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气脉雄如此 ——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综述
更新时间:2023-05-23 作者:邱海军来源:南方日报
“临江喧万井,立地涌千艘。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曾为岭南写下旷世绝唱,撼人心魄。
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历来是一方文学的沃土。1953年5月23日,广东省作家协会前身——广州作家协会宣告成立,其自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雄阔的气脉、共荣的气度、豪迈的气魄。广州作家协会包含了广东、广西、广州部队、香港、澳门地区,以文学的名义向新中国的锦绣前程吹响号角。
赓续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红色血脉,传承绵延千载的岭南文脉,70年来,广东省作家协会作为在党的领导下、接受中国作家协会指导的全省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中国文学界领风气之先的代表之一。涌现出欧阳山、秦牧、陈残云、萧殷、吴有恒、杜埃、黄秋耘、黄谷柳、陈国凯、刘斯奋、吕雷、梁信、金敬迈、张永枚、黄庆云、岑桑、章以武等一大批文学名家和优秀作家,提升了广东文学在全国文坛的地位。从思想解放的“伤痕文学”到闯关破局的“改革文学”,从香飘文坛的“岭南散文”到意蕴独具的“粤味小说”,从见证时代的“打工文学”“都市文学”到异军突起的“广东诗歌”,从“抗疫故事”“小康故事”到“湾区故事”“改革开放再出发”,广东文学在观念嬗变、作品创作、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大批岭南文学精品佳作充盈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从最早建立文学院到最早改革文学创作机制,从率先开展文学创作职称改革到创办网络文学院、网络作家协会、小作家协会等,广东省作协在壮大事业、改革体制、优化环境等方面不断开拓文学发展的“广东路径”,成就了在全国文坛享有盛誉的“广东版图”。
一代风流
1950年9月,华南文联成立,欧阳山当选文联主席。位于文德路上的一栋三层小楼(俗称红楼),正式成为华南文联所在地,欧阳山称红楼为“广东文学的根据地”。
红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文学的两个丰收期。第一个丰收期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广东同全国一样,建立文学组织,创办文学刊物,培养文学人才,创作文学作品,为广东革命文学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欧阳山中篇小说《英雄三生》,陈残云中篇小说《珠江泪》,秦牧独幕话剧集《北京的祝福》,萧殷文学评论《论文学与现实》,杜埃散文集《丛林曲》,黄秋耘文学评论《刺在哪里》,华嘉小说《台风到来的时候》,黄谷柳散文集《战友的爱》,黄庆云儿童文学《奇异的红星》等优秀作品。第二个丰收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广东作家掀起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热潮,大批作家深入工厂、农村生产第一线生活,创作出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欧阳山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第一卷《三家巷》,司马文森小说《风雨桐江》,杜埃小说《乡情曲》,萧殷文学评论《形象与构思》,陶铸散文《松树的风格》,于逢小说《金沙洲》,王杏元小说《绿竹村风云》,吴有恒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金敬迈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梁信电影文学剧本《红色娘子军》,丁洪、赵寰、董晓华电影文学剧本《董存瑞》,岑桑散文《当你还是一朵花》,陈国凯小说《部长下棋》等。
《作品》杂志于1955年5月创刊,编辑部长期设在红楼。该杂志以铮铮风骨勇立潮头,率先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发轫,推出一批振聋发聩的佳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得主黄庆云创办《少男少女》杂志,其编辑部也长期在红楼办公,发出青少年文学启蒙和德育教育的强音。
大风起兮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学出现了思想解放、创作活跃的崭新景象。一是拥有标志性作家、产生标志性作品,如欧阳山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第四卷《圣地》、第五卷《万年春》,陈残云长篇小说《热带惊涛录》,杜埃长篇小说《风雨太平洋》一、二部,黄庆云传记文学《刑场上的婚礼》。在“伤痕文学”创作思潮中,陈国凯短篇小说《我应该怎么办》、杨干华短篇小说《惊蛰雷》、方亮短篇小说《拳头打在谁身上》等风靡全国。在“改革文学”题材创作方面,章以武、黄锦鸿中篇小说《雅玛哈鱼档》,吕雷短篇小说《海风轻轻吹》,钱石昌、欧伟雄长篇小说《商界》等具有拓荒意义。二是文学体制创新。1979年7月12日,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文学院成立,作为全国首个文学院,其在全国最早建立专业作家体制,旨在培养文学接班人。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广东鲁迅文艺奖励制度,极大地激励了作家的创作热情。三是具有标志性刊物。《作品》杂志发行量最高曾剧增至70万份,为全国文艺刊物之冠。
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广东文学进入稳步推进的探索期。广东作家们热情关注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和飞速发展,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在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更加丰富和多元,形成独特的广东文学现象,在“改革文学”“都市文学”“打工文学”及“报告文学”等方面引领潮流。陈国凯长篇小说《大风起兮》,吕雷、赵洪长篇小说《大江沉重》,张欣长篇小说《浮华背后》,张梅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王十月中篇小说《国家订单》,郑小琼散文《女工记》,陈秉安、胡戈、梁兆松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张培忠长篇传记文学《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蒋述卓文学评论《诗词小札》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1997年11月,刘斯奋长篇小说《白门柳》(一、二部)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面对火灾水灾、“非典”疫情、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严峻考验,广东作家总是积极主动深入第一线,创作发表了大量体现关怀、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优秀文学作品。广东网络文学从肇始发端到发展壮大,见证了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开明进步的文明成果,彰显出巨大的创作潜力。当年明月、天下霸唱、南派三叔等网络作家,也都是从广东起步的。
