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为当代学术和文学提供重要“算法”
——《陈晓明文集》新书发布会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学路径”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更新时间:2023-04-03 来源:广东作家网
李敬泽:陈晓明教授长期保持英雄主义气质和浪漫主义情怀,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他理论漫游、理论冒险、理论探险和创造,既是“侠客”又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活跃的批评家,他到目前为止的所有成就,凝结为这八卷著作。这套文集以鲜明的全球视角,审视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过去与未来,怀着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书写中国文学史,展示了一名具有探索精神的学者所应有的学术勇气和历史胆识。我们在认识文学现象、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面对文学与人(自我)的关系时,晓明老师好像我们的数学家,他提供重要的基础性的算法,也许我很多时候不同意他的观点,或者对他具体的观点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实际上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我都受了他的影响,都接受了他的“算法”。我们的评论家很多,学者很多,真的能对一个时代的学术、一个时代的文学意识产生真正的影响,提供算法的学者凤毛麟角,晓明老师毫无疑问就是其中的一位。
谭君铁:翻阅《陈晓明文集》,感到陈晓明教授身上完美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精髓——为人和治学。中国当代文学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陈晓明教授这些跨越不同时期的著作结集,形式不同、场域不同,本身就意味着文集超越了文学评论领域,成为一种我们观照历史、塑造未来的一个参照物。他从文学理论的建构、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的书写三个方面,积极地回应了时代的关切,这条个人独特观察的时间轴,可以启发我们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是否建构了中国式的话语体系;在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的猛烈冲击下,文学会以什么样的姿态重新走回我们的公众视野;作为人类精神后花园和避难所的文学,将会在我们的未来扮演怎么样的角色。
张培忠:陈晓明教授是当代最富创见、最具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我们要研究晓明现象,共同深入探讨这套文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意义空间和价值可能。第一,这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学篇章的创新之作。文集以全新的理论视野,着眼于纷繁复杂的中国当代文学现象,探索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为当代文学转型发展和精神流变提供了证词,树立了典范。第二,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拓荒之作。他从现代性角度思考当代作家的创作特点,阐释当代复杂的文学现象,梳理激烈变革的文学脉络,建构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中国当代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第三,这是礼赞先锋致敬时代的人生之作。陈晓明老师以学术为志业,从乡下到京城,从边缘到中心,从传统到先锋又回到传统,支撑其创作的是艺术良知和理论激情。广东文学界将珍惜和学习这份中国文学宝贵的理论财富,弘扬晓明精神,繁荣湾区文学,为讲好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作出不懈努力。
孟繁华:不管做理论还是从事当代文学创作,世界眼光非常重要,我们强调文学的世界性,当然也是强调文学批评理论的世界性,没有世界性,做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几乎是不可能的。陈晓明教授就具有这种世界性的学术眼光,但同时兼具本土立场。此外,他以宽阔的学术视野,对小说、诗歌、影视都有给予热切关注,这个学术视野使得他的文学评论有多种参照,就不仅仅是小说或者文学批评。
潘凯雄:晓明和他这一代一起成长起来的学者,某种意义上,起到了改变高校中文教育结构的作用。晓明的文集八卷本有的明显偏重某一种学术研究,但是大部分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实际上是紧密沟通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视域,实际上在强调理论大的视野,或者大的背景,“中国式”就是立足的地方,句式上虽然“中国式”放在前面,现代化放在后面,但是其实现代化视域对一个学术研究更重要,当然不要忘记是在中国大地上,晓明在八卷本文集里紧紧踩住这两个点。
