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雄阔气脉七十载,岭南文坛正青春 ——文学名家祝贺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

更新时间:2023-10-18 来源:广东文坛

5月23日上午,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座谈会全面回顾总结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作家协会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推动新时代广东文学事业异军突起、繁荣发展、走在前列。

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历来是一方文学的沃土。1953年5月23日,广东省作家协会的前身——广州作家协会宣告成立,自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雄阔的气脉、共荣的气度、豪迈的气魄。

“回顾广东省作家协会和全省文学事业70年不平凡的历程,重温初心使命,展望美好未来,不禁心潮澎湃,倍感精神振奋。”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表示,新时代的万千气象描摹恢弘画卷,新征程的非凡实践谱写伟大史诗。全省文学界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加壮丽的文学贡献。

70年来,广东省作家协会作为在党的领导下、接受中国作家协会指导的全省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中国文学界领风气之先的代表之一。

涌现出欧阳山、秦牧、陈残云、萧殷、吴有恒、杜埃、黄秋耘、黄谷柳、陈国凯、刘斯奋、吕雷、梁信、金敬迈、张永枚、黄庆云、岑桑、章以武等一大批文学名家和优秀作家,提升了广东文学在全国文坛的地位。

从思想解放的“伤痕文学”到闯关破局的“改革文学”,从香飘文坛的“岭南散文”到意韵独具的“粤味小说”,从时代见证的“打工文学”“都市文学”到异军突起的“广东诗歌”,从“抗疫故事”“小康故事”到“湾区故事”“改革开放再出发”,广东文学在观念嬗变、作品创作、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大批岭南文学精品佳作充盈了中国文学的煌煌宝库。

从最早建立文学院到最早改革文学创作机制,从率先开展文学创作职称改革到创办网络文学院、网络作家协会、小作家协会等,在壮大事业、改革体制、优化环境等方面开拓文学发展的“广东路径”,成就了在全国文坛享有盛誉的“广东版图”。

在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之际,李敬泽、阎晶明、陈晓明、刘斯奋等文学名家纷纷送上祝福,汇聚磅礴文学力量,助推广东文学繁荣发展。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首先热烈祝贺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广东的文学有着光荣的传统,特别现代以来,广东可以说是新文学的发端之一。其中梁启超从“中国小说”到“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开启中国现代“国民文学”的先河,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广东的文学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先导性的影响。

近些年来,广东文学正呈现出繁荣发展、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在我们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广东依然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依然是一片面向世界的热土。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广东文学肯定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广东作家在这片文学的沃土上,能够写出体现这个时代的风貌、抵达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的优秀作品。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欣闻广东省作家协会迎来70岁生日,谨致热烈祝贺!

广东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创造发展奇迹的地方。广东同样也是文学的热土,人民群众伟大的实践和饱满的热情,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力源泉。广东省作协坚持为作家创作服务,努力推出优秀作品,注重培养文学新人,更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八方人才,使广东文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保持着新鲜活力。

进入新时代,生活在广东的作家,无论来自何方,都用手中的笔热情描写大湾区的火热现实,叙述广东的近现代历史,表达对岭南文化的深情关注。广东同样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重镇。可谓创作与批评两翼齐飞,相得益彰。这一切都离不开广东省作协的开放胸襟与努力工作。

祝广东文学事业在未来创造更大辉煌!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

广东省作协成立于1953年,转眼间70年已经过去了。70年来,广东作协始终伴随着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同频共振,共享着同样的历史节奏而呼吸。广东的文坛前辈,诸如欧阳山的《三家巷》、秦牧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肌体的一部分而与历史长存。

广东地处南中国,有着独特的岭南文化风貌与粤地风土人情,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又是历史变革的前沿阵地,见证着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广东文学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让我们相信广东文学将会大有作为的理由与信念。

这70年来,广东作协始终坚持着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协同发展,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一个“文学岭南”与一支“文坛粤军”,祝贺广东作协成立70周年!祝福广东文学再添辉煌!