2000年,广东省作家协会正式搬迁到位于天河区的广东文学艺术中心办公。这是当时全国省级作协最好的办公场所之一,也成为见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广东文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文学地标。
奋斗与辉煌
白鹅潭处于珠江三段河道的交汇处,河面宽阔,风景如画。作为《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项目,广东当代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该项目于2019年12月27日举行奠基仪式,经过3年多的日夜奋战,广东文学馆这艘文学旗舰即将从美丽的珠江启航,推动新时代广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十年,广东省作家协会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迎来广东文学异军突起、繁荣发展的第三个丰收期。先后实施广东文学攀登高峰战略、广东文学“异军突起”战略;分别制订实施《广东省“十三五”文学发展规划》《广东省“十四五”文学发展规划》;召开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全省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高峰论坛,全面规划和布局各门类的重点题材创作;先后确定广东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广东重大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改革开放重大现实题材、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创作选题、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资金扶持选题等100多个。着力培育有特色、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和文学评论队伍,建设有担当、有作为的文学服务队伍,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加大力度支持签约评论家,锲而不舍打造“文学粤军”。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挂职深扎扶持、重大资金扶持、在职创作扶持等方式,多管齐下全力扶持重点作家打造精品力作,文学创作喜获丰收。近年来,扶持出版重点长篇小说27部、重点长篇报告文学14部,其中长篇小说有葛亮的《燕食记》、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魏微的《烟霞里》、庞贝的《乌江引》,长篇报告文学有张培忠担任总撰稿,王十月、陈启文等12位作家集体创作的百万字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杨黎光的《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陈启文的《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等,引起全国瞩目。曾平标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冯娜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获第十二届(2016—2019)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胡永红小说《上学谣》、吴岩科幻文学《中国轨道号》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蔡东短篇小说《月光下》、葛亮中篇小说《飞发》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等。
进入新时代,广东省作家协会积极开启对外文学交流活动,率先在全国文学界组织以“海丝”为主题的文学论坛活动,举办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学发展论坛;承办第四次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承办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广东主宾省活动;实施广东文学“走出去”战略性工程——“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派遣广东作家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外开展交流活动等。
70年,大道如歌,江山如此多娇。
70年,激扬文字,风景这边独好。
1953年5月23日,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之初仅有会员34人。在成立70周年之际,文学队伍不断壮大,成规模、具特色、有影响,全省共有中国作协会员686人,省作协会员4334人,各地级以上市作协、省作协各分会会员11987人,广东网络作家协会会员607人,省小作家协会会员4107人。
“采九州之精华、纳四海之新风”。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东文学迎来了发展的崭新阶段,翻开了新的壮丽篇章。全省文学界将锚定发展定位,锻造大手笔,拓展大格局,努力续写更多新时代“春天的故事”,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贡献。
专访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
以担当作为的主动精神
不断开拓广东文学新局面
问:今年5月23日是广东省作协成立70周年的日子,当年选择5月23日成立有何寓意?
