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张培忠:广东文学的形象使者

——《风起岭南——广东著名作家访谈笔记》序

更新时间:2022-07-09 作者:张培忠来源:文艺报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到抗战时期的精神鼓舞,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化动员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凝魂聚魄,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勇当文化先锋,以一系列精品佳作发挥了独特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回望广东文学百年历程,丘东平曾是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在战场上英勇捐躯的烈士,有“战地文学开拓者”的称号;欧阳山怀着“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满腔赤忱,让秧歌、小说成为“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长篇小说《高干大》被视为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最早硕果之一;吴有恒从战场到文坛、从司令员到作家,以如椽之笔写下脍炙人口的《山乡风云录》,被誉为“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陈国凯的小说《我应该怎么办?》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迷乱岁月的深刻反思。在百年红色文学的精神谱系中,广东作家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堪称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优秀作家更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代言人”。一个地区的作家数量之多少、成就之高低、影响之大小,是衡量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之优劣、文化底蕴之厚薄的重要指标,也成了衡量一个地区的“软实力”之强弱的重要指标。雨果曾经说过:“试将莎士比亚从英国取走,请看这个国家的光辉一下子就会削弱多少!”莎士比亚之于英国,但丁之于意大利,歌德之于德国,巴尔扎克之于巴黎,狄更斯之于伦敦,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彼得堡,乔伊斯之于都柏林,君特·格拉斯之于但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水土构筑着作家的文学想象和思想疆域,作家则闪耀了一方水土的艺术长廊和文化星空。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国际视野、时代精神、民族传统、理想信念和现实主义成就了广东作家的特质和优势,广东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在海内外广泛传诵与传播,成为展现广东社会发展程度的“文化名片”,对于形成南粤印象、塑造广东形象产生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广东省作家协会本着挽救人文资料、挖掘历史记忆、展现名家风采、树立文化品牌的宗旨,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性、保护性记录广东文学名家影像资料的工作。一方面,依托专业团队开展专题拍摄。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下,依托专业力量对广东优秀作家进行影像拍摄和制作。先后协助广东电视台拍摄完成《大家流芳——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人物系列纪录片》(共15集)、《文艺大家——第二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纪录片》(共15集),集中宣传推介梁信、陈国凯、金敬迈、张永枚、黄庆云、岑桑、章以武、刘斯奋8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崇高品格。专题片分别于2017年、2018年经电视台播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反响。一方面,以开展活动为契机灵活安排拍摄。结合筹建广东文学馆,广东省作协主动作为,发挥工作能动性,以开展迎春茶话会、系列慰问探访等文学活动为契机,灵活安排人员上门拍摄一批优秀老作家视频资料存档,并先后整理完成刘斯奋、张汉青、章以武、范汉生、黄伟宗、吴南生、黄浩、饶芃子、张永枚、岑桑等作家视频制作,在相关文学活动上播放,达到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目的。

自2019年11月以来,广东省作协积极响应中国作协有关组织开展全国著名作家影像拍摄工作的倡议,认真开展“广东著名作家影像拍摄”工作,分阶段、分区域拍摄200名作家影像资料,受到广大会员作家的好评。一是确定拍摄对象。坚持艺术成就标准、德艺双馨导向、工作实绩要求、全面客观原则、兼顾文学门类,具体范围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或成就较突出的广东省作协会员,且原则上年龄在65岁以上,有广东省户籍或在广东省工作、创作满10年以上(含10年)、创作的文学作品或塑造的文学形象曾经在省内外广泛传播,在记录社会进步、反映时代风貌、体现文化发展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等。二是统筹推进工作。成立广东省作协开展著名作家影像拍摄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党组其他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工作专班具体负责视频策划、拍摄、制作、文案等工作。既“走下去”拍摄,工作专班风雨无阻,主动深入著名作家工作地和家庭,拍摄创作、生活、工作情况;又“请上来”拍摄,邀请著名作家到广东省文学艺术中心围绕系列主题开展文学对话、影像拍摄。结合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老作家、老同志活动,动态拍摄一系列视频。三是抓好成果转化。在完成影像素材资料拍摄的基础上,采取自主工作、购买服务相结合方式,抓好视频整理、后期剪辑和相关专题片制作。有关影像资料将供广东文学馆展览和研究使用。

