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杨 克 | 序《风记得一朵花的香》
更新时间:2023-04-15 作者:杨 克来源:广东作家网
诗歌,乃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之语。从历史来看,文化更替之时,诗歌必然是先锋,它也是时代的体温计。生态文学是当代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方式,是一种考察和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文学。人类正由本能境界生存逐步进入生态境界生存,期间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刘晓虹的诗集《风记得一朵花的香》,蕴含着异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对绿色的召唤中,敢于批判现实的生态问题,在粤北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部生态诗集。
生态文学虽以人与自然为写作对象,但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又有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它即使描写自然,但主要探讨和表现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就是为了描写大自然的景观,为了喜爱、歌颂、抒发情感来描写。从大的方面来说,生态文学主要以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写作的作品。刘晓虹的诗集,以诗的艺术,表现了对生态的关注和对破坏环境的一种批判。她通过巧用警策、仿拟、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建构诗意化的生态话语,而且带有童话、寓言的表现手法,使她的生态诗集成为老少皆宜的生态教育读本。
刘晓虹的诗作不但关注了中国的生态问题与危机,也关注了世界性的问题与危机。从滥伐森林、乱采矿山、疯狂猎杀动物、土地沙漠化,大胆揭示了世界性生态灾难的严重性。如诗作《亚马逊火灾启示》写道:“亚马逊雨林已经成为黑心人赚钱的工具,/大量开采亚马逊雨林的矿产资源,/造成生态失衡。/曾经的湿地已变成了豢养牲口的牧场,/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大量河流断流。/马逊雨林已面临沙漠化,/加剧了地球变暖。/干涸的沙漠动物尸横遍野,/……大地进入自毁模式,/引发大规模物种灭绝,/消失的自然景观熟不胜数,/人类抵抗气候变暖的最后屏障被撕裂,/干涸的河流动物尸横遍野,……” 刘晓虹在此诗中,揭示了人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的贪婪愚昧制造了无数的生态灾难,如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海水上涨,沙尘肆虐,海啸猖狂,森林锐减,物种灭绝,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在《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诗中写道:河海泛滥着污水,/海面垃圾漂浮/自由的小鱼海鸟无辜失去了生命。/空气中弥漫着臭味,/小鸟的祈祷,/大象的哀号,/无数海鸟爆死,/污染正在侵害着人类健康。/假如大地没有了绿,/河流没有了水,/小鸟没有了家,/当地球被激怒,/用地震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用海啸来报复贪得无厌的人类……,深刻揭示了人为的破坏生态,大自然将会对人类进行报复。在它的诗作《大海在哭泣》《善待土地》《小河的眼泪》《失眠的月光》也深刻揭示了这一主题。
刘晓虹的生态之思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的关注,也体现在对社会和个体生命的思考。如其诗作《黑熊在喊疼》写道:黑熊在呻吟,/黑熊在喊痛,/在痛苦中煎熬。/那双盼望拯救的眼神,/无力而失望。人类呵,/能否换位思考,/让它们平等地生活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在《一匹马的自白》《老虎的悲哀》的诗中,也详细表述了关注自然生态,敬畏生命的观点。
或许是现实有太多无法实现的设想。诗人刘晓虹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通过月亮等有关的意象呈现出来。《月亮的幻想》这首诗中,表现诗人幻想着:给风云星辰安个家,给漂泊的地球抛下最重的锚,甚至把月亮变成动物,人类和机器人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一年四季如春,天天鸟语花香。没有乌云,没有雾霾和污染,世界一片纯净。诗人的想象是异乎寻常的,甚至把星星想象成花朵,流星想象成眼泪,最小的星星想象成萤火虫。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是有生命的,同呼吸,共命运,组成一幅美好的生态愿景画卷。刘晓虹还通过诗作《骆驼的的梦想》《鲸鱼的奢望》等作品,以寓言式的表现手法,把作者的生态环境的理想,通过骆驼、鲸鱼的梦想表现出来,在诗作的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譬如《骆驼的的梦想》诗中写道:
一只因缺水少吃而疲惫不堪的骆驼,
躺在地上望着天上的月亮,
梦想月亮能变成水源急需供给站,
在荒芜的沙漠种上无数条清澈的河流,
种满抗沙尘的树,
胡杨树能结出又甜又脆的果实可供充饥,
沙漠绿洲上长满了鲜嫩的青草,
沙漠成为一片绿洲……
此外,刘晓虹以横向思维式走笔,抒写林地、湖水的美,穿插拟人的手法,文字纯净,读之,可感受到精神升华、心灵净化的力量,呈现的纯洁的自然及其美的力量。如《秋雨》这首诗中写道:一株株贪婪的小草,/匍匐在绵绵秋雨里,/拼命吸允着秋雨的甘甜。/秋菊沐浴着秋雨的清凉,/亭亭玉立,/拔蕊怒放。/枫叶哭红了眼睛,/银杏叶穿上了黄色外衣,/向日葵低着头默默不语。/清凉的雨,/雨夹着风,/风裹着雨,/泡软了树根下干涸的泥土,/滋润了万物。/寒露拂尘,/叶落纷飞,/过往的青涩和缤纷,/让秋雨淋成了金色的眷恋。秋雨本来是很平常的雨,但在刘晓虹的笔下,却变成了让人感到无比生动美丽的,且饱含诗情画意的生态画卷,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大自然赋予的的精神的享受。
诗人刘晓虹已具备了敬畏生命的生态意识,通过她的诗作,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美。在她的笔下,野生动物,展示着它们独特的高贵与庄严。在诗作《与一只受伤小鸟的对视》中写道:我收起望远镜,/心疼地靠近受伤的鸟儿,/
鸟儿用警惕的眼神注视着我。/我拿着食物,/用温柔爱怜的眼神看着它,/鸟儿顺从地让我用双手抱着,/我小心翼翼用布条将小鸟的脚包扎,/喂水喂食。/一会儿,/小鸟带着感激,/叼着剩下的食物强打起精神,/拖着虚弱的身子,/缓慢飞向哺育雏鸟的窝巢。/拿起望远镜,/见五只带着嘴黄的小鸟同时打开了嘴巴,/争先恐后向鸟妈妈讨要食物。/受伤的鸟妈妈时而探出头,/我望着它,/它也望着我,/它似乎在说谢谢。诗歌中,从小鸟的一系列动作表情,展示了鸟类母爱的伟大,把鸟的思维拟人化,诚为人与动物界所共享,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界可和谐相处,表达了作者爱鸟、护鸟敬畏生命的情怀。在这首诗作中,也隐意人类对鸟的捕杀,对鸟类的伤害日益严重,折射出当鸟类及整体生物圈的厄运来临时,人类的厄运也会降临。敏锐而深刻地把反思的目光,引向了人类的精神及精神生态,在诗作《布谷鸟》中的表现尤为强烈。此外,诗作中的《与松鼠邂逅》《丰收的短信》《萤火虫与清风共舞》等,刘晓虹用爱心的笔触,描写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感人场景,具有丰富的画面感,令人读了她的生态诗作,产生一种空间的想象,回味无穷。
生态文学是当代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方式,是一种考察和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文学。生态文学虽以人与自然为写作对象,但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又有着根本的区别。环境生态文学在国际上受到很高的关注,但是国内的重视远远不够。作家更有责任走近生态,关注生态,多写关于生态的作品,作家应当成为这方面思考的先行者,面对家园严峻的生存现状,发出自己的声音。刘晓虹作为一个不但具有社会责任和人类关怀,还具有生态责任和自然关怀的诗人,她能坚持写生态诗已难能可贵。她的作品中既有表现自然万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亲密联系的温情,更有对的现代化和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生态文学不仅仅是要描写自然,更要立足于现实社会,看到生态现状,用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来倡导、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热爱自然并且保护自然。刘晓虹的诗集《风记得一朵花的香》,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种生态思想和生态文明智慧,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在刘晓虹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地球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生命界和非生命界,都处在同一生态网络中,没有等级关系,没有统治关系,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并通过她的作品,为生态文学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