贺绍俊:晓明的学术建树是全面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史在各个领域都是卓有建树的,可以说他是一个文学理论家,又是一个文学批评家,又是一个文学史学家,这三重身份在他身上是三合一。晓明把西方现代的思想、方法引入到当代文学批评,并把理论和批评实践结合起来。
张燕玲: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作为时代变局和现实生活的观察者和思想者,陈晓明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问题意识。他以世界文学的高度、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文化思潮整体背景上,分析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美学特征,文学史意义,从探索性角度检视中国当代文艺创作成果,在文艺作品的审美中去追问和思考中国文学的问题。
陶东风:晓明先生的社会经验、历史意识、话语资源和精神诉求方面有着50后的普遍特点,我们也是在探讨50后学者的学术史意义。他较早接触西方最前沿的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在文学研究领域孤军深入。他是非常前沿的探索者,带有孤傲、寂寞。
林岗:一个学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得有一个追求,写出一个东西,是能无出其右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很难让自己的道路走得更宽或者更深,这一点是晓明非常突出的地方。他的八卷本文集,也令我找到他从年轻身影到学术性标志人物相互联系的一点,这是特别可贵的。
朱寿桐:《陈晓明文集》和陈晓明一贯的文学理论批评,给我的启示是,对现代主义、当代文学中的现代和后现代的思考。陈晓明重要的贡献,可能并不一定被人普遍把握,先锋和滞后之间的关系,有一些现象是先锋还是滞后,这是非常关键。
蒋寅:从古代到现在,无论中国、外国,最有才华的批评家,一定是做当代文学的。因为做古代做什么,你去判断什么问题,有很多前人的东西可以借鉴,做当代文学批评,要求你的判断力非常高,就像古董商鉴宝的人,要求一眼看出好坏,我很佩服,我觉得晓明兄是很有见识的人。晓明的特点,他是理论和批评两条腿走路。晓明的文笔非常漂亮,才华非常好。
杨庆祥:陈晓明教授是一个永远跟同时代性保持一致的同时代的思想者和批评者,他的作品总是深刻地体现着一种丰富、复杂、目光深远的历史辩证法,并启示我们不停地与“活的写作”对话。
郭冰茹:晓明老师那种批评,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对文学质感的体察,特别能打动我们。一个批评家,必须得有特别开阔的眼界,有特别敏锐的对于当下文学的感知,才能不带任何偏见,不带特别立场,去关注当下的写作,不管是不是流行的文学现象。正是因为晓明老师有这么广阔的理论视野,才能把不同的文学现象放在他研究的视野中。
丛治辰: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以这样集大成的方式出版《陈晓明文集》,既是对陈老师学术生涯重要的总结,也是重新提醒或者强调这些作品的重要性。陈老师的写作是非常有难度的写作,但各位与会老师都理解体谅陈老师,并对陈老师有难度的思考给予回应,共同形成一个有难度的思考、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这个学术才有价值。陈老师在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上有他的思考,但他没有做区块化处理,而是从一个更高角度理解文学理论、文学史批评,关心的是文学整体的命运,文化整体的命运。
何平:如果从80年代中前期,一直到现在晚期风格的晓明老师,如果把这条线索连起来看,晓明老师正好在探索一个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道路。他把中国当代文学对标世界文学,对标西方现代文学。我们在挪用西方主义过程中完全自由,而不会被牵连进西方的解构和权力等级体系中。基于民族内部文学史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这使晓明老师的文学批评具有了理论自觉性和主体性。
梁鸿鹰:陈晓明是一个盗火者,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他盗过来;他是攀登者,在脱离俄苏(文艺)体系方面,在诸多理论归顺和框架内,他要挣脱这个东西,他是这个时代造就的人文情怀非常浓厚的人,要建立一些东西,他也有对自己的不满足和不服气的东西。通过细读晓明的书,看到他获得了更多的力量,他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无愧于他喜欢的文学,无愧于他走上的这条道路。
申霞艳:很有幸看到过晓明老师书桌上写着“要与重大的事物在一起”。虽然看这个东西的时候很感动,但是要付诸行动,对后学者非常困难。后来学术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我自己在这个体制里时时感觉到要躺平。每当要躺平的时候,50后的学者给后学者作了非常重要的表率,特别是人对历史所赋予的责任的问题。做学术,并慢慢成了一个职业,和生命感、历史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田瑛:我曾经供职《花城》杂志,从我接手的时候,陈晓明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我们多次交往一直到现在,2005年我出版小说集的时候,陈晓明专门写过一篇长文,所以我怎么样都要来,这是我对陈晓明为人的一种敬重。
