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林 迎 | 医者仁心扬风范

——浅析《钟南山:苍生在上》的人物塑造

更新时间:2022-07-17 作者:林 迎来源:南方日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非典”到“新冠”,钟南山院士已成为国人心目中集崇高精神与人格魅力于一身的存在,要在一部纪实文学里刻画出独特而又令人信服的“这一个”来,其难度可想而知。近读刚刚获得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作家熊育群的《钟南山:苍生在上》,一个真实可感、仁心仁术的“国医”形象跃然纸上,尤为令人感佩。

细究起来,书中钟南山人物形象刻画动人之处有二:其一,是惦念苍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作家为我们描述了主人公于2020年初登上驰往武汉的高铁时的疲惫与忧心:“老人在打盹时也无法放松,他的嘴角越弯越深,即便睡意蒙眬,他的心里也充满着忧伤……”接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抗击“非典”那年,钟南山67岁,2020年时,他已经84岁,17年的岁月在他鬓间留下秋霜似的痕迹,想不到耄耋之年的他还要与病毒交战!有网民说:“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人最易感染。”这一刻,钟南山院士心系民众、大公无私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其二,是柔情侠骨、敢于直言的品格。

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初来势汹汹的背景下,作者在作品中以深沉的笔法记录了主人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眼泪/落成了一个国家的泪水”,开篇处的这首诗为下面的铺陈埋下了伏笔;行文里,无论是17年前还是在今天,院士眼眶里满含的热泪,都表达出一位医者的大爱情怀。

另一方面,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人物的“侠骨”,尤为突出的是“敢于直言”的鲜明性格。从2003年在电视节目中顶着压力披露“非典”疫情真相,到2020年初接受采访时明确表态新冠肺炎疫情肯定存在“人传人”现象,每一次的严谨判断、重磅发声,都令人印象深刻。而其底气是什么呢?作者说,是钟南山院士心里始终装着病人,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大医精诚,直面真相,这是一名仁医的职责所在;奋力前行,越战越勇,这是一位勇士的人格风采。

哲人说:“挫折是怯懦者的拦路虎,又是勇敢者的磨刀石。”钟南山出身于医生世家,少年时即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人生之路本应一帆风顺,但通过《钟南山:苍生在上》这部作品,人们看到的恰恰是命运给予他的重重苦难和挫折:就读北京医学院期间,热爱体育运动的他一度在专业队伍选拔中落选;年轻时在山东乳山参加乡下劳动,脚踝严重受伤,险些变成终身残疾;在广州医学院急诊室工作时,由于他的误诊,差点断送了一位大出血患者的生命,令这位初出茅庐的新人深受打击;一系列家庭的惨痛变故又接踵而至……

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次,钟南山都能在危机中崛起,从困境中激发出更大的勇气和创造力。譬如在发生了临床误判事件之后,他认真吸取教训,一方面凭借顽强毅力刻苦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果断选择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最终在这一领域里作出了巨大贡献。再如英国留学期间,他不畏风险,接连在自己身上做“吸进一氧化碳”的试验,通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纠正了英国麻醉学权威的结论,让研究生导师和众多专家刮目相看,在异国他乡树立起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与自豪。

读完全书,笔者深深以为,作者与主人公的心灵默契,是作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面准确地表现钟南山,这是作者写作时的初衷。全书共分成六个章节,作家熊育群除了着力描写钟南山两次抗疫经历之外,还写到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求学经历,还有他的婚姻爱情……作者通过艰辛的采访和长期积累,把钟南山既平凡又伟大的一生准确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对这位“无双国士”有了全面的理解。

积极展示人物的崇高,这是作品感人至深的秘诀。为了体现出真情实感,作者常把自己置身于钟南山的位置,细心揣摩人物所思所想,并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主人公面临考验时那种“铁肩担道义”的献身精神。

艰苦的付出和投入,是作品取得成功的保障。据作家透露,为了写好钟南山,在集中创作阶段,他除了每天晚上睡五六个小时之外,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搁,一直与钟南山的助理保持热线联系。“我一边写一边问,他提供了很多细节,重要的事情也得到了钟南山院士的印证和解答。”为了确认某个数据或细节,作家甚至翻遍了所有能获得的相关资料,包括确诊病例及动态信息,一本书写下来,作者笑称自己“几乎也成了半个病毒学专家”。

值得注意的是,作家熊育群曾这样表述自己的创作原则:“我不造神,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也有缺点,我只把钟南山院士当普通人来写。”正是缘于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作者在刻画钟南山这一形象时,既不掩饰他作为现实中身为“凡人”的多样性,又能准确客观地把一个富于勇气、良知和仁心的时代英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这,也正是《钟南山:苍生在上》能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