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刘茉琳 | 儿童文学是个谜

更新时间:2023-10-17 作者:刘茉琳来源: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我一直觉得好的儿童文学应该像一个谜语。谜面是各种儿童文学作品,谜底则应该是我们要用儿童文学给孩子建构怎样的美学系统,这个美学系统,就包括了面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面对文化环境的适应等等。

但是我觉得现在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没有这种功能的,比如马小跳、米小圈,这些作品可能对孩子很友好,但我觉得它们不承担建构儿童美学的责任;比如混子曰、假如历史是一群喵,可能对孩子对读者很友好,但我觉得这就是快餐文化的产物,是把历史文化精华变成了“代餐”。这些都是没有谜底与谜面的作品,是快餐,是代餐。未必有营养,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美学系统,帮助孩子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不需要猜谜,阅读本身就是情境就是体验。但是对于书写者却不应该不懂这谜底与谜面的关系。        

《蓝色隧道》和《雄狮少女》是那种谜底和谜面比较清透的作品,两部作品又各有千秋。《蓝色隧道》的笔力在于还原青少年对生活的身体感受,贴近青少年对生活的精神困惑,然后在这个过程里实现刘小玲想要完成的一种引导与帮助。

青少年的花季很容易写,青少年的雨季很难写,青少年如何积极地走过雨季更难写。《蓝色隧道》这本书里谜面是以严浩佳为主要人物的一群青少年的初二初三生活,谜底其实是青少年如何通过人生的蓝色隧道:雨季。整部作品是以一种示范性的作用完成小说的谜底功能的,在儿童教育里,这是一种情境学习、戏剧学习的方式。这部小说里描摹的生活,阅读起来似乎与现实生活完全重合,但其实是貌似重合,我觉得这个小说里首先小玲老师是非常善意的,这种善意已经大于真实,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包括很多人物的选择(比如李宇航的爸爸让她留在这个普通中学读书,我持怀疑态度),但是小说的所有细节都非常真实,这就使得情境作用发挥到最大,然后这些小说中的青少年在面对生活的低谷、挫折甚至黑暗、雨季的时候,他们的积极就变成了一种示范作用,这种“现实主义”作品为青少年儿童带来的是阳光,是积极的示范作用,这其实也是大量的世界经典作品的阅读价值,是一种人生里的暗示,帮助人们坚守那些人性的光明。

《雄狮少女》这个作品的阅读体验会比较特别,它因为有大量的武术元素,又有梦境、传闻等等,所以虽然是写当下的生活,却有很强烈的一层传奇色彩,这使得这个故事与孩子们的生活既无限贴近又有点遥远,忽远忽近很有魅力。普通孩子们的代际矛盾、家庭冲突、人生困惑在他们身上完全共鸣,但是又有了一些超越现实之外的东西,这一点传奇色彩使得这部小说在现实与传奇中共同书写了一个谜语。

此外,岑孝贤在创作的时候一定是有很强的画面感的,比如小说开头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长镜头”,是高一一第一次舞狮,被男子们追,她一路穿街过巷,屋脊上飞奔,然后这个过程的文本里就一路写佛山的市民风情,那一段真的很有镜头感,而且语句都比较短,急促快速,你感觉摄像机就是高一一的视角,一路奔跑过去,然后节奏放缓,她停下来吃东西……接着,男孩子们追上来了,又开始奔跑,最后回到武堂有一段父子拳脚这个情节结束。你会感觉读这本小说,耳朵旁是有锣鼓点的,有戏剧感,有节奏感,有画面感。这里面我觉得有对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的借鉴,有对传统戏剧的借鉴,时而舒缓时而紧凑。与之相匹配的,是小说文戏武戏都很精彩,比如人物,我觉得有一点很特别,写出了每一个年龄段的人物的倔强,少年人的有少年人的倔强,中年人有中年人的倔强,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倔强,非常的可爱。

《养月亮的小孩》其实是谜底比较难的,所以我们看到作者有一个很长的自序在前面,几乎是一个赏读,但是这不影响这是一部谜底非常感人,谜面非常绚丽优美的作品,它的谜面的优美在于完全打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甚至设计了一套语言系统,很华丽,很优美,完全跳出一般的逻辑想象之外的语言系统。在这本童话中谜底与谜面的关系会比较特别:谜面是养月亮的小孩的一次冒险,谜底是人类的记忆与情感。

这是一本自我疗愈之书,也是这个时代的疗愈之书,是关于文化环境的改变与适应的。这整本书是个谜面,谜底是李学武关于这个时代关于整个人类的思考,这种话题我们也不陌生,其实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可以写成先锋小说(残雪),也可以写成哲学小说(博尔赫斯),但是李学武选择了童话。在这个童话表面的绚烂的想象力背后,那个世界观其实是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不仅仅是孩子,孩子在这个文本里读的是谜面,成年人在这个文本读的是谜底,就是关于记忆与情感的。       

所以,我觉得这三本作品非常好的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应该怎么样去思考儿童文学,它是童话的形态,但是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我们的孩子建构起一个健康的、美好的美学系统,比如今天谈到的,《雄狮少女》面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蓝色隧道》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养月亮的小孩》面对文化环境的适应等等,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这一代家长、也是儿童文学的书写者、评论者的责任。

(本文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刘茉琳在“穗艺青评”儿童文学专题研讨活动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