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放歌大湾区、喜庆二十大”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李朝全长篇报告文学《春天的前海》作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更新时间:2022-12-08 作者:肖博来源:广东作家网
11月30日下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放歌大湾区、喜庆二十大”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李朝全长篇报告文学《春天的前海》作品研讨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行。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潘凯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南帆,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燕食记》责任编辑赵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主编贺仲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冰茹,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凌逾,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李德南,《燕食记》作者、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葛亮,《春天的前海》作者、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主持。
《燕食记》:大湾区文学的代表之作
《燕食记》是香港、也是我省著名作家、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亮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先后入选广东省作家协会“2021年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项目、中国作协颁布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继《北鸢》《朱雀》之后,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主题“中国三部曲”长篇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成果。
李红强从出版人的角度,对《燕食记》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燕食记》堪称新时代文化小说的一个典型。作品有五个特点。一是传统文化在这里不再是营造的氛围或者风格,而是让传统文化作为小说的本体、作为小说的内核来叙述;是当代小说中难得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传统文化在小说中是活起来、流动起来的。二是小说将百年历史变迁的源流和人物命运完美的契合起来,赋予小说以“常”与“变”的哲学底色。三是小说中粘合人物之间的是“常情”,人的命运流转是在情中移动、流传,在情中结合,不要猛烈的决绝,要的是圆融。四是有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风格,作品中精简、留白、意象等的美学运用和整体的体现,让恢宏的内容呈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的风格。五是运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结合的方式,充分的田野调查代表了新一代作家的创作姿态,而在美学上形成历史和当代相对话、虚实结合、温婉而又质感的效果。
潘凯雄认为《燕食记》是一部特色鲜明、非常有特点的作品,也是艺术编织得非常周密、文字十分讲究、内容特别厚实的一部作品。放到今年出版的一个长篇小说新作这样一个大的坐标里面看属于上乘之作,放在中国作家协会今年推出的“文学攀登计划”中已经出版的长篇小说里面也是位居前列。不但作者葛亮身份跨港粤两地,作品的内容也涉及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在对岭南文化的挖掘这一点上与大湾区文学研讨方向相契合,是大湾区文学当中一部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也是葛亮个人创作里面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他强调应从美食、人物、时代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关注和研究,阅读《燕食记》会时常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波澜在推动作品往前走,看上去是美食在发生变化,这些人物的命运在发生变化,但是背后的动力,背后的缘由其实是时代的发展,而个人又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力量,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点,美食、人物、时代这样环环相扣,形成了《燕食记》的一个整体,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一个非常厚重,非常有味道的,非常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长篇小说。
