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茅奖获得者刘斯奋做客“开卷广州”谈《白门柳》创作始末

更新时间:2023-10-26 来源:南方都市报APP

一部《白门柳》,三本书,一写就是16年有余。很多人很好奇,一位土生土长的岭南人,为什么能把历史中的江南旧事描写得这么真切?

10月22日,恰逢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期间,“开卷广州”系列阅读活动第170期在广州图书馆开讲,邀请到年逾八旬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先生讲评其获奖作品《白门柳》。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的刘斯奋引经据典、博古通今,从历史观、文学创作观、艺术观等方面对《白门柳》进行了解读,展现了其作为文史大家的渊博学识与深厚底蕴,现场与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的对谈研讨,更是幽默风趣,妙语迭出,为读者们奉上一场意趣丰满的文化大餐。活动由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推广大使聂莉博士主持。

1267x845_653878fd90ac2.jpg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左),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右)。

记者获悉,当前,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活力广州 向新出发——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正在全市展开,一共七大系列,72场学术文化活动,亮点纷呈,其中“开卷广州”系列阅读讲座将聚焦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举办10场活动。作为品牌活动之一,本场活动由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图书馆共同承办,收到了读者朋友们的高度评价。

1

谈创作缘起

虽机缘巧合,但贵在求真务实

茅盾文学奖于1982年12月开评,评选已逾11届,共评出优秀长篇作品53部,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刘斯奋的《白门柳》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是广东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学作品。

回顾《白门柳》的创作缘起,刘斯奋坦言,在《白门柳》之前,他并没有正经写过小说,只是偶然的机缘巧合才动了心思。“我希望能写一本传‘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某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而不是乱编一些传‘奇’故事。”

最终他落笔选择了明末清初的江南。当时江南是明代经济最发达、社会最繁华的地区,科举兴盛、文人汇集,秦淮八艳故事流传广泛。明清时期很多话本小说,比如“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等,都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社会生活素材。而改朝换代乱世之下的江南,社会遭受沉重打击,各种矛盾冲突激烈,人性复杂多变,故事性会很丰富。

刘老打趣地说:“一动笔就写长篇,确实有点‘胆大妄为’。没想到一写就是16年,一辈子里创造力最强、艺术感最敏锐的这段岁月都给了它。”一部《白门柳》由《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三部构成,1998年第二部完稿后,便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历史小说的创作范本”。

1267x845_6538799b7020d.jpg

2

谈创意创新

思想立意力求高远

世人皆知,长篇历史小说难写,而又以士大夫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最难写,因为史料有限,意趣难量。

刘斯奋分享称,一定要从小说创作的思想立意着手。“首先是思想立意要高。作为当代作者,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比古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超越前人的作品,体现时代的进步。”

所以,他决定把表现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民主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形成,作为小说的立意,使得《白门柳》脱颖而出。近130万字的三卷《白门柳》以宏阔的场面和细致的刻画,通过当时一批知识分子的性格状态,再现了明末清初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展示了一幅由奢华腐朽走向衰败孕育新生的末世画卷。

讲座中,刘斯奋用三个“超越”对小说做了自我评价,超越了传统的朝代兴亡观、超越了传统的君子小人观、超越了传统的才子佳人观。《白门柳》既没有表达对明朝败亡的哀悼和同情,也没有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一味颂扬,而是写出这群“君子”的思想局限性。尤其是对流传甚广的钱谦益和柳如是、冒辟疆和董小宛等人的爱情故事进行了现实性的批判,写出了这些女性人物在男权社会下血泪斑斑的生存状态,“撕开了他们生活得好像很美好、很温馨的虚假面纱”。

3

谈创作技巧

像写诗一样写小说

相比长篇小说动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跨度,《白门柳》却只有三年的时间跨度,对此,刘斯奋认为长篇小说的“史诗品格并不在于时间的跨度是否足够长,而在于所选取的那一截历史或生活片段的概括力、辐射力、张力是否足够”。

在小说的艺术特色上,他也用四句话作了总结。一是用细致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不同人物的个性;二是用复杂激烈的心理冲突来展开故事情节,“要有足够篇幅对事件和人物进行更加细致、深入、饱满的刻画”;三是把握变易之道与中和之美。第一部明朝灭亡前江南的纸醉金迷,到第二部崇祯死后各派系在南京建小朝廷的各种政治斗争,再到第三部清军入关后人们的逃亡,每部都有不同主题、不同场景,让人阅读起来始终有兴奋点,“用变化之道破解长篇小说一部不如一部的痛点”。他还将小说中坚持的中国审美形容为包容含蓄的“包子审美”,比如写“扬州十日”,并没有直接描写扬州被屠城的惨烈,而是通过一本书中的记录来展示,写得很内敛。四是小说在语言上坚持了对白话文“雅化”的追求。“我像写诗一样写小说,有时一天只写500字,精雕细琢,字字珠玑,读者也需要慢慢看,慢慢去品味。”

4

专家对谈

对广东文艺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白门柳》面世至今已20多年,始终能够抓住不同年龄层读者的心,还被改编成粤剧、汉剧和话剧,以更广泛的形式展现着传统文化的真与美。

刘斯奋还与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围绕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异同、广东当代文化的发展等内容展开对谈,并与读者互动回答了关于青年人创作选题、思想立意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等问题。作为岭南土生土长,又长期深耕宣传文化领域的老文化人,刘斯奋对广东文艺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当下广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与岭南文化再一次交融,这种广度、深度超越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由此产生的活力和成果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