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2022深圳海洋诗歌季:大海与诗,在心中见远方
更新时间:2022-07-13 来源:央广网
“乘船远去的人把黄昏交到我手中”
“我听到海螺在风里吹奏命运”
“脚下的尺水也能兴起大海的澎湃”
“我收拢海的波纹,涂抹天空”
……
富有诗心的人们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与大海的故事,每一句都是对海洋的真情告白。他们之中,有专业诗人,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有年仅13岁的学生,也有罕见病患者……对大海的向往、对诗歌与生活的热爱成为他们提笔的理由,落下一行行动人的诗句。
这些诗句皆来自2022深圳海洋诗歌季的参赛作品,本次活动以“在海边,写一首给未来的诗”为主题,于6月开始面向社会征集诗歌作品,其中的优秀作品于7月11日“中国航海日”当天揭晓。
你跟海洋的故事与诗情是怎样的? 如何让海洋诗歌创作焕发新的生命力?近日,第四届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诗人、活动评委蓝蓝,诗人黄礼孩以及获奖的参赛者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的专访,分享了他们诗歌创作的体验与感悟。
“诗歌帮助我理解人生、理解生命、理解世界”
记者:黄老师您先给我们分享一下参加活动的感受?参赛诗歌作品给您一个怎样的印象?特别是小选手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增进学习与锻炼?
黄礼孩:深圳海洋诗歌季在深圳这个靠近大海的城市举办,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但这一次我感觉活动的力度和宽度都比以往更大,因为主办方在线上线下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还有深圳地铁等很多实体空间,所以参与人数众多。诗人们对海洋的书写各有不同,也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书写来提醒大家关注大海、环境和地球,同时也通过文学诗歌来呈现大海不一样的风貌。
我之前编过一本世界海洋诗选,后来又编了本中国海洋诗选。我知道在中国古典时代,写大海的诗比较少。因为中国的文明诞生、发展于中原地区,很多诗人没有航海经验,若不是在海边出生,对大海的书写可能就比较少。而现在大量的诗人对海洋的认知跟以往不同,所以大家会展开多个角度,有不一样的书写。因此呈现的关于大海的诗篇很丰富、题材很广泛、呈现手法较为多元,这也显示了中国当下诗人处在一个创作的高峰期。海洋诗选作为一种类型诗歌,能够丰富我们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题材。
本次活动在充满海洋气息的深圳举办,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深圳在文学方面的不同形态。这次就有很多小朋友参与到诗歌季里来。今年的高考作文,北京卷就可以写诗歌了,这提醒我们,对于中国这样的诗歌大国而言,我们要从小施教,除古典诗歌外,也让孩子们去接触当代诗歌。所以小朋友参加这个诗歌比赛,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把诗歌语言的艺术播种在他们心灵的土地上,这对他们人生的成长、对语言的训练,都有非常好的帮助。
中国是诗歌大国,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诗歌方面肯定有一定的素养,这会帮助我们理解人生、理解生命、理解世界。诗歌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认知,是语言的桂冠。更早地认识诗歌,对于我们生命的打开有非常多的帮助。因为诗歌里面蕴含的不仅是语言的凝练和情感的丰沛,还有思想的灵动,它是具有创造性且自由的,这是很宝贵的精神。就像大海任何时候都是澎湃且自由的,大海的力量就像诗歌的力量,会给我们非常多的想象与创造力。
因此,无论是作为诗人、写作者、普通人,还是小学生,去热爱诗歌,通过诗歌来丰富我们的心灵、感受这个世界,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想与大海进行一场深层次对话
获奖选手林国鹏今年31岁,来自广东汕尾。他来自一个有着丰厚海洋文化底蕴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的海洋诗歌创作带来了丰沛的灵感。他说每当自己来到海边,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内心焦躁与烦恼的情感会慢慢平静豁达。“无拘无束、汹涌澎湃的意念如同翻滚的海浪,一遍遍拍打我、催促我、追赶我,有那么一刻我试图离开海岸线,走到大海深处,想与大海之神进行一场深层次对话,我想告诉他我做好了一切与生活搏击的准备。”他在诗中尽情宣泄对大海的感情,他写道“敬畏与热爱之情在我的纸上,引发一场海水倒灌。”
与林国鹏同岁的另一位获奖者,是一位失去自理能力的罕见病患者,来自宁夏固原,名叫魏金柱。与出生在海边的林国鹏不同,他身处中国腹地,未曾见过真实的大海。他想象中的大海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在他看来,一条小河也能拥有海的平静特性,哪怕是路边的小水坑,春风拂过,也能漾起层层波澜。“即使是一个极其渺小的人,让他遭遇生活的困境,他依然能勇敢坦然地面对它,就是了不起的。”魏金柱说。
来自浙江省青田县的朱馨钰,今年13岁,她写的诗名叫《海和星空的由来》。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童年的经历,小时候调皮的朱馨钰意外打碎了外婆的花瓶,却不曾想那是外公留下的东西,看到外婆伤心的样子她想快快长大,把花瓶恢复原状。于是,她产生了把“天空打碎”的联想,“太阳掉进了海里,倒映着黑色天空,有了点点繁星闪烁。等我长大了,我要努力将海底的碎片拼回去。”
在诗歌理解的断裂处架起一座桥
记者:作为评委,您对本次活动有什么样的印象?对于参选的诗歌作品有怎样的感觉?