南帆谈到《燕食记》封面上有一句话,“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作品试图以岭南饮食作为一个视角,展示历史的层面,特别是岭南的历史。以几代厨艺大师悲欢离合作为另一个视角,与文化传统的消散、保存联系在一起,形象地绘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风俗画,虚写社会历史的天翻地覆,实写传统文化的兴衰起落。小说的着眼点还在于饮食文化后面传统的人文关系,人情世故,作者非常细腻的将人物性格融入历史事件,融入对厨艺精湛的探索,写出了很细腻的人物,避免了见物不见人的问题。而小说的后半部分把背景设置在香港,这个内在矛盾就转向了文化传统与乡愁之间的矛盾,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商业文化之间的矛盾,中间这些转折处理得非常自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说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叙事人,是后来者在记叙,可以灵活地在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中间穿行,而不必拘泥于历史某一个事实的思路,反而构造出一个独特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总之是一部成功的小说。
黄平认为这部新作可读性非常强,阅读体会非常好,是葛亮目前最好的作品。之所以好看,是因为《燕食记》有四个特点,器物和环境描写得非常细腻,语言的层面上非常雅致,小说结构非常讲究、结构充满戏剧感,最重要的一点它是一个将日常的世界和传奇世界的结合并且结合得特别好的作品。这部作品构成了大湾区别具特色的史诗,是一部带有民间特点的史诗小说,小说重点处理了从广州到香港两座同样伟大的城市,把原来大湾区受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的地区差异打通了,无论是表面食物的层面,还是深层情意的层面,这都是大湾区所共享的。作品表面上看来不是宏大叙事的作品,但却是一个内在非常有壮志、有抱负,带有诗史的色彩的作品。
黄德海提到小说的三个方面,历史性、在地性、技艺性。历史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表现在厨艺传承的历史性上,这个传承最有意思的是包含着不同时代的传承特点,既不是墨守成规,又不是乱了分寸,而是在不同的时代变化中对厨艺传承有一个不得不变,又有主动求变的过程。其次是人在历史潮流中的样子。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女性地位的转化。在地性表现在小说对岭南的风物、风俗、习气都有非常深入的书写,并且这个在地性并不是封闭的在地性,而是一个蕴含着一个更大的中国的在地性。技艺性表现在首先作品展现出来的饮食文化蕴含着复杂的含义,其次小说里面贯穿着一个成长的线索,每一代的厨艺传承都是一个很完整的教育过程,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在时代中不断变化的成长过程。
郭冰茹认为《燕食记》是进行岭南文化的书写,从地方文化的层面讨论了《燕食记》在处理地方与世界、本土与他乡,或者传统跟现代、历史跟当下之间的关系。作品书写的不光是粤菜、点心,还写了粤剧,提到了岭南画派、广彩、西关木雕等,除了岭南文化以外,还重点讨论了本帮菜,甚至写到了沪剧、昆曲。因此可以从阐释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等理论来讨论以《燕食记》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的书写。《燕食记》对地方文化的书写,其实是通过强调地方文化的差异,但实际上想要找到的是地方跟世界的一种对话和沟通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保证或者保持地方独立性的同时,尊重这个地方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并且能够打通跟世界交流或者对话的空间。这部小说里有很多非常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对立的二元之间的一种沟通和协调的关系,给了读者一个启示,就是该怎样在一个语境中或者多元语境中去面对一些具有差异性的概念,或者说怎样在一个多元语境面对自己跟世界之间的关系,其实就应该是一种各安其事、包容相照的一种关系。
江冰谈到《燕食记》的三点定位,一是为粤菜立传,让“食在广州”有了一个美妙的注释,而且也表达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在互动中凸显了岭南文化,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岭南在现代文学总体框架中间或者作品中间还占比较弱势或者少数。三是为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经验,大湾区的文化既是同根同源,同时也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之间出现的问题,葛亮始终表现的文化是一种互动式的、碰撞式的、融合式的,这是岭南文化研究和表达、传播岭南文化很重要的切入点。同时也对下一步怎么样更加丰富和更加体现岭南人的特色方面提出了建议,大湾区文学不但要表现跟内地一样的传统伦理,同时也要表达出在那个时代空间中间最具有时代气息,最具有岭南文化特点的内容,比如岭南文化的低调、包容、务实,雄直之气。