蒋述卓(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70年风雨兼程,70年奋斗辉煌,广东作协在70年取得优秀成绩,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希望广东省作协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坚持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为时代立影,为人民造型,贡献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反映粤港澳大湾区是时代赋予文学的责任,也是大湾区文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的历史机遇和写作题材,省作协成绩斐然。我相信只要立足大湾区的火热生活,写出大湾区人民为实现未来图景的合作奋斗,未来大湾区文学就必定是当代前沿与世界性的。

黄伟宗(文化学者、文学评论家):

文学的土壤是生活,生活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骨髓和细胞是时代精神和民俗风情。这是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也是当代广东文坛代表作一一欧阳山《三家巷》、陈残云《香飘四季》等作品的成功经验,应当承传创新,发扬光大。

广东文坛先后树起了“粤派批评”和“文学粤军”的大旗,涌现了一大批新生作家群和评论家群,出版了许多鸿篇巨制、优秀作品。尤其在文学服务方面,广东省作协对文学创作和评论的组织与建设工作的成绩尤其显著,特别是创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刊物,组织编写了《广东文学通史》的大型文学史著,广东文学馆也将投入使用,这些都是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工程。

杨克(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七十载岁月渐次打开,广东的一代代作家,在浓厚的墨香中,深耕南粤这片文化沃土,用文字诠释历史,用文字定义未来,一篇篇五彩纷呈的作品构成了百花齐放的春天的原野。

仰望文学星空,看那繁星点点,每一颗弱小或明亮的星都各自散发着不容忽视的光华。这些星辰,照亮了南粤文化的天空。

在过去的70年里,我们一起携手,穿越了狂风暴雨,迎来了暖阳和彩虹。那些充满波澜壮阔的岁月,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无数的人们,无数的远方,都在广东作家们的笔下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愿广东的作家们继续挥洒自如,赓续传承,持续用文字为世界铸魂,肩负记录历史、塑造精神、引领思想的重任,用光和热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让不息的精神火花将燃烧千年。

庞贝(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广东人的传统性格有低调务实的底色,我们既有的文学力作也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内容和形式都要有创新。广东是近代以来社会变革风潮的引领者,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行者,以此检视我们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就应寻回和重建某种能力,我们的创作应更具现代性,这应是世界文学大视野中的现代性。

我们固然不再简单地理解“文学走向世界”这个说法,因为中国已然是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就文学的审美标准而言,我们仍要特别重视世界文学大视野中的最新成就。我们的文学要有高质量发展,就应以这个大视野中的高峰之作为标高。发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亦应有现代意识的观照。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广东文学必将产生真正的高峰之作。( 孙磊 邱海军)

作家代表现场发言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斯奋:

深挖广东文学的“富矿”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出席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

70周年是一个不算太短的岁月。我今年80岁了,这几十年来我能感受到广东作家协会对广东文艺工作的贡献和对我个人有诸多的关怀与鼓励。

《白门柳》第一部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还是一个普通干部,不是什么作家,在偶然机会下开始创作,同时得到老作家陈残云同志、欧阳山同志等人的鼓励。当时恰逢第二届广东鲁迅文艺奖评奖,评委们对我这个作品加以肯定,并获了奖。老一辈作家对后辈作家的关怀从来都是很重要的一种鼓励,因此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如今进入新时代,我认为广东文学有两大特点:

第一,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地区,这几十年来发挥了广东人敢为人先、敢于喝“头啖汤”的精神,在改革方面闯出了一条路子。这条路子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学创作题材,这是一个富矿,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和前景。

第二,广东是全国人口大省。这几十年来很多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广东,参加广东的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这些人才是非常珍贵的“富矿”。这次我们报上去参评茅盾文学奖的三部作品,其作者都不是广东本土人,都是新广东人。新广东人的才能同样是广东文学的“富矿”。把这些“富矿”挖掘出来,我觉得未来的广东文学创作大有希望。

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陈继明:

底气和勇气

我是45岁那一年,从宁夏调到广东的。

如果在5年前说这句话,我应该会说,45岁那一年,我从宁夏调到珠海。那时候,我还没有勇气说,我调到了广东。在我心目中,广东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大省,一个作家,要说自己是广东作家,还真是需要一些勇气和底气的。

这个底气,就是作品。尤其是新作品。

最近这几年,来广东已经十几年的我,连续写了几部长篇小说。2018年,《七步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华语文学奖年度小说家奖、十月文学奖,有文学评论家看过《七步镇》后曾说:“陈继明是广东最好的长篇小说作家之一。”

那之后我才有勇气说,我是广东作家。

2021年,《平安批》出版,并获得了中国好书奖、《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芙蓉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入选多个文学排行榜。

现在,我就更有勇气说:“我是一个广东作家。”

我是幸运且幸福的,在我打算重振旗鼓,弃旧图新,好好再下功夫写写小说的时候,我遇上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历史上最生机勃勃的几年。

