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林迎 | 在追求美的路上诠释人生
更新时间:2023-11-20 作者:林迎来源:南方日报
初识陈思瑞先生是在2000年,因为工作关系,我们有了接触的机会。他为人热情坦诚,说话富于人情味,属于那种“一见如故”的类型,不过对他“长于艺术”的领略,是在2006年。在全国审计系统书画大赛中,他的参赛作品《竹报平安》荣获美术作品一等奖,书法作品二等奖,真不简单啊。
当然,对思瑞君有更深的了解,是在近十年时间里,他退休后成为阳江市美协主席,我后来也从事文艺协会的组织工作,于是交往的机会多了。最近他就多年来创作的美术作品来了一次结集,想让我为之作序,我自知非内行人而难以领命,但看在多年的友情,我还是欣然答应了,其实我也想借采访的机会,向这位行家学点艺术修养。
少年英才,艺术才华初显。一幅陈思瑞的墨竹图《锦绣江南》映入我的眼帘,画面展示着意趣盎然的春天。在波光荡漾的河边,长着一排排秀丽挺拔的翠竹,一群群鸭子在河里畅游。在他的画中,总是在表达一种优雅的情趣,一种美好的愿望,同时也展示出胸有成竹的自信与豁达,他的人生更是如此。
但凡艺术才俊,一般在年轻时代常常便崭露头角,陈思瑞也不例外。还在读小学时,他就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画画也挺优秀,学校凡是举办书画作品贴墙展览,一般都会给他的作品留有位置。而被推荐参加各种书画比赛,则是思瑞同学至为自豪的事。
他之所以在从业之路上顺风顺水,也得益于在学习实践中积聚起的文化修养。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事说,陈思瑞不仅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且诗、书、画、联、文俱佳,“他的字好,很多本该是办公室人员做的事,包括部署会场或庆典活动等,常常都要由他执笔。”说此话的是一位其时曾在阳西县程村镇工作过的朋友谢汝开。
30多年前,时任程村镇委书记的陈思瑞,见程村镇果树繁多、靠近莲花水库,还有与蚝场相连的洋边海畔的红树林,是一个处处洋溢着青绿与秀美的镇村佳景,在一个曙光初照的早晨,突发奇想而出口成章:“程村是个好地方,荔潭胡荔果成行。中北中西黄什里,莲湖莲花泛红光……”该诗巧妙地概括了程村镇各村的风景人文特点,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一诗写出21镇村”,当时在程村被传为佳话。
1998年,时任阳西县委副书记的陈思瑞挂职于新墟镇已有数年,新墟的山山水水及人物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情之所至,他一口气写了《忆江南》词五首,其中第一首词这样写道:“新墟好,四季景常春。水秀山青入画锦,草遮竹染绿行云,游客寄相思。”
近年来,陈思瑞带来阳江市美协开展送书画下乡活动,到基层单位帮扶助教,“挥春”献艺便成为美协工作的新常态;在省、市内外开展采风活动,举办各种画展,为培养会员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多渠道编印会员画册、画集,为阳江“文化名片”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创办阳江市美协美术专修学院,9年来为阳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书画人才。
时光过得飞快,陈思瑞在美协这个家园里耕耘转眼已有十多个年头,作为一名艺术的领头羊,也应该对自己的艺术修养作一次小结。说干就干,他当即搜集起了多年来的创作,包括在本地和在外地采风写生的大量作品,另有不少书法作品,粗略统计,竟有两三百幅。经过审定主题,去粗取精,一本具有较高艺术含量的画册初稿结集完成。
接到陈思瑞的画集初稿,我终于有机会较为系统地领略到其优秀的书画作品。眼前,一幅题名《春色满园》作品吸引住了我,画面正中,雍容华贵的牡丹依傍在一块巨石上,在粉红色牡丹的周边,青葱矗立或依稀掩映的是“梅、兰、菊、竹”,她们柔软的肢体和缤纷的姿态依偎在一起仿佛在迎接什么,果然,几只精致的小鸟被这芬芳和色彩所吸引,“扑”地向这里飞来……好一幅“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之醉春图,这便是艺术的魅力啊。
知道“竹”是思瑞君最为心仪也是最擅长的品牌,我随意翻阅几幅,像《惠风和畅》《漠阳竹乡》《佛竹新姿》《无题》等,画面上一丛丛、一簇簇翠竹凌空挺拔,密而不繁,疏而不陋,冲虚简静,妙粹灵通,或温暖,或亲切,或奇特,无一不体现出作者既满腹情怀又富于创新艺术特色。许多作品乍看上去色彩斑斓,细想起来则又寓意深长,如《无题》中写的是挺拔的翠竹相依在巨石里,在秋风下飒飒作声,诗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分明是在借“竹”言志,这跟他另一首《无题》画中题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告诉我,花鸟画是他较早涉足的领域,近年来则把较多的精力用在农民喜庆丰收的题材。如《金秋神韵》《岭南果王》《荔香南国》《金瓜甜蜜 角豆情长》,这些作品不仅在表现方式方面有了更多的创新性,而且在题材上也有着浓浓的泥土味和时代神韵。
赏阅近年创作的作品,我还看到作者十分重视写生,在生活中积累和深化题材,这些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画中,这些年,他先后组队到温州雁荡山、宁波天童寺、山西太行山、江西婺源等地采风,前两站我还有幸跟随前往,发现陈思瑞无论面对怎样的景致,都善于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握住景物的特征,迅速地表现出来,如《天童寺钟声》《走近太行》《婺源理坑风情》等,都能结合景物的特征,艺术形象地表现出创作的主题。近年作者还画了不少本土景物的山水画,如《秋日琴山》《夏日东山》《沙环》等,或壮观雄宏,或清丽雅致,或亲切形象,都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除了国画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附在《陈思瑞画册》上的书法也凸显飘逸又端庄的风格。书法以正楷、行草、隶书见长,字体根骨稳健且结体秀丽。特别是与国画的姿态和意境相依相应,顿觉竟有古时“文人画”之书卷气、文化味,当然跟“文人画”相比,思瑞君的书画联姻,又多了几分时代性,这又是古人画里所没有的。
“三十年来画竹枝,浓墨挥洒为自娱。君子之风荡正气,虚心劲节是我师。”当我追寻陈思瑞先生持续多年追求文化之路的轨迹时,不由想起了前些年他送给我的这首《画竹诗》,小诗所言虽是画竹感悟,其实也可以说是他“寻美”之路的自况。凭这一点,我应该为他以习艺作“自娱”,在多年辛勤耕耘中而取得了优异成绩却从不自满,致力为社会弘扬正气而坚持不懈努力的艺术家襟怀,奉献上我的尊敬与点赞!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阳江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