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激扬文字 弦歌不辍 ——广东省作家协会70年发展历程综述
更新时间:2023-06-27 来源:广东文坛
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①
激扬文字 弦歌不辍
——广东省作家协会70年发展历程综述
□邱海军
70年,激扬文字,一代风流。
70年,弦歌不辍,香飘四季。
2023年,迎来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广东省作家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接受中国作家协会指导的全省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组织文学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省级作协之一。1953年5月23日,广州作家协会(含广东、广西、广州部队、香港、澳门)成立。1955年3月5日,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含广东、广西、广州部队、香港、澳门)。1960年11月13日,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含广东、广州部队、香港、澳门)。1991年9月,经中宣部批准,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决定将“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改为“广东省作家协会”。
70年来,省作协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作家服务的宗旨,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责,在繁荣创作、壮大事业、改革体制、优化环境上不断探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党的关怀:阳春德泽 蕴积涵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作协组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之路。从20世纪50年代起,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鼓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极大地促进广东文学工作者解放思想、拓宽题材、繁荣创作、活跃评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作协工作和文学工作,部署实施文艺政策,建立健全作协组织机构。叶剑英、陶铸、区梦觉等领导多次出席创作会议、文学活动,指导工作,提出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的文艺工作,邓小平同志发表一系列讲话,肯定了文艺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文艺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批准35人的编制名额,用于文学院组建以中青年为主的文学专业创作队伍。1979年7月12日,在习仲勋等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文学院成立,是全国首个文学院。1981年10月25日,省委批准拨款人民币50万元设立“鲁迅文艺奖励基金”。1996年3月23日,经文化部报国务院批准的重要文化项目——广东文学中心奠基。2003年9月,省委宣传部从宣传文化基金中拨出专项经费,设立广东省重点文学项目创作扶持资金,支持和推动广东文学创作。任仲夷、林若、叶选平、谢非、李长春、张德江、汪洋、胡春华等领导出席作代会、作品研讨会、文学活动等,激励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省委宣传部开展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奖评选,树立文学行业典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擘画宏伟蓝图,激发起千万文学工作者共筑中国梦的豪情壮志。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为文学工作营造良好环境,统筹谋划广东文学馆建设。李希等省领导多次对作协工作作出批示,鼓励省作协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广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学决策:与时偕行 励精图治
省作协党组和主席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推动广东事业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广东同全国一样,建立了文学组织,开展配合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土地改革、私营工商业改造和合作化运动等宣传教育工作,培养了文学人才,创作了文学作品,为广东革命文学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79年,在省委大力支持下,作协广东分会给37位老中青业余作家请创作假。同年,在老作家欧阳山的倡议下,正式成立广东文学院,在全国最早建立专业作家体制。进入新时期后,坚持尊重文艺规律,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的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聚精会神搞创作、同心同德促繁荣。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文艺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切实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推进文学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维护文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使文学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993年6月,省作协设立优秀中青年作家潜心创作生活补贴。1994年,提出“深化改革,抓好创作,办好报刊,发展经济”的工作口号和“协会转型期改革之深化,焦点要落在创作上”的工作指导原则。2004年4月开始,正式启动“推介广东文坛系列新秀”的系列措施。2005年9月份开始,启动“文学走进校园”活动。2010年9月,制定出台《广东作家全国名报名刊发稿奖励方法》。进入新时代后,相继实施广东文学攀登高峰战略、广东文学“异军突起”战略,制订实施《广东省“十三五”文学发展规划》《广东省“十四五”文学发展规划》,促进广东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走在前列。
