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虞霄作品研讨会在深举行

更新时间:2022-11-20 作者:余梓宏来源:晶报

2022年11月18日上午,作为第九届深圳文学季系列活动之一,由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作协承办的虞霄作品研讨会在深举行,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近30位评论家、学者、作家,就虞霄的作品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展开热烈探讨。本次研讨会也是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

虞霄,笔名虞宵、江枫渔火、李欣等。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二级,广东省人社厅作家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作协理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特聘讲师,龙岗区作协主席,《龙岗文艺》执行主编。虞霄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发表、出版近百万字在《中国作家》《作品》《中华词赋》《中国文化报》《广州文艺》《特区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家》《北方文学》《飞霞》《六盘山》《深圳风采》《大鹏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清远日报》《宝安日报》《深圳侨报》、南方+、喜马拉雅、南粤之声、中国文化传媒、学习强国等数十家公开文学报刊和新媒体;有作品选入《深圳散文四十年》《我的深圳文学》等文集,出版散文集《越人城记》《岭南岭北·清平记》《门前一棵月季》《浮萍上的蜻蜓》等5部。

虞霄曾获广东有为文学奖“九江龙杯”散文奖、“龙华杯”全国散文奖、深圳原创网络文学奖、深圳群文文学奖、深圳群文论文奖等。有作品被译成英语、壮语等。作词歌曲多首并出版音乐合辑。目前正在采写田野调查《河流记·水世界——深港河流探访录》。

虞霄是深圳成长起来的作家,她扎根深圳逾30年,长期在深圳横岗、龙岗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先后任职港资企业文员,乡镇(街道)群文专干、宣传专干、综合写作、内刊编辑等职业。

她的在场写作,与场景对话,城中村、老街、老巷、菜市场、庙宇、祠堂、小店,邻居、修鞋匠,深圳的台风和河流,故乡和亲人,贩夫走卒、各路英雄好汉、平民百姓,他们的一个眼神,一句方言,他们内心或者波澜不惊,或者波涛汹涌,都自然地在她心中留下印记,包括那些欢乐的,忧伤的。所有的生命细节,都生动地描述了她的散文、非虚构写作的独特风格。

为什么会喜欢散文这个体裁,虞霄分享了她的见闻和经历。有位河南作家为了写煤矿工,下到几百米深的煤矿里采风,亲身了解煤矿工人的真实工作环境,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黑白男女》,该书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好书。虞霄为此深感震撼。她自己也曾于2019年12月到六约社区正坑水库一间闲置的水库库房住了4个晚上,期间有个夜晚还遭遇了发生在珠海的、深圳也有震感的“小”地震,当时对面盐田坳传来一阵“嗡嗡”怪风声音,她还以为是对面盐排高速大货柜车发出的轰鸣声。

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那时的人们普遍对这个忽如其来的未知疾病充满了恐惧,可虞霄当时在街道的宣传部门工作,需要到现场采访。由于当时物资欠缺,虞霄就这么“不怕死”地穿一件红马甲、戴一个普通医用口罩就跟随社区书记和防疫组跑到一栋确诊的居民楼,采访解封后的第一时现场。疫情期间,虞霄和小伙伴还跑到六约、四联和企业一线亲身采写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抗疫事迹,这些经历让她至今都难以忘怀。她采写基层一线抗击疫情的报告文学被评为省作协抗疫优秀作品,还登上“学习强国”。

虞霄认为,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要靠生命体验。正是散文写作的这种“勇”,这种“在场”,让她更加热爱散文和非虚构写作,而散文写作反过来也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虞霄看来,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长度,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写作可以把一片沙漠变成一片森林,把一块荒地变成一块花地。文学正是如此的天马行空,才如此妙不可言。写作如做人,她愿怀赤子之心,秉承工匠精神,做好文字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