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西 篱 | 抵达诗意或者深刻

——读王溱长篇小说《同一片海》

更新时间:2023-12-12 作者:西 篱来源:广州日报

《同一片海》是一部难得的湾区题材作品。

小说写珠海横琴填海的历史和横琴新区发展创业的现实,叙事双向推进。作家在两种叙事之间切换自如,语言精美,写历史时凝重,写现实时跳跃,行文具有年轻人的语言特点。

我惊讶于貌似纤弱的王溱在创作上有如此丰厚的能力,驾驭历史与现实的讲述轻松自如毫无障碍。同时也在轻松自如的讲述中呈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

这部小说当然是现实主义的。当小说聚焦到主人公曹莹并描绘现实的时候,又呈现出青春文学的特点。作家在作品中保持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热爱,并以她略带天真的晶莹剔透的热情感染读者。

谈几点我的思考。

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讲述 

小说将当下和历史分成a章和b章,历史的讲述以横琴海边留守的老年杏芳给来自香港的女企业家曹莹的女儿小羽讲故事展开。

故事虽然以老人给小孩讲古仔的方式,但其实是给所有读者讲的。历史厚重、情感绵长,孩子天真,记忆如大海般渺茫。

小说前面约三分之一的章节,历史至现实的切换皆由曹莹的心理活动给予交代。其实并不是非得如此,不必次次交代,我希望小说保持双线叙事、平行时空叙事,新旧两种画面的交替切换更有冲击力。如果一定要由曹莹带入,就不应是蜻蜓点水式的,要有更多的沉浸,让记忆与现实故事发生更多的交集和纠缠,尽可能形成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交融和对话。

历史之重与现实之轻 

珠海大、小横琴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地处珠江口西侧的横琴中心沟,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广州口岸的外国商船锚泊地,民国时期已经是重要的深水港。小说中填海的历史,是令人震撼的,是非常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历史事实。1970年底,顺德三千围垦大军集结,千船并发,挥师横琴,拉开了围垦横琴中心沟的大幕。

对于光荣与梦想的书写,是作家的幸运和责任。

王溱是胜任这个书写的。

她很好地驾驭了这个题材,真切地投入历史当中,以叙事为主,带出事中人,各种各样的人,领导、医生,等等。

我想,大概有两方面:人物和内容。

小说a章聚焦创业女青年曹莹,没有刻意要将她塑造为时代风云人物,甚至,这个人物给读者的印象是纤弱的、固执的、沟通技巧欠缺的,在婚姻中强势却并不善于处理家庭矛盾,在公司是老板却不精通业务,面对下属欠缺领导力,面对竞争对手也显得谋略不足。这个角色似乎担不起新一代创业者形象代表的重任。曹莹生活和创业中的故事,也是琐琐碎碎的,甚至是有危机的,几乎超出了她的个人把控能力。

是不是因为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我们太熟悉的生活?

我们希望作家所呈现,不仅仅是生活的常态,而应有那些常人所不能见识和感知的。现实主义忠于现实,但不要过于熟悉,而尽可能地陌生。越陌生,越丰富。

抵达诗意或者深刻 

小说a章8开始进入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运用VR技术将横琴中心沟围垦的历史记忆重新呈现的创意,振奋了曹莹,也让我们的阅读继续前行。“记忆还原系统”项目对于曹莹创业的价值意义是一次提升,我想,故事完成差不多一半了,其实关于曹莹创业的故事,是不是直接从这里开始,掸掉前面的许多鸡毛,可好?

对刘书记、梁佩珠等历史当事人的寻找,对历史真实的追踪,本是富有哲学意味的行为。 用VR模拟出历史实景,让当下的人进入实景聊天,是技术。

至18章,小说不再分ab章,历史的脉络延伸进现实并得以推进故事发展,历史和现实有了融合。

遗憾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并没有形成,也缺乏情感与记忆追寻中历史的、时代的价值意义的反思。这决定了小说只是完成,尚未抵达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深刻性。

小说结尾是我喜欢的。杏芳与暗恋数十年的“田立”“相见”,对于当事人,增加了悲情意味,也让曹莹创业的人文关怀有了价值体现。小说最后写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开放性的结尾,生活的潮流依旧滚滚向前,每一天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老年杏芳的消失,以及文末的这段话,让小说中一直收敛着的深情突然涌出,回味不尽。那种淡淡的理性而平和的叙事腔调结束,传递给我们诗意和终极关怀的温暖。

(西篱,本名周西篱,文学创作一级,广东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