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葛亮新书《燕食记》大湾区首发,映照中国近代百年风华

更新时间:2022-08-19 作者:黄楚旋来源:南方+

三餐惹味处,半部岭南史。8月19日上午,著名青年作家葛亮携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来到2022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在花园酒店博物馆展演厅举办的《燕食记》大湾区首发式暨分享会上,与广东的读者朋友们讲述创作故事。

活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广东省作家协会、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活动组委会主办,来自中国出版集团、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联、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多名嘉宾出席活动,共同为《燕食记》启动揭幕。

微信图片_20220819203134.jpg

岭南风物的“清明上河图”

《燕食记》篇幅达四十余万言,以宏阔的笔力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是葛亮继《北鸢》《朱雀》后潜心耕耘的全新长篇小说,也是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主题“中国三部曲”长篇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

微信图片_20220819203321.jpg

《燕食记》选取粤港美食作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讲述叶凤池、荣贻生、陈五举、露露等为代表的四代厨人的命运遭际,将广东、广西、香港、福建、上海联结起来,以饮食的传承、流变、革新,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画卷,展现了近代百年岭南历史。

从周朝确立“三餐制”到形成“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一日三餐,碗中百味,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普罗大众的美好向往。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海岸山林、云霞雨雾、日月星辰等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岭南饮食习惯。

“《燕食记》中,由繁盛的食材到食源开发、食具制作、食品烹制,折射出山川草木与人情物理,堪称岭南风物的‘百科全书’、人间世态的‘清明上河图’。”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致辞表示,《燕食记》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重视挖掘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借饮食的跌宕故事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超越了单一的文学价值,具备了充沛的哲学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史传价值。

微信图片_20220819203510.jpg

张培忠评价,葛亮发挥自身优势,以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涵养观照岭南,找准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和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国意韵、中国价值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在时代的常与变中,在人物的经与纬中,在文本的虚与实中,葛亮从容不迫地编织着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文学叙事新的脉络和新的谱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认为,《燕食记》质地细密、气象开阔又风姿雍容。其中,葛亮对美食描绘的精细,在当代小说中实属罕见,又以美食的跌宕故事,写尽岭南世态人情、人生长歌。与此同时,《燕食记》的叙事艺术,无论方寸之间的字句腾挪、移步换景,还是命运剧变、否极泰来,都在节制、干净和从容中,显示出特有的东方之美、中国之美。

粤菜相关读书笔记多达300万字

现场还举办了《燕食记》座谈分享会,中山大学教授、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作家、《燕食记》作者葛亮共同就“《燕食记》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传承与影响”这一话题展开分享,腾讯视频副总编辑,《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导演陈晓卿由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分享会由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郭冰茹主持。

微信图片_20220819203649.jpg

都说“食在广东”。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曾写道:“天下所有美食,粤地几尽有之。”反之,“粤地所有美食,天下未必尽也。”岭南,以其包容、自由开放的文化特性闻名全国,天南地北的文化在此流转迁徙、开枝散叶。体现在饮食上,则是不同菜系之间交缠、相汇,造就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这便成为葛亮切入小说创作的原因:“岭南的饮食文化结构,其实是非常好的有关于历史、文化、民生,乃至于社会结构的一个容器。”

微信图片_20220819203737.jpg

以饮食为题,最终讲的还是世道人心。葛亮认为,饮食是活的文化,不断革新、适应口味,既是时间流转的表达,也是空间演变的传递。而茶楼,很好地代表了内地和香港文化之间的同气连枝。如他所说:“在这个文化场域里,我们仍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而香港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食记》的结构非常精巧,用餐饮的话说就是‘摆盘很高级’。”陈晓卿评价,葛亮不仅有着很强的叙事野心,在历史的丛林中也辗转腾挪得十分自如。其中,光是粤菜有关的读书笔记,葛亮就写了300余万字。

林岗认为,较之于直观、具象的影像纪录片,文字更能把中国文化中感性、形而上的一面完美表达出来,《燕食记》中师徒代际之间的情义传承,更是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核心品质。

微信图片_20220819203711.jpg

“葛亮用‘吃’这个题材,串联起整个华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并把‘吃’和某种精神性的内涵联系在一起。”丛治辰举例说,莲蓉月饼的“熬”、叉烧包的“开口”,将地域的文化与哲学写进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人物命运的转折也在饮食聚会中流转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