作家高小莉带队历时三年辛劳工作,勤勤恳恳,不辱使命,一边通过镜头记录作家们的“口述历史”,圆满完成影像拍摄任务,一边以细腻文笔记录镜头背后的故事和感悟,配套奉献出厚重的《风起岭南——广东著名作家访谈笔记》。这既是一本反映真实历程的工作笔记,也是一部彰显文心文德的散文集子。高小莉不追逐标新立异的潮流,不显摆故弄玄虚的技巧,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感。作品彰显着一种传统的散文美学,践行着“思想为美”的写作原则,讲究意象、意蕴、意味,可以称得上是真挚、真切、真诚的文学结晶。作家寓乐于工作,善于在反映访谈对象个人历练与宏大环境的观照中,着墨于人情、人性与人生的深层开掘,道出丰富的生命体验,投射出强烈的文学理念,呈现着直抒胸臆的酣畅淋漓,也表现出作家认知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在影像拍摄过程中,高小莉与仇智杰、欧阳代娜、岑桑、章以武、黄伟宗、黄树森、刘斯奋、苏晨、张汉青、蔡运桂、王俊康、蒋述卓、杨克、郭小东、彭名燕、廖琪、陈剑晖、黄天骥、陈俊年、范汉生、左多夫、黄廷杰、李钟声、张俊彪、桂汉标、胡子明、郑明标等作家促膝长谈、真情对话,回忆个人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创作过程,回顾文学生涯经历过广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畅谈创作心得、理念和作家往来之间的难忘故事,客观评价广东文学成就,展望广东文学事业发展态势。通过高小莉的系列笔记,我们读到广东一批优秀作家的独特感受。为文,既有“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的壮志豪情,也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远虑深谋;既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使命担当,也有“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厚积薄发;既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操守品格,更有“不羡千金买歌舞,一篇珠玉是生涯”的笃定执着。为人,有的作家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有的作家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的作家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远大理想精神,有的作家坚守“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乐观主义,以美启真,以文养心,知行合一,给人启迪,值得致敬。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事业犹如接力赛,正是因为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我们的文学事业才绵延不绝、生机勃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养造就名家大师提出明确要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饱含着对文艺事业发展的深邃思考,饱含着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多年来,广东文学创作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创作主体的构成形成了多层次、覆盖面广的局面,除了驻会作家、会员作家、专业作家、签约作家外,大量的创作室、工作室汇聚了为数不少的作家,相当数量的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也已成为作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作家,亦有“不是猛龙不过江”的入粤作家。入粤作家的外省经验和岭南文化的碰撞,产生出文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作家身份的来源展示了广东文学的包容和共融,他们的作品见证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传奇与内蕴。文学队伍的开放、繁荣、多元,也大大拓展了广东文学的时代性、现实性、开放性。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恢宏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深刻变革的新时代,给文学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土壤、艺术源泉、发展动力。进入新时代,“汔可小康”“天下一家”“以民为本”等等源自中华文化的观念,不仅提供了滋养文学初心的丰富养分,也创造了作家成长成熟的广阔舞台。真诚期待广东广大作家当好广东文学的形象使者,树立创作传世之作的雄心壮志,也以精品力作的高标准鞭策自我,善于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利好叠加、广州和深圳“双核联动”、前海和横琴合作区“双翼齐飞”的战略大局中,胸怀“国之大者”,光大文学价值,以作家应有的史识、史才、史德,运用广东特色语言、广东表达方式,书写更多新时代的《三家巷》《香飘四季》,缔造新时代广东文学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