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张培忠:描绘战略蓝图 凝聚奋斗力量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初步体会
更新时间:2022-11-02 作者:张培忠来源:文艺报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饱含深情、满怀自信。报告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贡献、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分析了当前世界局势和我国形势,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任务和大政方针。报告在描绘战略蓝图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解决发展路径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大地鼓舞了民心,鼓舞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斗志,更激荡着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澎湃不息的心潮。
新思想源于实践的创新和理论的创新。没有实践的创新和理论的创新,就没有新的理论概括和新的思想升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体现的新思想,就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报告的字里行间。
(一)从“一个答案”到“两个答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和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中展开了一场探讨。面对“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而现在,关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宣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两个答案,掷地有声地写就“窑洞之问”的现实答卷。
(二)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两个务必”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解放战争即将迎来全面胜利、共产党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形势,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对全体党员提出的一个根本要求。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各项政策,明确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为此他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他还要求全党同志要警惕骄傲自满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两个务必”的提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警醒全党的作用,而且直到现在都具有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个务必”,即“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是在过去100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关键时刻发出的新号召,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三)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是我们党的正确决策和伟大创举。其基本内容几经变化,后被确立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它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总结经验、高瞻远瞩,提出的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概念第一次提出;1964年底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现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征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也区别于以前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定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四)从“二为”“双百”到“两创”“两力”。“二为”方向是党在总结领导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文艺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的文艺工作,邓小平同志发表一系列讲话,肯定了文艺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文艺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指导下,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长期以来,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化观在中国的新发展、新成果,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遵循。
(五)明确规律性认识“五个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新的伟大征程上,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牢牢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党的十八大报告共分12个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共分13个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共分15个部分,结构令人耳目一新。大的框架结构基本延续以往党代会报告的布局,但是有两处很重要的变化:一是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二是增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如何不断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做到“6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一个部分在整个报告里面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文风体现政风,体现我们党的执政风格、执政自信,也体现民族的自信、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内涵深邃、内蕴深远,又言简意赅、大道至简、铿锵有力,清新刚健之风扑面而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从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规划和部署,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通篇胸有成竹、要言不烦,体现了举重若轻、运筹帷幄的风格。
理论家往往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真正的领袖却善于面对纷繁的世界把握大势、洞察本质,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把人民的愿景充分表述出来。中国传统经典《易经》《论语》,虽然都是只言片语,里面蕴含着治国理政的丰富智慧和社会发展的独特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很多提法,提纲挈领、大开大合,振聋发聩、简洁明了。譬如“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一句,其中“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都是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譬如“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非常形象,又具有文学性;又譬如“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的表述非常朴素朴实,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报告最后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深刻阐释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性,“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的要求明确了青年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党的宗旨、党的信念和党的宏伟蓝图,深刻阐释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策部署,高屋建瓴却不居高临下,纵横捭阖却不佶聱难懂,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解惑释疑凝聚共识,运用群众语言动员团结群众。这种接地气、通人心的文风对于文学创作是一种良好的示范。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学细悟、用心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推动中国文学由高原迈向高峰。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