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青年作家陈崇正:记录湾区脉搏,串联文学“星火”
更新时间:2022-12-09 作者:黄楚旋来源:南方日报
清晨6时,羊城苏醒之时,青年作家陈崇正开始了他的写作;一番创作后,他抵达广州市文艺报刊社,着手开展作为副社长的日常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兼着广州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一职,需要抽空处理协会内的种种事务。入夜,则是他撰写约稿、阅读的时间……
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交替长跑”中,陈崇正在作家、编辑和活动组织者的身份之间切换,写下《美人城》《悬浮术》等多部长篇小说,陆续获得梁斌小说奖、广东有为文学奖、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银奖、红棉文学奖等硕果,成为“新南方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论述,让陈崇正倍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作家,书写时代是我们的责任;作为一名编辑,我们有义务为汉语写作挖掘更多优秀作品。我们必须主动书写时代、关注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深入基层书写南方故事
出生于潮州市官塘镇巷头村的陈崇正,是一名标准的“文艺青年”。从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他先后执教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担任花城出版社副编审,入读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硕士研究生作家班,同时笔耕不辍,推出了《美人城》《折叠术》《悬浮术》等多部带有乡土、家族、志怪、科幻等元素的小说作品。
近年来,陈崇正一直探索岭南题材的书写,从广东的科技发展中发掘科幻小说素材,在广阔的南海历史里,他也惊叹于中国人探索世界的愿望和雄心。最近,他埋头在十六世纪航海技术的典籍资料里,希望从中窥见古老中华文明的恢弘史诗。
2018年,有评论家在研究陈崇正作品时,首次提出“新南方写作”的说法。随着越来越多评论家和作家加入讨论,“新南方写作”逐渐变成一个自觉的学术概念——以岭南文化为基础,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至“南方以南”等更广泛的南方地域,同时以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充分挖掘中国更广大南方地域文学文化经验所蕴含着的民族文化和世界品质。
在陈崇正看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科技企业在湾区落地生根,必然会为在地的居民带来全新的气象,主动拥抱“科幻”,是推动作家对世界进行深度思考的重要坐标。“与之相匹配的,我们也呼唤一种能够‘重新定义’大湾区人文生活的文学作品。”秉持着这一观点,他与多名身处南方的作家、评论家一道,共同书写、建构不曾被定义的“新南方写作”。
作为广东文坛的青年作家代表之一,陈崇正也走出书斋,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从作家的视角参与到社会热点之中。2021年德尔塔病毒首次来到广州,他先后报名成为核酸检测志愿者、白云机场入境人员转接隔离志愿者,身体力行开展战“疫”工作,并在6月14日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布会的交流访谈环节上,从作家的视角为疫情防控提振信心。
“作家必须要走进‘真正的生活’,要跟最基层的人们去接触、交流。”每次有机会去各地采风、讲学时,陈崇正常常抓住机会跟当地人聊一聊,从养殖户到科学家、从工厂技工到基层作者,他相信每个人背后都有着各地的特色故事、家族历史,这些都是作家应该关注、思考的重点所在。
搭建平台打造青年方阵
在独自一人的创作之外,陈崇正同时还做着“勾连”读者与作者的编辑工作,将散落在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串珠成链”,在《广州文艺》这一平台碰撞出更多火花。
今年2月,陈崇正接手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的工作后,便有意识地加强对青年作家的培育和推介,这与《广州文艺》重视青年作家、关注青春都市的办刊方向不谋而合。“我相信,作为新力量,青年作家代表了文学未来和方向。”他说。
其中,新栏目“后浪起珠江”以新锐作家为推介对象,每期头条刊登3万字至8万字的小说新作,配发名家短评。至今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青年作家来稿,配发多位文学名家短评,逐渐打造起一批青年作家方阵。陈崇正介绍,其中不少青年作家被出版社、影视公司注意到,陆续出版、改编其作品,以“后浪”之姿搅动起“文学新浪”。
在《广州文艺》,“后浪”们不仅有了创作发表的平台,还有了评论言说的舞台。“《众生记》将新的散文书写带到了更多人的眼里”“如果说,普鲁斯特是通过记忆的碎片再现时间,那么这篇散文做的就是具象化时间的努力”……在《广州文艺》视频号上,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中文系的学子,手捧一本《广州文艺》,大方自信地说出他们对某部作品的评点与观察。
“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的方式,既可以给中文系学子提供展示的平台,也能让青年作家的作品被更多读者看到,相信这种共赢的探索会给历史悠久的《广州文艺》带来新活力。”陈崇正指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学期刊需要通过创新形式,将其平台属性与媒体属性再次激发,打通“一线读者”与“一线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良性闭环。
身处广东这样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陈崇正相信,万物生长,世界充分联通,文学的无用之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南方以南的文学应该有新的坐标体系重新厘定,面对新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南方写作”蕴含着无限可能。“一个作家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去寻找写作题材和人物形象,调动全部心力创作出能够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新史诗。”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