凌逾认为《燕食记》的文学意义在于开拓味觉历史、地理学的后传统叙事,展现了经世跨界流转、全球移民、百业跨界的时代风潮,也读透了华夏饮食文化的薪传精神,所以是有岭南性,而且有世界性的。源于小说的三大魅力,一是侦破行业精髓、秘笈。《燕食记》里面描述了厨师业的行业至尊,师徒之间怎么样斗智斗勇,相爱相杀,非常像侦探小说。二是凝聚了味觉,史地文化。作品创造了一个非常具有港味特色的小说,用饮食贯穿了这样一种人类共通、共有的价值来联系岭南和江南两个文化空间,从饮食入手,把大湾区的精神凝聚到实处。三是赓续技艺文化根脉。饮食跟文化是交融共生的,饮食文化强调的是特异性、差异性,民族性。作品还很有哲理性,在吃的里面谈到了中国人的哲理、传统。作为一部饮食小说,《燕食记》讲了岭南饮食文化百年变迁以及背后的历史因缘,时间跨度上百年,浸润了华夏历史的叙事,在世界性的视野中加以观照,穿越了时空相聚,跨越了生死乡愁,渗透出传统文化的根性,是非常独特的、很有价值的好作品。
唐诗人认为葛亮作品的特征就是语言、结构各方面都潜藏着文化各方面的信息,作品的解读空间是非常高的。最近十年以来写城市文化的小说很多,这样一种文化叙事或者一种文化小说多起来之后存在的问题是只能看到文化,看不到人。《燕食记》虽然是以饮食为主角,但是主角都是落实在人的身上。文化与人,在小说纬度来看它不应该构成程度,而是怎么样融合起来的问题。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塑造带有一种武侠叙事或者传奇小说特征的特点,这个是有一种为文化而生的感觉。广州或者说岭南文化在香港的城市文化当中是非常日常的东西,跟上海文化对香港文化的影响,以及更多的文学艺术层面的影响可能是不太一样的,在这方面,《燕食记》提供了非常好的、非常细致的一个梳理或者阐释。
赵萍作为《燕食记》的责任编辑,回顾了葛亮的创作历程和在这部作品创作中经历的甘苦和付出的努力。葛亮对于创作是敦敦实实的扎下去,深入实地的采风,具有扎实的发掘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对文学创作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且创作的态度很严谨,高度的自律。6年时间里,葛亮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田野考察工作,走访很多的手艺人,阅读了一些相关的典籍,包括饮食的一些谱集。还做了大量的田野的考察与访谈,对一些食物的制作的工艺,甚至是当时的社会语境都有所了解,这是小说的活气所在。小说的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人,正是因为葛亮特别重视与小说人物原型接触交流的过程,长期的资料功底以及对人的观察的探究和观察的兴趣,让其在自由想象的时候能够更加的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同时葛亮也形成了自我体系非常完整的小说思维,而不是非虚构的思维。在小说思维下,现实的资料只是提供了众多的一些素材、砖头、基石,如何平地而起,进而蔚然成型,要靠作者整体的一些结构、语言人物等等相互综合的这种虚构能力。《燕食记》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是葛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一部作品踏踏实实的走过来的,呈递进式的提高。采风和创作的时间各自都是比较完整的,6年的采风,2年的工作时间,潜心淬炼完成了这部40万字的质量上乘的长篇小说。书中师徒二人的人生命运串联的是粤港澳饮食文化、大湾区文化的前世今生,展开的是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风云,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作品。
作者葛亮感谢主办方广东省作家协会悉心的筹办本次研讨盛会,感谢师友精彩的发言。他表示近年的写作关注南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长于斯,就地理和文化品性而言,南方体现出一种纷呈的特性,与生俱来的经验造就决定了其小说创作以故乡为起点。而在岭南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感受到岭南文化是可以不断向外辐射的文化,几乎和经济同步,一方面向外流转,一方面变动不居。在《燕食记》里,他就将这种流转的过程实体化了,粤菜可以视为一种象征。他认为食物对于时代的建构具有强大的力量,因为在线性时间上具有绵延的薪传意义,食物以物态的方式渗透至日常,沧海桑田,进而成为文化传统。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菜系有格有调,既壁垒分明,又融会贯通。东酸西辣、南甜北咸,其间又皆有精微,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这水土中必然包含着味觉的记忆。一方食事,四方烟火,那里是中国人数千年的心灵绵延。
《春天的前海》:改革开放的壮美华章
《春天的前海》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朝全历时两年、多次前往前海实地采访、深度考察创作的最新力作,同样入选广东省作家协会“2021年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项目。作品以独特视角讲述前海12年伟大实践,对前海在经济特区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的地位、价值和启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生动展示,谱写一曲从《春天的故事》到《春天的前海》的壮美华章。
