励每个人都讲述出自己的故事,那么深圳就有数以千万计的不同故事。“40多年来,来到深圳及离开深圳的人数规模很难估量,至少是几千万、上亿的。关于你跟深圳的关系、你跟深圳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历史信息,从这些历史信息中,我们才能知道每个人是怎么生活的。所以从外部来看深圳,非虚构写作是很好的历史文献。”
杨立青认为,非虚构写作的门槛比虚构写作低一些,且写作技巧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为此,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可以在此方面予以资源上的支持,则非虚构写作这一文化事业无疑将有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非虚构写作广泛介入公共生活
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指出,统观历届“深圳十大佳著”非虚构作品,当中有一个特点是,媒体人是深圳非虚构创作的主力军。王樽、涂俏、梁二平、楼乘震、许石林、王国华、赵川等获奖者皆是深圳媒体人,他们将平时的采访积累转化为非虚构创作,主要是因为有情怀,有很强的主动性。
“媒体人一方面掌握着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他们接触大量的现实,走出书斋,投入到火热社会生活当中。文学,不仅是个人才华、个人情感的展示,还是介入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媒体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对社会、时代、现实有一种介入和参与感。在不自觉当中,他们成为深圳非虚构创作的主力军。”
深圳有哪些本土历史题材可以进行非虚构写作?深圳晚报社会新闻中心主任、历史写作者蒋荣耀结合自己的观察研究分享了他的看法。他介绍,在过去十届的“深圳十大佳著”获奖作品中,有50本非虚构作品,其中包括一批历史题材优秀作品。以第六届评选为例,南翔《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张黎明的《大转折:深圳1949》等五部获评作品都是属于历史题材,四部都是属于纯本土题材;在第八届评选中,有三部获奖作品是属于历史题材,两部是属于深圳本土题材。“不过我觉得还有一个巨大的空白,或者说我们在拼‘深圳历史写作’这个大图的时候,我们的拼图还缺很多块。”蒋荣耀认为,其实深圳的历史写作有很多非常独特的题材,尚需打开思路去挖掘。
他特别指出,准确性是目前深圳历史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存在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要准确,重要的是如何获取可以信任的文献资料。目前我们的历史书写,最大的问题是是假的错的东西太多。所以在深圳的历史写作里,我们要特别重视文献工作。”蒋荣耀表示,如今令他欣慰的是,现在深圳很多人包括年轻人都喜欢阅读深圳历史作品,越来越多非专业作家也加入到历史题材的写作中。“我希望大家有机会一起来分享更多的历史文献,分享更多的获取历史文献的路径。”
《深圳青年》杂志副总编辑黄东和介绍了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的创办初衷和宗旨。“11年来,我们一直在动员深圳这个城市中有文字表达能力且爱好文学的人一起来书写这个城市。”黄东和表示,大赛聚焦本土题材原创作品的阅读和评选,发掘并激励本土文学人才,迄今已积累了近40万篇次的深圳题材的原创文学作品和评论。他强调,大赛定位为“社区文学”“在地文学”,就是设计一个与深圳有关的大题目,所有的文学创作必须以深圳为题,与深圳有关。“不管你写的是什么体裁,也不管你文章的篇幅,但是你创作的文学题材应该跟深圳有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一是考文学功夫(文学表现力),二是考在地研究能力(研究力),对这个城市要有所研究,才能写出像样的非虚构作品。可能虚构写作更重在对文学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而非虚构写作需要对当地及城市现实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对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要有一定的判断力。文学表现力、在地研究能力、趋势判断力,这三个方面加起来,才能写出感人的、有影响的,以及值得看好的非虚构作品。”黄东和说。
《特区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铁军表示,深圳的非虚构写作呈现着多元、丰盛,又非常繁复的状态。“相比虚构的文学作品,其实非虚构作品是更有阅读愉悦感的,它更多是一种阅读生活。尤其是书写深圳的这些非虚构作品,因为经验和视野的壁垒,你会发现你和这个城市之间是有一些模糊的、未知的东西,这些非虚构作品正好为我们打开了这些经验之门。”
