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多位文学名家齐聚肇庆 , 他们眼中的肇庆是这样的……

更新时间:2022-06-23 来源:肇庆作协

2022年6月18—19日,肇庆盛情邀请一众文学名家、摄影家,走进肇庆“小鸟新天堂”采风,泛舟星湖,观鸟赏荷,人鹤共舞,自有满天星斗,斐然成章。名家采风,采风名家。名家们眼里的肇庆印象是怎样的呢……

王剑冰的肇庆印象

说不上第几次来肇庆。最近的一次,也已相隔十年。十年,人生不短的时间,但让人感觉就是一瞬间。水还是这样的水,山还是那样的山。觉得时过境迁,时过景又未迁。是肇庆和肇庆人,维护着这个环境。我想明天,甚至再十年以后,或还是这般美妙。

包拯在肇庆的影响很大,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年,肇庆人却将包拯在这里的一切,都当成肇庆历史的重要组成。肇庆人尊重他,给他修了祠堂,给他立了塑像,把他所有的遗迹都保存下来。现在这里还有“包公井”“米仓巷”,而且他走之后还有了崧台书院、端溪书院等一个个学馆,他用端砚写出的诗,刻在了肇庆的墙壁上。在他难得的人生驿站端州,千百年来,那么多的人,都秉承着他的原则,延续着他的风格,实现着他的意愿。

王剑冰简介

王剑冰,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中国作家》《钟山》《花城》《作家》《北京文学》《上海文学》等报刊发表数百万字作品,出版《绝版的周庄》等著作45部,散文《绝版的周庄》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

熊育群的肇庆印象

肇庆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山水之美在大湾区无出其右。西江的羚羊峡是一幅水墨画,我曾经在西江边吃鱼观景,江风习习,快活过神仙。特别是来自江边和江底的端砚石,那种冰凉、细腻、滑爽的感觉,不挥毫都对不起这么有灵性的石头。七星岩之美堪比西湖,只可惜没有众多文人来捧,它的意境跟任何湖泊都不一样。鼎湖山则集山的葱茏与灵秀于一身。

肇庆的历史底蕴深厚,曾是两广总督府,众多名人踏足于此,留下佳话。

肇庆人生活因此而安逸,淡然的表情,从容的步态,这跟它的生态是统一的,不得不说,肇庆人是有福的。

熊育群简介

熊育群,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杰出校友。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等,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文学领军人才、德艺双馨作家等。出版《路上的祖先》等著作20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语等20余种语言出版。

谢有顺的肇庆印象

肇庆是我很喜欢的地方,去过多次。这个宋徽宗青年时代的封地,“南国之旧壤”,曾经的两广总督府所,自然资源独特,文化积淀深厚,深深地影响过岭南这地的文脉风流。“肇庆”,祥瑞之始。

鼎湖山是大地的馈赠,享受着好山好水好空气,这是肇庆人的福气。我现在泡茶用的都是“鼎湖山泉”,每次喝茶时,都像是在倾听这片土地的呼吸。而有千年历史之久的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更是“宋文化”这一母题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每一方好的端砚,都能让人重识传统文化的精微和荣光。我常想起当年被贬岭南的苏东坡曾写信给黄庭坚说,“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每次去肇庆,我也会给远方的文友买一两方端砚。砚石里藏着那条珍贵的文化丝线,一直绵延至今。

肇庆是一个能真正连接传统和现实的地方。如今,辨识自己的来路,寻找精神的本根,已成为一种时代性的吁求。继承是为了再造,守正是为了开新。打捞那些散落在文化史上的光彩片断,聚拢那些沉没在民间的细小声音,这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地基,而传统一旦被激活并完成创造性的现代转换,文化复兴就会来临。

谢有顺简介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文学博士,文学创作一级。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出版有《散文的常道》等著作20多部。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曾获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