郭义强认为作者在这部作品里用心、用情充分展现了讴歌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创新创造的伟大成就的激情和热情。作品描写了前海处在改革开放前沿,从梦工厂到一系列创新创造感人的事迹,整个洋溢着青春、创造、创新的氛围,是一部描写创造创新热土的作品,也是一部描写创新创造青春迸发的创造者的作品。进入新时期,特别进入新时代以后,需要用好看的故事来传递伟大的精神,来讴歌和书写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新时代,我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工作的可爱、可敬、可亲的新时代的形象,要通过报告文学作品去展现、去完成,要更好地体现二十大提出的要用好的作品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很高的要求。在这些方面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去努力,还有很宽广的舞台需要去展现才华。
白烨谈到前海作为作者所写的对象,包括会计、法律、服务各个企业在机制、制度上的创新,某种意义上说完全是改革开放中的新生面,是需要很大功夫的,而李朝全做得不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品写了深圳在开发前海期间的一种深谋远虑和长远规划,充分揭示了深圳在前海开发和开放上设计的超前性和计划的前瞻性。二是作品由一系列具体而生动的成功案例,写出了深圳前海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诸多亮点,尤其是法律服务体系的创建与发展。三是写出了新深圳人或者新前海人的光辉形象和时代精神,他们联袂起来,构成了深圳前海群英荟萃的企业形象,使人看到了前海得以发生巨变的深厚内力与强劲动力。作者在写作中使用了一个写法,写企业的时候都瞄准一个人,写企业的掌门人、创始人,把创业者的创业经历跟企业发展勾连起来,也就把企业的发展展示出来了,而作品里每一个人就构成了前海英模人物小传。总之是一部表现了新时代新风貌的好作品。
梁鸿鹰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有热情、有筋骨、有风骨的作品,对当前报告文学写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这部作品是典型的走向第一线,6分走,3分研究,1分写,是一个行动的报告文学,是一个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写出来的作品,作者靠自己的真功夫、靠自己的实际接触写出来,特别的可贵。《春天的前海》聚焦了前海地区人才集聚、创新发展,讲述了改革开放前沿这些青年所发挥的作用。这些青年以自己的朝气和锐气,鼓荡起蓬勃的理想和激情,为我们新时代的发展建功立业。作品既涉及到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一些创新创业事业,也涉及到高科技、大国重器、国际仲裁、绿色金融等等,充分显示了作品开阔的视野、饱满的情绪和行云流水般的笔力。希望报告文学界的人向实践学习,向前人学习,多锻炼自己的本领,增加一些写作的笔墨,让报告文学向高峰和高质量发展迈进。
贺仲明谈到读完《春天的前海》,感受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高度,作者的眼光、视野很重要。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作品题材是很重要的题材。作者在写作中站在了一个高度,把前海的发展置于改革开放和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面,同时也把它跟当前的科技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作者的格局、眼光非常宏阔,跟这个题材也是非常吻合,充分体现出了这个题材的历史意义。第二是地方与人物的有机结合。作者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做了比较多的采访,也挖掘了不少的人物事件,通过人物的故事去串联起世界,串联起前海发展,人物故事很生动。第三是关于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怎么样加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这一方面,怎么样把科学性和文学性结合起来很重要,《春天的前海》在这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可读性也比较强。整体来说是一部很优秀的重大题材报告文学作品。
李德南从主题、写法、立意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就主题而言,《春天的前海》对前海进行了生动的书写。前海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那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能够埋头苦干,认为时间就是金钱等精神在前海得到了延续,并且表现得非常突出。作品既写到了前海的历史,也写到前海的空间,既写到前海在硬件软件方面的建设,也写到在前海工作各个行业的人们,所以非常生动,也非常立体。就写法而言,《春天的前海》在写法上也非常有特点。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很注重根据对象特征来选择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章节会有不同的侧重,多样化的写法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整部作品既让人觉得厚重,又不乏灵动的笔墨。就立意而言,《春天的前海》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的写作对象是前海,但是又通过写前海延伸到人的精神,高度肯定了创造和创新的意义,也肯定了奋斗、进取这样的精神意义。这本书还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和意义,书里面对前海的书写是放在改革开放的一个时代背景里去认识的,也是把前海放在深圳,放在中国,放在世界的背景下去认识的,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很多变化,看到中国,很多世界的许多变化。
