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杨璐临 | 真诚可贵的生命之书

更新时间:2023-01-10 作者:杨璐临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微信图片_20230110205553.jpg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余秋雨等学者散文的出现并引起巨大反响,学者散文已成为继文化散文、女性散文后又一散文样态的重要分支。由著名学者、教授、文艺评论家蒋述卓撰写的散文集《生命是一部书》(花城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其内容之丰饶有趣、思想之伟岸精深、语言之清丽考究,让读者大饱“眼”福之余获得心灵的滋润享受,堪称当代学者散文的又一喜人硕果。

摇曳多姿的生活之书。该书融入作者多年的生活和行走体验,阅读的过程仿佛一次次新奇有趣的探寻之旅。《一个“给你点颜色看看”的国度》记录了印度的一场场“视觉盛宴”,展现了多元广博的印度文化。《在槟城的温风暖雨中穿行》抒写了有着传奇色彩的雨季国度,以及当地人温情浪漫、惬意自如的生活状态。《走入草原深处的秋》记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秋色秋景,呈现了大草原的风姿魅力和蒙古族人民的壮志豪情。关于对山水的热忱,作者在《平生难解山水缘》中表示,主要源自读研期间的一次艺术考察经历,后来《山水美与宗教》一书的写作也缘由于此。于是,“乐山乐水乐诗书”不仅成为其独特的治学方法,也是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

至美至善的人性之书。所谓大千世界,“人”才是最美的风景。《在那高高布达拉宫》以仓央嘉措的灵塔之谜为线索揭示了他的传奇人生,这个因受政治迫害选择为爱而活的男人,内心有着伟大政治家爱民如子的奉献和担当,故此,布达拉宫在作者眼里除了是供奉神的圣地,更是供奉人性的高地。《赤水情缘》《问向苍天“红军井”》《汕尾四日》通过当地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表达对周恩来、澎湃、丘东平等革命先烈和妈祖等英雄儿女的怀念和敬仰。《戒台读松》实为“借松喻人”,指出那些受人追捧的名松有的不过是徒有其表的沽名钓誉者,相比之下的无名古松如遗世独立的正人君子更得人心,并得出“大千世界中还有无数可作深观的风景”之感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襟怀眼界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岭南特色的文化之书。从广西灌阳到上海、广州,作者的足迹可谓遍布大江南北,但于他而言,所谓的故乡除了广西桂林,便是广州。这个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厚植了他的岭南文化意识。《你若爱上,便是家园》道出了作者与这座城市的情缘,那是1983年,作者跟随导师到广州开会,南方春季如梦的美景让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88年带着对美丽花城的向往,作者来此工作和定居,对广州的关注也由城市景观转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经过多年的“爱恨”磨合,作者不仅对广州的美景美食如数家珍,还对广府文化、珠江文化、岭南文化等颇有感悟。这使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怀抱着这份对故乡的牵挂,并生发出在新的时代方位和历史机遇面前,广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探寻和思考,如《杨克:喧哗声中的纯美追求》指出杨克诗作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关注与思考,《心灵的绿地》提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留心中绿地的疑问和反思等,这些都是作者作为岭南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

开阔豁达的学者之书。从桂林师范学校到广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可以说,高等师范院校承载了作者的青葱岁月,这是他学业进阶的转折地,也是事业人生的理想地。秉承恩师王元化沉潜雍容、博雅通达的治学精神和学术视野,作者先后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等专著,提倡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等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近年来“粤派批评”的重要收获,如温儒敏先生所言,“既回归学术,又不脱离现实关怀,积极回应社会的需求,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如今的蒋老师已告别三尺讲台,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曾表示,“我首先是一名教师,而且最希望被人记住的也是我作为教师的身份”,担任博士生导师之余,还频繁穿梭在各种文学现场,为广东文学和“粤派批评”鼓呼,更为扶携培育广大青年学子。

在《跋》中,作者称“散文写作属于刚起步阶段”,这显然是自谦之词,因为无论从该书展现的学识涵养、思想洞见还是审美旨趣,其散文创作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可谓自成一家。但这或许也是其肺腑之言,因为他曾表示“我并不期望我所做的工作被后人视为什么经典,我只是将它当作我能享受愉快、寄托心情、安放精神的田园”。如此,对于这本优美隽永的文集,我们如饮甘醴,对于“未完待续”的生命之书,我们怀抱信心与期待,更不忘送上礼赞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