《七步镇》之后,我成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紧接着,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作家协会,共同组织了“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活动。我有幸被选中了。他们把侨批这个重要题材交给我,派我到汕头市委宣传部挂职。我开始写作时,的确抱着一个朴素的愿望:不能辜负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的信任和期望。

今年我刚刚完成了关于敦煌的长篇小说,三十多万字,目前正在加紧修改中,该书入选中国作家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十月》杂志发表,我愿意以这部最新的作品,祝贺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

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已有70周年,据我所知,广东省作家协会一直用最大投入、最高热情、最新创意,凝聚全省的创作力量,激发广东作家的实力和潜能,引领广东作家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尤其在近几年,我是参与者和见证者,所以我要向广东省作家协会七十年来的不凡成就致以深深的敬佩和感谢。我们这些年纪不轻但仍然健壮的中年作家应该重新焕发创作热情,积极写作,争取给伟大时代留下伟大作品,向人民、向历史交上优秀的文学答卷。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魏微: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时代的光影

今年是广东省作协成立七十周年,我很荣幸作为作家代表上台发言,分享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心得体会。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可是广东文学却正年轻,焕发着勃勃生机。七十年来,广东省作协始终坚持为“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的宗旨方针,引领一代代作家记录时代风云,讴歌像草木一样平凡且坚韧的个体生命,探讨人与时代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文学是人学。作为作家,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人,或者说人民向来是写作的题中义,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人民中的一员,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而写,其实也是为自己写。写作不仅是表达个人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反思。人,从来不是独立的存在,从诞生那一刻起,他就与人群发生关系,进而与时代、社会发生关系,人的一生,其实是在处理这些关系:人际关系、时代关系……文学要表现的正是这个。因此,从人民中汲取灵感和力量,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时代,映照人生,一代代的广东作家就这样走过了七十年,广东文学也因此获得新生。

守正创新是广东省作协一直以来的文学创作理念。七十年来,一代代的广东作家在守正的前提下,勇于创新,不断拓展文学的边界,探索新的创作领域和风格,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文学体验。5月19日坤明书记来省作协调研,再次鼓励作家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强调文学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基础,鼓励作家用心用情写出精品力作,使我们备受鼓舞。确实,广东是一片热土,岭南文化以丰富性、包容性见长,尤其是近四十年来,这里是“改开”的前沿阵地,几同成了“改开”的代名词,社会生活的广阔深邃为文学创作他们提供了别样风景,舞台阔大,帷幕正在拉开。

在发言的最后,我想引用我的小说《烟霞里》的一段话,来说明人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时代的光影,阳光落在人身上,无论英雄、伟人、平凡人,脸膛一样亮堂,影子差不多短长。人生怎样映照社会、时代?本篇的回答是,互为映照。阳光普照大地,可是人的眼里也会落进来星空,那远在天边的,只要你念及,都有可能是你的,会跟你发生关系,哪怕是隐秘的关系。那边蝴蝶拍翅膀,这边会刮起龙卷风。世间万物均为一体,均有关联。

祝福省作协七十华诞!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亮:

珍视传统,饮流怀源

我们中国是重视本原与来处的国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丰厚的文化传统既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底蕴,更是每个中国人文化身份自立于世界的凭藉。

近年来我的小说写作,自《朱雀》《北鸢》以降,一直致力于尝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达形式。无论是书写近现代历史的绵延流转,还是聚焦于工匠精神在当下的的薪火相承。创作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地深入与亲近中华文化之根的过程。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每一项我所接触到的“非遗”类型,陶器、古籍修复、乃至近期所关注的广彩,都是我国经自千百年的累积,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时间铭刻。其中的温度与深切的共情感,更超过了单纯的案头工作所能带来的心理震动。以此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也成为了一种新的途径,让我可以不断去接近传统文化砥实厚重的本源所在。以上种种,也构成了我希望为生活二十年的岭南去书写一部作品的驱动力,并历时数年完成了长篇小说《燕食记》。

写作之余,我也在思考文学创作于当下的意义。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做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燕食记》中的叙事场景,发生在粤港。粤港浩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体现出的现代性与城市性,与传统文化之间构成了美好的对位。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者,讲好粤港故事、岭南故事,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体现。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既是每个文艺工作者心中坚守的创作导向,也是我们肩上的沉甸甸的责任。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我愿以绵薄笔力,将岭南传统文化作为基点,勾勒丰瞻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图景。以文为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