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彭争武历史长诗《虎门书》 被誉为“中国重大题材值得珍视之作”

更新时间:2023-08-02 作者:王永红来源:中宏网

近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办的彭争武历史长诗《虎门书》研讨会,在广东省作家协会“岭南文学空间”举行。杨克、周西篱、郑小琼、黄礼孩、张况、林馥娜、伍方斐、王金芝、王晓娜、詹谷丰、熊曦、柳冬妩、袁仕勇、候平章、沈汉炎、姚端端等广东省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编辑,作家出席,深入分析研讨《虎门书》的创作背景与文本探索。广东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世宾担任学术主持。

《虎门书》是广东诗人彭争武继《东莞书》后又一部大型史诗。诗人从虎门销烟落笔,还原与重塑历史,记载与展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精神和气节,让读者对东莞、对虎门的历史人文有更加真切的了解,被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誉为“广东和中国重大题材值得珍视之作”。

65ec52e6db834d638e422478eca9f298.jpg

艺术与史实兼具

为复兴汉语诗歌找到出路

彭争武的《虎门书》以近1000行的篇幅,分上中下三篇主体,和开篇与尾声,形成一个形式上的有机体,重现1839年至1841年这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以“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以及人文色彩,借重大事件的发生,表达一代人的理想桅杆,彰显民族精神和气节。“字里行间感情真挚,抒发作者对历史、对祖国、对家园的深厚情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

羊城晚报出版社编辑王晓娜见证了《东莞书》的诞生,认为《虎门书》长诗兼具艺术性和史实性。她分析道:《虎门书》在创作过程中,以多个短章贯穿而成的长篇组诗,形式上既舒缓了线性阅读长诗的紧张和疲倦感,又让叙事在空间上横向铺排延展,历时性和共时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同时,诗行中频繁出现的历史意象,如虎门海祭、珠江口、禁烟、虎门海战、威远炮台、伶仃洋、沙角炮台、节马、香蕉林等,以及林则徐、关天培、陈连升等历史人物,从时间的纵深处渐次走来,串联起波澜壮阔的苦难和辉煌的虎门近代史,为读者上了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和文学艺术课。

谈及《虎门书》的艺术性,《作品》杂志社副社长、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郑小琼从诗歌与历史的关系,分析了写作的风骨问题。她表示,彭争武以往的诗歌叙事多用长句,深沉如海缓缓流行,而《虎门书》中多用四字短句,在用词用句上更具传统气息,“让整首诗歌有了一种非常古典的气质”。她认为这种复古中求变,与我们民族的崛起和文化自信息息相关,体现了当代诗歌创作“寻找到一条复兴汉语诗歌本身的出路”。

广东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周西篱认为,研讨《虎门书》,很珍贵,很有意义。我们的身体落地,灵魂也要落地。这本书融入作者的历史观、价值观、个体生命强烈的存在意识,很厚重很深刻。长诗语言特色也很鲜明,短句比较多,有力量感。当然也有不足,内容安排上还可以更严谨更集中一些。整体来说非常不错,很有意义,再现虎门销烟历史,彰显民族精神气节。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要感谢历史送来了思考。

8a59cd3f493f404fb138558bf0d08a64.jpg

充满情感温度

中国重大题材值得珍视之作

东莞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18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开启中国近代史的篇章,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认为,《虎门书》中,彭争武用自己的诗歌之声,呼唤着人们对中华文化和自我价值的关注和反思,这不仅对个人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更为东莞文化提供了深入思考历史、赓续本土宝贵精神传承的启示。“他还表达了对东莞的深情和热爱,渲染了地方风物特色。这部诗集充满了情感温度,是广东和中国重大题材值得珍视之作!”

“题材的重大外,还需要写作的具体性来展现,需要细腻的细节来支撑。”杨克表示,相对于《东莞书》,彭争武在《虎门书》中展现出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和日渐成熟的创作风格,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其中的《虎门海祭》《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等,更是反映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祭的庄严与壮美,林则徐的卓越贡献以及鸦片战争的曲折和苦难,以独特的视角和诗意的语言,折射出诗人深刻的思考和对历史事件的敏锐洞察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伍方斐从《虎门书》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结合进行解读,认为其宏大体现在空间、时间和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书写,波澜壮阔、筋骨分明。其微观叙事充满情感温度,用非常具体的细腻的春秋笔法,将历史的筋骨血肉丰满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融合起来,富有思辨性和张力,也有很强的历史教育意义。

05105165ec8749e28b063cd013c22282.jpg

以多重意义的“虎门”

共建了诗歌地理文化

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林馥娜认为,《虎门书》的本质是对诗歌地理的建构,以多重意义的“虎门”共建了虎门诗歌地理文化:诗人将原本的“地域虎门”,风土乡俗的“风物虎门”和历经销烟与战争的“历史虎门”,融合成一个精神上的文化图腾。“《虎门书》是彭争武个人写作上的跃升,是对地方文化的建树,也是对人民英雄的人文接续与精神树立。”

她分析道:彭争武从一开始就为长诗线描了一个世界性的共时背景,通过一系列历史大事件串起欧亚的大视野,作为叙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引子。随后用逆视角、多视点的散点集成法,用一首首独立的诗从细节处展开不同切入点,并用地理“虎门”作为载体,以1839年至1841年的时间轴来统摄众多元素,成为组诗集成式的长诗。

“写历史事件与伟大人物,最重要的是伟大与朴素之间的把握。诗人处理好伟大与平凡的比重的同时,加上丰富的细节与风物,正是为干燥的史册填补上历史空间中的血肉,完成从历史地理到诗歌地理的过渡与建树。”林馥娜表示,《虎门书》在人物的聚焦上,从林则徐、关天培、陈连升等关键人物上着墨,同时也不忘描画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的共同奔赴。在精神建构上,通过把历史与当下的地理并置,本土风物与历史人物的互相缔结,使之更具可感性,形成精神照耀与文化品牌效应。在其中的各个散点叙述分支中,均有这种相生相映的彰显。

研讨会上,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黄礼孩、张况,评论家王金芝,以及来自东莞的作家纷纷对《虎门书》发表意见,深入分析其中的得失。世宾在总结时表示,《虎门书》呈现了一个现代诗人的抱负,以一个现代诗人的视角来重建历史的瞬间,把现实历史融合在一起,视野非常开阔、富有家国情怀。他建议彭争武能结合相关建议,进一步完善《虎门书》,让“虎门”的形象更加具体,更加突出。

6af527666bb14d29baa57f4607da8d43.jpg

《虎门书》作者简介

彭争武,“70”后诗人,湖南平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出版作品集《无语的夜》《寻找》《东莞书》等5部,获过东莞荷花文学奖、东莞文学艺术精品奖等。其中《寻找》入选第二届“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2019年度全国优秀文学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