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湾区经验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

更新时间:2023-06-27 作者: 陈晓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日前,由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粤海风》杂志社、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湾区经验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粤派批评湾区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

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蒋述卓,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高建平,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出席本次论坛。

同时还有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香港都会大学、广东省作协、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广州文研院等高校和文艺单位的作家、评论家和学者代表。

研讨会分上下半场,分别由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副主任申霞艳、郑焕钊主持,高建平、林岗担任评议嘉宾。

论坛开场,林岗以黄谷柳的小说《虾球传》为切入点,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虽是一个新概念,但它其实也有相应的历史传统,《虾球传》就是历史上典型的大湾区文学文本。

下半场,高建平从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文化互动切入,探讨人文地理对城市文化的影响,突出阐述了深圳城市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的独特性。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结合大湾区文艺的历史和现状,以《悬浮术》《你的目光》等湾区作家作品作为案例,阐述“新南方写作”的世界品格,同时呼吁更多的学者和文艺单位共同关注当前充满活力、野气横生的“新南方写作”,探索南方以南地域文学想象的多样化和可能性。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历史成就和现状,论坛嘉宾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此外,来自上海、香港、广州等高校和文艺单位的青年评论家,也结合一些作品案例和文艺现象展开了不同角度的探讨。

如香港都会大学助理教授余文翰阐述了香港楼梯街等地景书写问题,指出作家地景书写的价值及困境;深圳大学学者朱海坤结合大湾区的历史地理特征,阐述近现代以来大湾区文学的边缘性及其反弹出来的美学魅力;上海大学学者谢尚发,也以人文地理学为理论视角,探讨南方文学、广东作家景观书写和城市空间叙事的独特品质等。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有很突出的杂糅性、流动性特征,这是有益于文艺发展的土壤。本次论坛提出的‘世界性就是一种创造性’‘新南方写作就是追求创造性’‘文化杂糅会促进文艺创新’等等,都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南方写作有着很多可能性。”蒋述卓说。

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标杆,大湾区文学也要成为未来文学、文艺现代化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