张培忠:1953年5月23日,广东省作家协会的前身——广州作家协会宣告成立。而在11年前的同一天——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第三次会议,毛泽东同志作“结论”讲话。当年7月,毛泽东同志还专门给欧阳山、丁玲写信,为两位作家的“新写作作风”发来祝贺。可以说,广东省作家协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赓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红色血脉,自觉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在不同阶段书写华彩篇章。
问:您曾经指出,欧阳山、草明、吴有恒、陈残云等广东作家的作品,在中国百年红色文学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对广东省作协70年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培忠:广东省作家协会的诞生,是党的阳光雨露哺育南粤文学事业的结果。我们党历来注重把文学工作者组织起来,不断提升文学领域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在探索建立文学组织的不屈历程中,铭刻着南粤一大批文学革命者、先驱者的鲜血和智慧、斗争和奋斗。其中,杨匏安作为我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引介西方文艺理论、提出文学观点、开展文学创作,是广东红色文学的先驱。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时,50余位会员中粤籍作家占8位;陆续加入各地左联的成员约440人,其中粤籍作家就有60多人,冯乃超更是左联纲领的起草人之一。欧阳山遥相呼应,主编《广州文艺》周刊,积极开展革命文学创作,组织、创办“广州文艺社”,后来在此基础上改建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广州分盟”,欧阳山为负责人。1933年8月,欧阳山和草明正式加入了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联”。1950年9月,华南文联成立。广东省作协成立之后,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作协工作和文学工作,部署实施文艺政策,建立健全作协组织机构,在繁荣创作、壮大事业、改革体制、优化环境上不断探索。
历史昭示我们,文学界人民团体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协组织、文学组织开展文学界群众工作,组织动员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为民族的独立、解放与复兴而努力奋斗,是我们党领导文学工作的创举和优势。
问:广东省作协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突破?
张培忠:广东省作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作家协会指导下,全省作家自愿结合组成专业性人民团体,坚定不移守正道、行大道,积极拓展作协组织的“广东实践”。一是坚定一条道路。全省文学界始终坚定走“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突出两项任务。其一,团结服务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履行好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责。其二,组织精品创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三是打造三支队伍。围绕建设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服务,培育有特色、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和文学评论队伍,建设有担当、有作为的文学服务队伍,锲而不舍打造“文学粤军”。四是推动四项改革。包括改革广东文学院,推进文学创作专业职称制度改革等,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五是促进全面繁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位谋划、顶层设计,坚持“高原”与“高峰”相统筹,坚持建设标志性文化工程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相结合,加快推进包括广东文学馆在内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设和文德路红楼广东左联作家陈列室建设,促进广东文学事业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从新时期最早恢复作协组织到最早建立文学院,从最早改革文学创作机制到最早成立网络文学院,广东作协在文学体裁、文学流派、文学机制改革的探索上都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文学在题材主题的拓展、思想内涵的提升、艺术手段的运用上均不断实现新突破,一大批精品力作成为展现广东改革开放发展程度的“文化名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问:您对广东省作协成立70年来走过的历程有何体会?
张培忠:“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首70年峥嵘岁月,我们深刻感受到:一,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是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作协组织要团结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保障方向的正确、措施的得力、事业的进步。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作协工作和文学工作的根本立场。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三,坚持“做人的工作”,是作协组织的核心任务。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打破体制壁垒,珍惜人才存量,拓展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增量,做到发现人才、重视人才、使用人才、关爱人才。四,坚持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增强文学事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法宝。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精神,把握时代变化和形势发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创新文学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推出文学创新成果,提升工作绩效。
问:继往开来,广东省作协将如何规划接下来的工作?
张培忠:省作协要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把握新使命新任务,要用全球的视野重新认识和深刻把握我们脚下这一片熟悉的热土,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用文学的方式准确书写和生动呈现粤港澳大湾区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进一步促进创作、打造精品;要用系统的观念全面梳理和崭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进一步抓好数字赋能文学,提升价值;要用创新的思维继续拓展和不断强化作协的组织优势和工作职能,进一步服务发展、服务作家,以担当作为的主动精神不断开拓广东文学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