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人文小说季·广东重点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邓一光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更新时间:2023-02-26 来源:文艺报
2月24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广东省作协、《文艺报》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邓一光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出席并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副总编辑赵萍,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文艺报》社副总编辑刘颋,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秦莉,广东省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周西篱等主办方代表,潘凯雄、徐可、李朝全、张志忠、杨庆祥、丛治辰、饶翔、岳雯、李蔚超、宋嵩、李壮等专家学者及本书作者邓一光参加研讨。会议由赵萍主持。
邓凯表示,《人,或所有的士兵》突破了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创作技法,写人的“小”而非人的“大”,庞大的体量中蕴含着真相的分量、情感的重量,折射出中华民族在历史前进过程中所蕴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小说以寻根溯源的考究、去芜存菁的敏锐廓清了香港保卫战的历史脉络,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风云激荡,打捞了被历史烟云所遮蔽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文学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心灵史,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反映着最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希望广东以重大题材和长篇小说创作为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力量,进一步推动广东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书写、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培忠谈到,邓一光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创作兼具现实主义的冷峻和英雄主义的情怀。《人,或所有的士兵》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一部挑战创作难度、追求艺术高度、探寻思想深度的厚重之作。小说对香港保卫战进行了全新的判断和书写,将之作为二战的一部分加以审视,填补了相关题材的书写空白;不是正面描写战争,而是以法庭陈述、调查、举证等多种形式巧妙搭建起作品框架,在非虚构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虚构故事,拓展了虚实的边界;小说将视角转向战争中所有的人,充分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精神品质,在构建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方面做出了突出探索。
李红强认为,《人,或所有的士兵》通过血缘、学识、修养、爱情等方面的设定,赋予了主人公郁漱石一个多元文化集合体的形象,对于战俘营这一特定环境的设计则构造出了一个多种文明共处与冲突的实验场。小说将笔触深入到人性深处,直面大事件下小人物的生命常态,写出他们复杂的人性,以科学的精神完成了人文关怀的工作,为“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穿透时光的魅力。”秦莉介绍到,《人,或所有的士兵》是一部厚重、卓越的优秀作品,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取得的重大成果。接下来,四川人民出版社将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手共进,进一步加深了解、深化合作,为优秀作家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
与会专家认为,《人,或所有的士兵》是一部厚重的战争题材作品,也是一部对战争进行深度反思的长篇小说。小说将中国抗战纳入到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体系当中,将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放置在世界史的眼光里,用大量非虚构的材料来构筑小说的机体,显示出作者极为扎实的创作功底和极为广阔的写作视野。并通过塑造郁漱石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深刻思考了生命、战争、人性、道德、尊严与爱等一系列文学书写的永恒话题,回应历史、昭示未来,展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厚重的思想内涵。整部作品构思宏阔、运笔细微,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反思战争、祈祷和平,让读者对历史、未来与责任有了新的思考,时刻提醒我们追寻人之为人的真正价值。
谈及自己的文学观,邓一光表示:“我时常询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否能够在写作中同时关注到历史、当下和未来这三个向度?自己的写作是否能够承受住时间和文明的审视和批判?我的写作是否能在更为广阔的疆域中与世界构成有效的对话关系?”“一部优秀的作品应当能够充分激起我们内在的丰富情感,引发我们表达和言说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