文学创作:百花齐放 文以载道
省作协把提高质量作为文学作品的生命线,加强统筹调度,精准调度,遵循创作规律,不断提高文学创作的“成活率”和“精品率”,打造精品创作。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广东作家们以极高的政治热情深入社会改革的实际斗争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广东作家掀起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热潮,大批作家深入工厂、农村生产第一线生活,创作出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文学工作和文学创作几乎陷入停滞,只是在省文艺创作室成立后的1973年1月才开始正式出版《广东文艺》杂志,刊发一些文艺作品。广东的文学创作陷入“严冬季节”,处于停滞、萎缩、凋谢时期。“文革”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广东文学出现了思想活跃、创作活跃的崭新景象。一些老作家重新焕发创作热情,在拨乱反正的新时期更加强烈地关注着社会人生,并发表了一批优秀作品。出版了欧阳山、陈残云、秦牧等文集。在此时期各门类异彩纷呈。20世纪90年代,广东文学形成“报告文学热”“打工文学”“诗歌大省崛起”等现象,各门类作品在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更加丰富和多元,其中《白门柳》(刘斯奋)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进入新时代,召开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全省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高峰论坛,全面规划和布局各门类的重点题材创作。确定广东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广东重大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改革开放重大现实题材、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创作选题、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资金扶持选题等100多个。各种题材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或受到评论界肯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火灾水灾、“非典”疫情、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抗击新冠疫情等严峻考验,广东作家总是积极主动深入第一线,创作发表了大量体现关怀、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的优秀文学作品。1958年12月,广州市何济公药厂发生大火,工人向秀丽舍身救火光荣牺牲,省作协组织作家李士非、岑桑、野曼、王伟轩等进行专题创作,一批作品热情讴歌向秀丽的英雄行为,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1960年3月“马口事件”发生后,省作协组织关振东、郁茹、符公望、仇智杰等一批作家进行专题创作,一批作品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唤起颂英雄、学英雄的良好气氛。2003年4月,省作协在国内省级作协团体中率先行动起来,调集吕雷、杨黎光、王俊康、金敬迈等33名作家奔赴医务前线采写抗击“非典”英模事迹,作品结集成大型报告文学集《守护生命》出版。与此同时,召集200多名诗人创作诗篇讴歌抗击“非典”精神,作品结集为诗集《天使之歌》出版。2003年和2005年,组织两批作家分别采写反映云浮市人民艰苦奋斗、改变山区面貌的报告文学集《大山不再沉默》和反映中国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千里调水压咸、保证珠三角地区人民食用水安全事迹的报告文学集《创举》。2008年1月,派遣伊始、杨克、温远辉、郭玉山奔赴湖南、粤北等地,采写广东人民抗击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事迹,创作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冰点燃烧》。2008年5月,派遣诗人奔赴地震灾区汶川采访,并与广东电视台合作推出“川粤同心,情满珠江”大型诗歌会、电视专题片《生命的尊严——致汶川》等。2009年至2010年,派遣廖琪、张建渝、温远辉等采写广东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题材大型报告文学《感动》。2012年,组织50多名作家采写广东扶贫开发工作纪实文学《大爱》。2020年2月至3月,组织“以笔为援,抗击疫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题材创作,推出张培忠、许锋报告文学《千里驰援》等作品。自2019年11月起,由张培忠担任总撰稿,从全省调集陈启文、王十月、曾平标、李焱鑫、何龙、喻季欣、王威廉、姚中才、盛慧、刘鉴、陈枫、黎衡共计13名重点作家组成创作团队,历时一年合力攻关、先后12次召开推进会、改稿会、审读会,集体创作大型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四卷,100万字)。在多次集体写作行动中,一大批作家充分展现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尚品格。
文学研究:百家争鸣 激浊扬清
省作协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增强文学评论的公正性、权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在50至60年代期间,文学研究侧重于对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如对欧阳山《三家巷》和秦牧《花城》的评论、对王杏元和陈国凯等新人新作的评论等。60年代初期,在著名评论家萧殷的主持下,围绕《金沙洲》等展开争论研究。70年代末,《作品》杂志解放思想,率先在全国发起对“四人帮”“左”的文艺路线的冲击,闯“文学禁区”,发表了秦牧、李冰之等的文章,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广东评论界对极左路线做出了极富勇气的理性批判。1981年1月起,《作品》开辟专栏讨论新诗创作,就新诗创作中出现的“朦胧诗”展开争论。1983年11月,《当代文坛报》发表《我们和“现代诗派”的分歧》。1984年11月,《作品》召开“文学的改革和改革的文学”座谈会。1985年12月23日至28日,作协广东分会创委会小说组与《珠海日报》召开“小说创作与观念更新”讨论会。逐步纠正极左思想对广东文学创作的干扰,为改革开放时期广东文学发展起到良好效果。有关部门为老一辈作家欧阳山、陈残云、吴有恒、杜埃、秦牧等举办文学创作生涯纪念研讨活动。1984年5月,谢望新在《文学新世纪》发表《走出五岭山脉——兼序伊始小说<黑三点>》,提出广东文学“走出五岭山脉”的口号。1986年3月,吴有恒发表《应有个岭南文派》一文,引起了讨论。