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守正创新勇攀高峰 共绘湾区文学图景——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更新时间:2023-09-22 作者:王金芝来源:广东作家网

微信图片_20010101002228.jpg

潮起珠江两岸阔,风劲扬帆湾区声。2023年9月19日,由广东省作协主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集中研讨厚圃长篇小说《拖神》,张况长篇小说《赵佗归汉》,盛慧散文集《粤菜记》和长篇小说《风叩门环》。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述卓,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苏毅,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出席会议。来自省内外的评论家、出版家、编辑家等共5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主持。

张培忠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研讨会研讨的三位作家四部作品,是新时代以来广东文学的重要收获。大湾区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需要文学的反映和鼓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增长点,需要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融合发展。一要高扬精神旗帜,担负文学使命。大湾区作家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凝心聚魂、指导创作;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二要坚守人民立场,聚焦时代主题。厚圃、张况、盛慧三位作家主动书写岭南历史、岭南文化,聚焦中国乡村的变化,以文学作品总结广东人民的历史实践和现代化建设新貌,呈现广东人民的精神和生活变迁。他们的创作实践启示大湾区作家,要坚守人民立场,做人民的学生,投身“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创造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三要坚持守正创新,勇攀文学高峰。繁荣发展湾区文学,“守正”是前提、是根本,“创新”是要求、是灵魂。展望未来,大湾区作家应该具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信心与勇气,具备超越前人、突破自我的勇气,承续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中的精髓,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湾区文学图景。

《诗刊》原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叶延滨认为,《赵佗归汉》确证了张况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对历史小说这种体裁的把握与展示,呈现历史宏大叙事的文本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天地宽阔的大气山河。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认为,《赵佗归汉》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国家意识和大局意识的赵佗形象,总结了岭南精神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社会现实意义。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认为,厚圃把中国社会很重要的一段大历史、大背景处理在一个小镇上,这是《拖神》最出彩之处。这部作品传神地描绘了潮汕风土人情。

《南方文坛》杂志原主编张燕玲认为,《拖神》向内寻找潮汕人的精神信仰,在叙事上具有互文性。文本既具有魔幻和神话色彩,又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具有丰富的文本层次和叙事肌理。

内蒙古大学教授额尔敦·哈达认为,《拖神》具有突出的史诗品格、恢弘叙事、人生书写和审美哲思。其叙事视野从潮汕平原到南洋,叙述时间具有清咸丰、同治、光绪60多年的跨度,叙述了潮汕人民为改变土地面貌和悲情命运而开拓进取、背井离乡、艰苦创业。

中山大学教授,省作协副主席谢有顺认为,《粤菜记》的出版意味着作家深度融入、书写岭南日常生活。作家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收集、感受、经验的雕刻,深入表现了岭南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认为,《风扣门环》具有浓浓的江南情怀、江南气息,成功塑造了乡镇女性群像,写出了乡村生活情趣,修复了读者乡村经验中的美好记忆。

《南方日报》原副总编辑李钟声认为,《赵佗归汉》立体呈现了赵佗在南粤的丰功伟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文本意义。该小说宫廷色彩与市井气息并存,人间百态、斗智斗勇尽在其中,既生动传神,又发人深省。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主任、青年文学编辑部主任付如初认为,盛慧是在馋的背景下写吃,在丰衣足食的背景下写吃,写出了吃的审美感、品质感和从容感,也写出了他自己不可替代的个性,即被湾区生活激活的平原水乡的记忆。

暨南大学教授,省作协副主席贺仲明认为,《粤菜记》融入了作家对于生命的感受,对于劳作的意义,人性的温暖。这种生命的内涵和日常生活的气息,超出了对饮食文化的简单介绍,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风扣门环》故事里讲了寂寞和脆弱,作家讲了老,讲了穷,讲了坏,讲了死,讲了这四者彼此生发的无限苦恼,并把这些苦写到了极致,写出了乡村的人情冷暖。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元珂认为,《拖神》成功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五种关系,并将之提升至形而上的高度,是关乎历史人物、潮汕文化、岭南记忆、风俗方言的宏大叙事,是湾区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潮州市作协主席陈培浩认为,小说怎么建立一种精神叙事,获得它的长度、密度、气度、强度,还有一种真正的难度,这是值得广东作家长久探讨的一个问题。《拖神》印证着人的伟力,作家对潮汕的生活和历史进行现代重构,创造性地表达了一种精神价值。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认为,厚圃意识到宏大史诗写作可能存在的虚假性和难以自洽性,以消解历史的方式,呈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民间的,底层的,世俗的,小传统的,甚至是人鬼神混杂的,众生平等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云山青年学者林培源认为,《拖神》将笔触伸到近代中国社会史的内部,渲染了潮汕平原的三大族群及其民间信仰由抵牾走向共融的过程;又将民俗活动“拖神”贯穿始终,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深描了俗世人心和人性,重构了晚清潮汕乡土社会结构。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拖神》呈现潮汕平原近代历史变迁、潮汕人民精神嬗变,《赵佗归汉》再现并重构了赵佗率领南越回归汉朝的恢宏历史,《粤菜记》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粤菜全景散文,写佳肴美食,也写出了烟火温情、粤地文化、人间冷暖。《风叩门环》写出了乡村女性的精神世界和一个值得关注的时代命题。四部作品的题材、风格各异,但大多聚焦岭南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是广东现实主义创作的新收获。

作家厚圃、张况、盛慧对各位专家的关注和批评表达了感谢,并表示这次研讨会和各位评论家的意见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作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蒋述卓作学术总结时表示,研讨会不仅是对三位作家四部作品的研讨,还关系到整个广东文学如何提升质量,如何在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带有普遍的启示性。批评家肯定了研讨作品的历史叙事、史诗品格和现实意义,对这些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进行了挖掘和阐发;肯定了研讨作品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对文化资源、文化记忆的叙述;肯定了研讨作品的写作技巧和审美经验。另外,专家提出的建议对作家今后的创作有重要启发意义。广东文学在新时代将来怎么突破,一是要加强策划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大湾区作家的推介。二是要加强对大湾区文学现象的研讨,凸显湾区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