陈培浩:文集给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可以更完整地对晓明老师的学术有一个把握。晓明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社会和学术转型的时机,开始了他的研究和批评生涯。我认为在启蒙终结的时代,应该继续守望文学。晓明老师是德高望重的泰山北斗人物,更多要认可晓明老师挑战者的角色,不仅是鲜衣怒马,脚踩风火轮,还要左手宝剑,右手长矛去做无边挑战,才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德高望重者,才能在他创造的那个年代中成为新的经典。
陈剑晖:陈晓明是一个具有独特的批评气质和鲜明风格的批评家,也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的新型文学批评具有如下的独特风格:其一,现代性的执着与痴迷。其二,智性与诗性。其三,文本分析与文学现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需要有效的、有力的、崭新的批评,也需要大批评家。陈晓明正是这样的大批评家。他近40年的文学批评实践,包括他提出的许多命题、观点、理论构想和方法,都富涵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张均:感谢陈晓明老师树立了榜样。从90年代中期开始,陈晓明的《无边的挑战》到后面很多书一直是大家学习的对象。晓明老师是有高度创造力的学者,他八九十年代开始,一直建立独立的话语体系,他为我们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最基础的算法,这是非常对的,不管是先锋价值。晓明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学者。他对新中国70年代历史,对中国当代中国的现实,有非常深的同情和关怀。
贺仲明:陈晓明老师的价值,放在当代文学评论史的角度来看,他的评论赋予文学评论更深的思想深度和理论色彩,这一点提升了文学批评的高度和深度。他为我们当代文学评论做出了很卓越的贡献,引领了一个风潮,提升了他的高度。晓明老师的作品很多,有28本书,非常细致非常敏锐,他的思想是不断更新和发展深化的,读者可以不断从中吸收新的营养和得到启示。
李壮:陈晓明的作品的个体风格、个体主体性的语言方式、行文方式,影响了一代人和更多代人的文风。关于活的文学、活的批评,晓明老师一直活跃在现场。跟这样的学者面对同一个文本,能形成对话。文集融合了晓明老师对历史、对90年代,对中国文学,包括对人整体生命过程,非常有穿透力的情感注入。
周西篱:晓明老师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是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最为亲近的一种形式,在这样的研究当中,研究者和创作者,是最为接近的,甚至几乎是可以合二为一成为一体的。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作家与学者,设谜和猜谜,造梦和解梦,往往能够到达一致的境界,研究者在对作家的创作状态、文本蕴意、审美追求了然的同时,也获得了研究的美与自为自在。晓明老师这部八卷本的硕果累累的文集在广东出版,体现了新时代广东的文化胸怀和湾区批评与更大的场域建立联系并交汇交融的真诚渴望。
胡传吉:好的当代文学批评是一种善的体现,善本身就是一种通透。晓明老师序里面写到,写短评的过程中也得到一种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文体之限,获得一定的自由和自在。同时,对晓明老师对当代性识别的认可有一个体会,对当代性的研究需要同时在那些极其聪明,非常有智慧、有通透性的头脑加入其中。
凌逾:晓明老师是一个鲁迅式的思想型学者,他对理论性、文学性、社会性深度的思考非常启人智慧。看陈晓明老师文集八卷,可以迅速有学术整体感;他的先锋、前卫的精神,跟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地理空间相得益彰。晓明老师想向世界贡献出一个中国文学理论范式,他的范式研究是非常独特的。晓明老师的临界叙事重要理论研究详尽,既是跨界达人,也是理论界达人。
肖风华:《陈晓明文集》有五个特点,一是自觉的探索,二是压抑不住的冒险,三是适度均衡和妥协,四是温和的良知,五是强烈的使命感。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路径上,这五个必备的特点,在晓明文集体现得淋漓尽致。
陈晓明:对于学者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就是留下的文字可以完整地印刷出版,对我来说真是一生的安慰。我今年65岁了,曾担任过无数场研讨会嘉宾讨论别人的作品,这是生平第一次开自己的研讨会,感谢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传媒以及广东人民出版社的专业和付出。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说了很多溢美之辞,都是对我的鼓励和关爱,我非常感动,觉得这辈子做了一件对得住自己的事情。做得好与不好,只能世人评说。但是我确实倾尽了全心做了我喜欢做的事情,无怨无悔。
谢有顺:陈晓明教授的研究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世界文学的视野里,当代文学的现状如何?以前研究当代文学都是在当代文学视野里,而陈晓明教授是比较早地在世界文学这个尺度下看当代文学的现状是如何的。第二,解决了当代文学跟哪一种现代理论同构在一起的问题,他最早择取先锋文学作为一个样本,看到这样一种同构。第三,他解决了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相遇后,产生怎样的新的文学经验,这些经验有怎样的意义,如何演进和传承,陈晓明教授的研究一直在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