申霞艳认为作家对时代都是很敏感的,《春天的前海》是对春天故事的致意。首先站位非常高,容易感受到作者对春天故事的一个致意。春天在中国文学里面从来都是一个希望的象征,无论是自然的春天还是文学意象中的春天。其次是创业者的故事,作者选了很多高科技的行业、环保的行业、生态建设的行业、法治环境建设的行业,有一个全景图的概念。采访的人物、采访的行业,在这个过程里面作者是花了很多功夫去选择的,去遴选材料、去精炼材料,因为创业精神在今天是一个主流的、典型性的、代表性的时代精神。深圳有一个著名雕塑是拓荒牛,那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这个时代里面是值得歌颂的,创业者的精神都是值得歌颂的,包括高科技,这都是在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
作者李朝全高度评价广东省作协在疫情如此严峻的时候,能够如期举办此次研讨会,是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象征意义的一件事情,感谢各位专家精彩、中肯,并且周到的发言。文学是要给人带来希望、光明、力量和温暖的,也是要给人带来信心的,这也是写报告文学一直以来秉持的初衷。写前海是希望通过这样一部作品,记录前海这十年的变革,为改革开放、为新时代留下一个文学的印记。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作品倡导奋斗的精神、劳动的精神、创业的精神和改革的精神,勇于突破自我、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希望通过作品,把自己感受到的激动、振奋传递给读者。
蒋述卓对两部作品作了点评,对两部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社会意义给予高度的评价。这两部作品代表了大湾区文学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端,也是表现新时代、大湾区文学特色的一个标杆。葛亮的《燕食记》继续发扬了他过去写家族文化、家庭文化这样一个传统,但是又有了进一步的开拓,把岭南的饮食文化,包括岭南的饮食文化融合在一起继续进行开拓,借助于师徒的关系、借助于技艺的传承作为一个线索,把岭南的饮食文化、江南的饮食文化与时代的开合、人物的命运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开拓出了一个产品小说新的局面。李朝全《春天的前海》描写的是前海成为一个新的试验区,成为改革开放深度开发、再开发、再改革的前沿,报告了广东怎么样在对接世界,对接香港,把改革开放进一步跟世界联系起来,来开拓出广东,乃至于中国改革的新局面,把整个前海的发展放在了一个时代大的环境和大背景中来展开,描写了其中波澜壮阔的大开大合的历史。作品涉及到的面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所写的人物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非常新的开阔的局面。广东的作家应以这两部作品为学习的榜样,有自己高标准的追求,进行精心的创作,拿出最好的作品来为大湾区文学的开拓作出自己的贡献。希望在座的广东的,包括大湾区的作家们进一步奋发努力,砥砺前行,能够为人民、为中国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拿出更好的文艺精品。
张培忠作会议小结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期待广大作家和评论家给予湾区题材创作更多的关注,以本次研讨会为起点,迎来粤港澳大湾区题材新的收获期。一要把握优势,讲好湾区故事。《燕食记》和《春天的前海》启发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气势磅礴的湾区实践、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生活,广大作家要善于发现创作的题材、捕捉创新的灵感,讲好湾区故事,塑造中国的形象。二要锻造精品,攀登文学高峰。近年来,在广东省作家协会推动下,大湾区题材文学精品佳作接连涌现,湾区文学新高地初露端倪。将会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增长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大湾区文学在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学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催生更多与湾区地位相符、与湾区形象相称的“扛鼎之作”,不断标注湾区文学新高度。三要做人的工作,构筑人才高地。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更为开阔的胸襟、更为高远的眼界、更为创新的思路,努力把更多优秀人才纳入视野,构建规模宏大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队伍。
出席会议的还有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机关党委书记陈昆,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苏毅,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以及省作协各部门和媒体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