进入21世纪后,省作协分别主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广东文学创作研讨会、发展先进文化与广东小说创作理论研讨会、科学发展观与广东文学创作理论研讨会、建设和谐文化与广东文学研讨会、广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会议、改革开放30年与广东文学研讨会、改革开放与广东纪实文学研讨会等,这一系列研讨会发挥了持续效应。2006年3月,聘请了30名著名文学评论家担任省作协文学顾问。进入新时代后,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和改进文学评论工作,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建设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阵地。分别举办广东文学名家张永枚、金敬迈、黄庆云、章以武、岑桑系列学术研讨会。建立“签约文学评论家”制度。2017年,黄伟宗在《时代中的山水乡愁,文学中的珠江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珠江文派”的概念。2018年,广东文学评论界提出“粤派批评”,出版《粤派评论丛书》和《珠江文派》书链以及《珠江文评》。2020年,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2021年,启动编纂《广东文学通史》,并推出《广东文学蓝皮书(2020)》。有关工作营造健康评论生态,在全国文学评论领域发出了广东强音。
文学评奖:树立标杆 引领风尚
省作协规范文学奖项评审,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客观全面的文学作品评价体系,努力评出质量、评出权威,发挥文学奖项繁荣创作、发现新人的导向作用,达到展示文学实绩、团结队伍、激励作家、指引文学创作的目的。1981年10月25日,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省文艺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省委批准设立“鲁迅文艺奖励基金”,用于“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金”评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金首次评奖从1982年开始,后统一名称为“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文联负责艺术类评奖,省作协负责文学类评奖,评奖周期一般为三至四年,成为我省最高文学奖项。期间,省作协相继组织广东省新人新作奖、广东省文学评论奖、广东省首届长篇小说大奖等文学奖项评审。自2011年起,省作协先后设立“九江龙”散文奖、“大沥杯”小说奖、“桂城杯”诗歌奖、“有为杯”报告文学奖,由佛山市南海区文联、作协联系协调,相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资及举办相关活动,省作协负责参评作品征集和评审工作的组织实施。2016年起,为控制评奖数量,进一步规范评奖工作,统一各奖项原有名称前增加“广东省有为文学奖”,办奖形式不变。2017年,省作协联合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设立了广东省有为文学奖“平湖杯”儿童文学奖,并举办了首届评奖活动。评奖活动展示各阶段全省文学创作的实绩,团结了队伍,激励了作家。
文学活动:丰富多彩 有声有色
省作协突出文学特色、结合文学实际,把文学培训、创作采风、锤炼品格与服务基层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一是开展文学培训。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的功能,加大对会员作家、青年作家、文学新人培养培训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安排各种类型的集中交流、培训活动。1960年,创办广东文学讲习所。之后,开展了包括“84年台湾、香港文学讲习班”等在内的各种特色培训班。2004年,复办中断10余年的广东文学讲习所,并逐步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功能,并拓展联合办学。举办鲁迅文学院长篇小说创作广东、深圳研修班,公安作家报告文学创作培训班,省作协新会员文学创作培训班,青年作家创作研修班、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培训班、广东省中青年诗人暨评论家高研班、广东(肇庆)长篇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全省儿童文学作家、青少年阅读及写作指导老师培训班、广东(中山)散文创作研修班等。还举办广东省优秀校园文学社指导老师培训班、广东校园文学新人讲习班;组织了广东省高校文学社团交流会、广州市优秀中学文学社评比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新生力量投身文学创作行列,有效地扩大了广东文学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小作家文学大讲堂”不定期邀请儿童文学作家深入中小学校举办文学讲座,成为省内校园文学普及活动品牌。二是形成“深入生活”机制。支持作家下基层、接地气,有计划地引导选派文学工作者到区县、镇街、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丰富文学工作者社会经验和创作素材。分主题、按板块开展实践活动,组织作家进基层、进学校、进机关、进工厂、进军营,逐步形成常下基层、常在基层的工作常态。以“结对子、种文化”形式,加强作家对基层文学工作者的指导帮助。2004年6月,召开全省县(市)文学创作座谈会,这是省作协成立50年来第一次召开的全省范围内的基层文学创作工作会议。2005年9月,召开广东省镇级文学创作座谈会,表明了作协力求把文学辐射力覆盖至更广范围、将文学吸引力扩大到社会各层面的决心。在中国作协统一安排下,省作协与内蒙古作协自2010年起建立“文学结对子”关系,开展“结对子”文学交流系列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因地制宜、精心策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百名作家下基层”体验生活、锤炼创作系列活动、“长征•粤北记忆”中国著名作家韶关采风活动、“全国百名作家走进中央苏区南雄”采风活动、“甲午战争百年历史足迹追寻”采风活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学采风团走进粤西活动、“迎接党的十九大暨纪念建军90周年”主题在粤采访活动、“文学名家带文学新秀”专题采风、“粤港澳三地作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采风”活动等。组织“广东省定点深入生活专项活动”,与扶持对象签定《创作生产承诺书》,采取多种方式跟踪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全省文学创作更有底气、更接地气。三是组织文学惠民活动。建设公益性文学场所“岭南文学空间”,策划组织“面向社会、走向大众”系列文学活动。开展“文学进校园”“诗歌进工厂”系列文学普及活动。举办“潮起珠江 风华文章——广东文学七十年”经典作品赏析会。组织“送文学精品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学志愿服务体系,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惠民活动,促进文学成果全民共享,开展“红色文学轻骑兵”文学惠民活动,“新时代山乡巨变 文学与你同行”系列文学志愿活动等。
