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广州市海珠区作协组织骨干会员到南华西街采风

更新时间:2023-02-27 来源:海珠作协

2月24日, 广州市海珠区作家协会组织会员到南华西街社区采风,了解这条历经240多年历史,被国家命名为“中华第一街”“中国最佳街道”的风采和党建先进经验。

当天上午,海珠区作协主席王龙和两位副主席带领骨干会员10多人来到南华西街,深入社区进行采风,兴致勃勃地观看那里的古迹民居和历史风貌,并与南华西街主要领导、两个基层社区的党委书记和退休老党员进行座谈交流,听取他们介绍开展社区工作的好经验。

作家们沿途参观了“碑林”“托婴所”“花灯长廊”和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珠水南华”、龙武里社区的“和事堂”“自助式健康小屋”(设有各种医疗设备)、“长者饭堂”“康园工疗站”(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通过工作、医疗、娱乐的治疗让智障残疾人尽快恢复健康,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退休工人之家”“李少石生平展”(中共早期党员)、“双清楼”(是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的故居),还有改造后焕然一新的“洲头咀公园”等。

通过参观,让作家们了解到,南华西开基于清代中叶的1776年,240多年来,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存的著名历史建筑有海幢寺、双清楼、波楼与波台、潘家大院、洲头咀反租地抗英斗争遗址,还有南华西街瓷画群街巷等。而位于敬和里、德和新社区等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居青砖屋群、麻石小巷,以及同福西路、洪德路的骑楼街,映衬着这个地方向来所具有的适宜居住的浓厚岭南气息,还有当时对外开放繁华的商业活动。

南华西街是广州市海珠区最早形成的街道,该街在历史上一直是富商巨贾的乔居之地,在南华西街逐渐形成城区之后,河南的其他地区还是郊野乡村,故老广州流传有“先有南华西,再有海珠区”的说法。现时的南华西街,经过历年的建设发展,旧貌换新颜,享有“全国双文明建设中华第一街”的美誉,碑林、党史馆、托婴所、退休工人之家都是这些历史的见证。

在南华西街道街坊会所三楼会议室,作家们与南华西街基层的龙武里社区党委书记刘宇君,兆龙里社区党委书记小玉,以及这两个社区的老党员梁思雅、曹凤球、张凤仪、李树仪举行了座谈会。他们介绍南华西街的发展历程和党建工作经验,区作协的会员们在座谈会上纷纷畅谈了采风感受。

据了解,南华西街1995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广东省人民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评为“双文明建设中华第一街”;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中国街道之星”“中国最佳街道”;2001年南华西街道党工委被中央组织部评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