蓝蓝:从整个程序到具体的安排,组织者们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从收到的稿件数量来看,活动已经被很多人知晓,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很多人都是热爱诗歌的,也是需要诗歌来抚慰人心的,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作为评委,经过初选送达我手里的有100首,这里面的作者有一部分是学生,甚至包括一些儿童,这是让我感到惊喜的。这两年我做了大量的诗歌教育工作,我觉得孩子们需要诗歌和其他的艺术形式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能力,有了想象力才会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和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关联的,所以我看到有一些孩子也来参加这个活动,我觉得至少是诗歌本身的魅力,以及这些年推动诗歌教育已经有了一些影响。
这些孩子的诗也写的很好,进入中评的有十几首是孩子们写的,这是一个让人惊喜的点。另外一些成年人写的诗也让我意外,因为这种没有门槛的诗歌征文,参赛者的水平可能会参差不齐,但是这次我觉得好诗很多。
记者:您在诗歌教育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与努力,您能不能给我们谈一谈体会,聊一聊诗歌面对着什么样的现状?从业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以最大限度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
蓝蓝:在中国,平时写成年人诗歌的诗人很少再回过头去写儿童诗,我从我孩子的课本里看到一些被选入教科书的当代诗歌,但远远不够。我就意识到应该让我们这些诗人自觉地为孩子们做一些事,弥补教科书中诗歌教育的不足。
“诗是精神的海洋,而水总是相通的”
记者:在目前的诗歌创作中,您觉得有什么趋向和特点?
杨克:广东的小学生诗歌季做了11年,已经有上百万的小学生参与其中。我觉得我们对小孩有一个误区,以为他们年纪小不会写,但恰恰小孩子比较纯真和本色,他们表达的句子反而是非常独特且奇特的。所以小孩来参加诗歌大赛,不仅是对他们的美学教育,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诗心、审美和感恩,同时对我们大人的创作也是一个补充。大人小孩一起参与进来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您作为第四届诗歌学会的会长,您能不能总结一下国内诗歌创作的总体趋向并为我们介绍一下何处需要发扬、何处需要增强并完善?
杨克:就诗歌创作来讲,这几十年一直都挺活跃的。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信上发诗歌的比发散文和小说的多,因为诗歌篇幅比较短,符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
我觉得从当代来说,我们的写作怎样拥有更开阔的意识,如何更关心一个时代并用诗歌反映现实生活,最终达成“大我”与“小我”的结合是当今很多诗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书写个人感受,当然这种个人感受若是写得好,也是非常好的,并不是不能有这种诗歌,百花齐放方能春满园。但从整体上来说,应该要有家国情怀,有对世界的关注、对国家的关注,这是诗人们应该强调的。
记者:当下社会中被冠以各种名目的诗歌聚会,对于整个诗歌创作而言是不是一种符合规律的形式?
杨克:从创作来讲,已经不能说是非常符合规律的形式,但是诗歌的普及是需要这种活动的,这有利于诗歌走向人民、走向大众。比如此次的海洋诗歌征文,不仅仅是诗人能够参加,诗歌爱好者、普通的读者、普通的作者都可以参加。举办的诗歌朗诵会等各种传播活动,都属于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请您在最后对大家说个寄语,来号召大家多读诗、多写诗。
杨克:我很多年前写过一句诗,我觉得在这里说很合适:诗是精神的海洋,而水总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