文学阵地:固本守源 融合创新
省作协守土有责抓好文学阵地建设,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学生态,提升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推动广东文学更具有标识度、美誉度。《作品》杂志创刊于1955年,一度以《广东文艺》为刊名,于1978年7月起采用现刊名。既是文学新苗初试啼声、崭露头角的一片沃土,也是广大作家施展才华、唱响文坛的一方舞台。曾发表过郭沫若、巴金、艾青、秦牧、孙犁、铁凝、余光中等名家作品以及当时发现的张爱玲处女作。率先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发韧,推出了陈国凯的小说《我应该怎么办?》、王蒙的《最宝贵的》等一批振聋发聩、勇闯禁区的佳作,以春雷之势率先破冰,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发行量一度高达70万。2018年,《作品》杂志提出“真文学”“内容经典化,传播大众化”办刊理念,不断求新、求变、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和较高的艺术品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于2020年9月创刊,是全国第一家以“粤港澳大湾区”冠名的综合性文学评论杂志,双月刊,主要刊登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章,以及海外华文文学、外国文学、中外比较文学研究文章,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关注文学最新动态,引导文学创作方向,鼓励文学精品生产,促进文学繁荣发展。《少男少女》杂志创刊号于1987年6月发行,该杂志以正确的导向、不断创新的办刊方式和新颖活泼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和德育熏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青少年综合文化期刊之一。《广东文坛》作为省作协机关报,以报道文坛消息和发表文学评论为主的报纸,每月出版一期,发行对象主要是全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网于2003年正式开通,主要功能是及时发布省作协动态公告,刊登国内外文学新闻和文学评论文章,提供广东作家文学作品、书画作品、作协会员资料、广东文学历史资料等信息。不同历史时期,省作协还创办了《少年文艺报》《人间》《粤海散文》《中西诗歌》杂志、《当代文坛报》月刊、《广东作家》《风流人物报》《新闻人物报》《星报》等。
文学交流:海纳百川 相携并进
省作协努力营造开放互动的文学交流格局,进一步加强与省外、海外、国外文学组织、作家的联系和交流。一方面,积极向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协取经学习,接待兄弟作协组织的访问团,围绕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开展深入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融合发展。2019年7月6日,由省作协发起,广东文学组织代表省作协、香港文学组织代表香港作家联会、澳门文学组织代表澳门笔会在广州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常务委员会由省作协、香港作家联会、澳门笔会组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联席会议由广东省作协、香港作家联会、澳门笔会、澳门二龙喉诗友会、澳门别有天诗社、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市作家协会组成,澳门基金会为联盟支持单位。按照省委宣传部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统一部署,根据相关主题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打造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学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启对外文学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广东文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掀开广东文学“走出去”新篇章。2018年,开展主场活动,率先在全国文学界组织以“海丝”为主题的文学论坛活动,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学发展论坛,邀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文学组织负责人、作家学者出席活动,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学合作发展倡议书》。多次主动组团“走出去”,组织广东作家代表团赴摩洛哥、约旦、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学交流活动。加强文学译介工作,策划推出“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遴选一批讲述广东改革开放故事、展现广东社会变化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积极参与国际文学交流,派遣广东作家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赴国外开展交流活动,接待了外国作家代表团来访,派遣广东作家参加国际笔会、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国际写作营等文学活动,进一步增强与国外文学界的交流。
成立70年来,省作协审时度势,努力探索一条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学建设路子,文学机制改革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汇聚各类社会主体的资源和力量,不断拓展“大协作”工作渠道,形成文学工作合力。广东作家作品在全国文学评奖中取得佳绩,获茅盾文学奖1次,鲁迅文学奖12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7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次(另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3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