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以优秀文艺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更新时间:2023-05-05 作者:王跃来源:广东文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为做好新时期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握作品创作这一中心环节,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职责使命,以提高作品质量为生命线,努力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推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需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伟大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各种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紧依靠全体人民进行坚持不懈、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人民精神力量澎湃,事业发展才有动力和底气。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深深融入人民生活,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文艺作品奏响时代强音、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需要文艺作品凝聚共识、构建共同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需要文艺作品激发斗志、发挥人民创造伟力,需要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二是服务伟大人民的需要。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不仅要实现物质富足,还要实现精神富有;不仅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还要实现文化的先进化;不仅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艺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文艺作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人民心声、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情,需要文艺作品来拓宽人民视野、增强文化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需要文艺作品引领时代风尚、丰富精神生活、共筑自信自强的精神家园。
三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给艺术家、文艺工作者回信指导勉励,为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擘画了蓝图。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推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由之路。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基本特征
优秀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结果,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优秀作品要做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是文艺之母,为人民创作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根本导向,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文艺作品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向着人民热切的精神文化需求敞开、向着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敞开,就在于其能够启人智慧、予人力量、抚慰人心,就在于其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脱离人民的创作,不尊重人民的创作,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都会失去生长的条件和空间,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更是无从谈起。
二是坚持反映时代风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时代性是优秀作品的最鲜明的标识。文艺作品只有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才能获得时代与人民的认可与共鸣,才能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才能确立其在本领域的史学地位。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无论是对新时代新征程恢宏气象的描绘,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为当下的时代、当下的人民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最终反映的都应当是当下的人对外在世界的理解反应、对历史的思考借鉴、对未来的追求憧憬,激发汇聚起来的精神力量最终构成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总体的精神风貌。
三是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艺术性是优秀作品的内在特质。优秀作品能否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美的吸引力与直达人心的穿透力。这种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艺术性,而这种穿透力则往往取决于其思想性。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把美的价值通过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作品才有引人入胜的形态。只有思想和艺术相得益彰,真正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传之久远。因此,提高质量必然地成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而严格的内容选材、深入的思想开掘、精湛的艺术创造就成为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与题中之义。
以优秀文艺作品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
省委第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文化自信自强,高水平谋划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抓好文化强省“六大工程”建设,以“六新”为奋进新征程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广东文艺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全会工作部署,应当守正创新、团结奋斗,努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
一要铸造引领型龙头工程。加强重大创作工程、重大题材项目策划,以文艺精品(文艺人才)扶持计划为引领,大力实施文学、美术、戏剧、影视、音乐等系列创作工程,聚焦重大现实题材、国家重大战略题材、红色文化题材、岭南文化题材等规划选题,持续组织开展文艺战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系列活动,通过定制、征集、扶持、孵化、奖励等方式挖掘激发、牵引整合广东文艺原创力量,推出系列紧扣时代脉搏、讴歌伟大人民、增强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
二要变革创新型生产模式。加强文艺创作生产统筹协调,科学调度重点文艺创作单位创作任务,强化“必答题”跟进指导,拓宽“自选题”创作空间,强化资源调度支撑,留足“蹲苗、生长”时间和创新试错宽容度,不断增强文艺创作的规划性、周期性、可预见性。加强文艺创作资源整合,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协同机制,推动各地市、各院团错位发展、资源共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体制内外创作团体交流合作,推动文艺、出版、传媒、外宣等领域进一步交互协同,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和运行闭环。
三要打造成长型人才梯队。坚持人才第一资源战略,引育并举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文化领军人才、青年文化英才工程、文艺名家“头雁”工程、青年作家、编导、主演“育苗”计划等,加快推进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人民艺术中心、广东粤剧文化中心等重大艺术设施建设,构建“花城文学院”、院团艺术总监工作室等引才机制,优化各艺术门类理论武装、艺术培训、行风教育体制机制,以大视野、大平台、大机制培育大师、大作、大队伍,努力打造规模宏大、实力强劲的“文艺粤军”。(来源:南方+)
(王跃: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