朱铁军介绍,当前非虚构作品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基础。诸如“谷雨实验室”“真实故事计划”等微信公众号的非虚构作品常常有着不俗的阅读量,引起很多读者共鸣。这也是非虚构写作广泛介入公共生活及介入现实的非常好的印证,它有公共性,也有社会性。“像深圳的这种非虚构作品,是非常多的。”朱铁军认为深圳的非虚构创作未来大有可为,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非虚构写作也可以创建一个世界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许石林自言比较关注世道人心,对各种风土人情深感兴趣。谈到自己的写作理念和经验时,他认为写作“就是要把事情说清楚”。“我有时候自己总结我自己写的东西,大约涉及到经史之学、民俗学、中国礼仪、掌故类等。”许石林坦言,他所服膺的古人的文学理论是: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具体来说,主之以理,即是作者要有见识。张之以气,作者要在行文中展示风格、性格。束之以法,作者要在阅读中善于总结写作方法,或打散或重组,将其创造性转化为自身的写作方法。他还强调:“作文要写得细致,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无尽之意见于言外’,要善于用‘无形的笔’,会取舍、会褒贬。”
“回顾十年来‘深圳十大佳著’中非虚构类作品的评选,可能我是唯一一个将写作与电影相勾连的书写者。”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樽从不以“影评人”自居,他强调,自己写作的本意不是评论电影。“从根本说来,就像作家会选择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人群,我的写作也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只是我比较熟悉电影,电影是我写作的题材,或者说,电影只是我的建筑材料,是我写作的素材而已。”
至于虚构与非虚构写作,王樽则坦言,自己向来更看重虚构写作。“主要是因为有超级虚构能力的作家非同寻常,我羡慕他们的非凡想象力。他们可以无中生有地创建一个世界,创造各种情境,甚至是创建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然而,在重读博尔赫斯的《女海盗金寡妇》等作品后,王樽却获得了另一种认识和观点。在他看来,包括博尔赫斯在内,很多看似以虚构写作而扬名世界的作家,可能在某些方面的写作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非虚构写作。“所以,今天如果让我来判断所谓的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我想说,非虚构写作也跟虚构写作一样,也可以去创建一个世界,至少是发现一个世界。”
作为当前国内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家,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黄灯2019年来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后,开始了她的非虚构教学实践。她表示,自己最初投入非虚构写作,跟她写作学术论文多年后的心态变化有关,她希望“找到一种能和自己生命经验关联度更高的表达方式”。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我转型非虚构写作后,自己由此受到了很明显的自我教育,我的内心越来越安静了,越来越笃定了,不会陷入对一些外在东西的追求,越来越能够接纳真实的自我,‘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只能做这些事情’,而不会对生活有刻意的想法。我一想,既然非虚构写作可以教育我,我是老师,那我通过课堂实践,能不能让学生通过非虚构写作,也获得一种自我教育?”黄灯坦言,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四年,她带着学生进行非虚构写作,整体效果非常好。“我感觉非虚构写作对学生特别有用。我的很多学生确实因为从事非虚构写作,改变了他们自己,我不能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真的改变了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认识。”黄灯表示,如果今后要做创意写作的话,非虚构写作和学生的成长之间是可以建立一种关系的。
作为非虚构写作者的参与者、“深圳十大佳著”评审的见证者,深圳市福田区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干部秦锦屏认为,深圳非虚构写作的向度可以归纳为:向前、向后、向上、向下,这也是深圳非虚构写作的特色。具体来讲,所谓向前,体现在先锋性上,比如关注到行业类写作;向后,体现在经典性上,譬如在国潮文化的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经典致敬; 向上,是在时代症候之下的精神探索,对人生存在境遇的一种个人表达;向下,体现在一些作品对诗酒花茶,对日常生活中的美与赞,对美与感恩的一种表达。
在秦锦屏看来,深圳的非虚构写作既丰盈,又厚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的广度,譬如本土的书写、故乡的书写或者是侨寓文学的书写这三种方式在深圳都各有特色、各有体现。二是心灵非常丰沛,充分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广阔性,以及对人情世态、世道人心的把握。三是样貌的驳杂,体现在作家对深圳乃至自己眼下的河流、山川、非遗、人情等真实丰富的表达。
期待深圳出现史诗级非虚构作品
“每一个作家最开始写作的时候,几乎都是从虚构作品开始的,非虚构能够超越虚构的话,就说明了非虚构本身具有的魅力,这点在深圳作家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在深圳市光明区作家协会主席远人眼中,深圳是一个能够把非虚构文学做到极致的城市。“为什么深圳可以做到这样?我觉得有一个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深圳是一个经济特区,但因为有了非虚构,深圳成为了‘文学特区’。”远人表示,“文学特区”最终将在深圳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我们这几代的深圳作家,一定要把深圳真实的东西反映出来,这就是深圳非虚构文学之所以存在的最大价值。”
在创作方面,深圳市龙岗区作家协会主席虞宵主打非虚构写作和散文写作等体裁。她认为非虚构写作离不开“在场”,离不开“田野调查”。由于长期深耕深圳的街道(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虞宵直言对深圳基层的人文生态、社会民生等领域,包括就职过的所属街道办的每个村、每个工业区、每条街都“了如指掌”。“平时我做得最多的就是‘行走’,现在的热门词即‘田野调查’,因而积累了大量未经修剪的、粗粝的写作素材。”
虞宵表示,深圳非虚构写作主要包括工业记录、街巷记录、民俗记录、生态记录、岭南记录、大湾区记录等。但是,目前深圳的非虚构写作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的、个体的、独立的、“野蛮生长”的一种态势,她期待未来深圳的非虚构写作能够形成更有力的态势,出现史诗级作品。
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国华介绍了自己创作“街巷志”系列的缘由和过程。“其实我刚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将其概括为‘街巷志’,我先是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比如我写了我家附近的西乡河、铁岗村、宝安客运中心,还写了我看到以及我感受到的深圳和其他地方的不同。”王国华表示,所谓街巷,并非是一街一路一社区,而是包罗万象的生活。“我所走过的每一步,海岸边,树林中,草地上,见到的一花一木,一猫一犬,凡是有人、有温度的地方都是街巷,都是人间烟火,而且还不止于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更有烟火之上的‘神气’。有了这个‘神气’,烟火气才能气定神闲、袅袅不断。”
如今,“街巷志”系列已经推出了第五本《街巷志:拥挤的影子》,第六本也已经列入出版计划。“刚开始写这个系列的时候是出于热爱,我把这个城市当成了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写作则称为‘城愁’,这是呼应所谓‘乡愁’的。因为在当下的语境里,‘乡愁’差不多已经被窄化为对田园牧歌的想象。” 王国华认为,事实上,随着城市化的趋势扑面而来,人们越来越向一些地方聚集,由此产生的所谓“城愁”的内涵和外延更深更广。“城愁”总体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活背景下的一种情绪。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字,为深圳“塑造一种缓慢的忧伤情绪,赋予这个城市一些传说。这种赋予,不是对当下的否定,相反,它是首先认可这个城市的世俗成功之后,有意识进行的文化塑造”。
王国华还强调,自己的文字是典型的非虚构。他并不认同所谓的“散文可以虚构”这样的观点。“我的作品中的想象,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想象来,而不是虚虚实实,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小说和散文中间。”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文笔,在“街巷志”系列的写作中强调文字的力量和文字之美,“时时注意语言的颠簸,而且也不能是刻意的颠簸,要恰当,润物细无声”。
“深圳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过去40多年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很多层面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题材。”研讨会最后,高建平对会议成果作了总结。他表示,深圳是“非虚构文学发展的天堂”。深圳非虚构文学拥有题材的丰富性,目前仍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写,它们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深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