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陈培浩丨书写改革时代的中国故事、智慧和精神

更新时间:2022-06-08 作者:陈培浩来源:文艺报

2020年12月,四卷本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由花城出版社推出。《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一部社会进程型报告文学,它书写了广东建设小康社会的42年社会史,着力刻画改革开放时代人民奋斗的故事。书写小康叙事,既见证时代、表现现实,也勾勒一种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传递奋斗的激情和梦想的力量。多年以后,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回眸这一段中国崛起的改革开放历史,我们必将更清晰地看到它的意义:这是一个古老民族在经历现代转型、获得国家独立之后的凤凰涅槃;这是一个兼具智慧、勇敢、拼劲儿的生气勃勃的时代,是一个开阔、从容、青春、希望的时代,更是一个值得记录、书写、铭刻并坚守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辽阔中国巨龙腾空、旧貌换新颜。在《奋斗与辉煌》一书中,小康叙事与现代化叙事、社会叙事与历史叙事、区域叙事与民族叙事、广东故事与中国故事等关系具有内在同构性。书写广东小康史,就是呈现一个崛起国家及其人民的故事、智慧和精神。因而,叙述小康广东,就是讲述崛起中国,也是提炼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的精神气象。

作为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最大的亮点在于书写对象的特别与恢宏,它因此而有别于一般的报告文学类型。报告文学一般包含三种类型:一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报告文学,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报告文学,三是问题型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无法被归类进以上的任何一种类型,它书写的是广东近42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就表现对象的体量和深广度而言,《奋斗与辉煌》具有相当的恢宏性,这种报告文学属于另一类型,可称为社会进程报告文学。相比于人物型、事件型和问题型报告文学,社会进程型报告文学因其体量庞大而具有更高的完成难度。鉴于广东小康社会进程在中国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典型性和重要性,这样一段社会史,不能仅留给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去研究,它也诱惑着跃跃欲试的报告文学作家。章石山以团队作战的方式完成这次报告文学的高峰攀登,体现的也是一种跟小康社会建设相通的战略和勇气。

必须指出,社会进程型报告文学的成功,既要有宏大的社会历史视野、专业的史料爬梳和妙笔生花的文学书写能力,还必须有对“人”的理解力。这里的“人”便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奋斗与辉煌》创作团队深知“小康叙事”与“人民性”的内在关联:奋斗是人民的奋斗,辉煌是民族的辉煌;而民族的辉煌将回馈于人民的奋斗,并为人民所共享。章石山也意识到,奋斗的人民并不是抽象的,而是行走、活跃、奋战在小康社会建设的每一个节点上流着血和汗,贡献光与热的每一个人。因此,在“人民性”立场展开小康叙事,又在“人”的立场上展开文学叙事,构成了《奋斗与辉煌》的作者们必须解决好的难题。

对于小康叙事与“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奋斗与辉煌》显示了充分的自觉性。书写小康史,就是要书写人民奋斗的故事。接着便是“人民在哪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将表现对象聚焦在哪些人群。对此,《奋斗与辉煌》也有清楚的答案。小康叙事要表现的人民是行走在广阔的民间大地上、奋战在小康社会建设第一线的普通人。这部书中的表现对象全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干部群众,小康叙事讲述的便是农民、工人、打工者、一线干部、科学家、环保志愿者、抗疫医生……他们是无所不在的人民,是前赴后继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困境中的人民,是不退缩的人民,是充满着希望而奋斗的人民。在《奋斗与辉煌》中,人民是1978年清远县氮肥厂和厂长曾国华一起突破禁区、谋划未来的职工;是1977年带领南海人民放开手脚,人称“梁胆大”的县委书记梁广大;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如潮水般涌向南粤大地的务工者;是在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两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如定海神针般守护着人民群众安全的医务人员;是在疯狂的“拉尼娜”中以生死时速开创突围之路的武警;是在高科技之城深圳精研技术的人工智能科学家……

报告文学不仅是报告,也是文学。文学不只讲述曾经发生的生活,还帮读者理解生活的梦想和可能。《奋斗与辉煌》是一部传递“中国梦”的作品,奋斗的人民投身于小康社会建设,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主体,他们创造着民族的辉煌,也分享着民族的辉煌。因此,《奋斗与辉煌》便因为讲述人民的故事而传递给读者梦想的希望和奋斗的力量。

《奋斗与辉煌》聚焦“小康社会”建设者的智慧。因此,书写小康故事,就是书写中国智慧。书写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政党智慧乃是理论界的重任,书写小康社会建设中来自民间、来自人民的智慧,就成了《奋斗与辉煌》的一种自觉。本书共四卷,前三卷书写奋斗,后一卷书写辉煌。但不管是书写奋斗还是书写辉煌,都分享着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书写小康社会建设者——中国人民的智慧。

卷一《百端待举》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1991年,记录了广东人民为摆脱贫困而进行的努力和拼搏。改革开放第一个阶段广东社会建设“每一个历史节点均在书中体现,从个体户之变、经济特区建设、流行文化兴起到地方修建铁路、广交会、六运会等”,而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体现着人民的智慧。比如此卷重点书写的“清远经验”,无疑,这也是广东改革开放历史中值得铭记的时刻。曾国华的“难受”来自于他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在此的10多年前,清远的洲心公社塘坦大队就实行所谓的水稻田间管理“五定一奖”——定劳力、定地段、定产量、定工分、定成本和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洲心公社农民收入迅速提高,但这种“洲心经验”在接下来的“文革”中受到了批判。1978年,曾国华听说洲心公社开始重拾往日经验。此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在全国开始,此前他又参加了省里组织到大庆参观学习的活动。曾国华开始悄悄和领导班子商量:借用洲心经验,不破不立,闯一闯!由此才有了后来所谓的“清远经验”。事实上,“清远经验”就是跟安徽凤阳“小岗村经验”相似的典型改革开放经验。这种经验的实质是从人民群众到村一级的基层干部到镇、县一级的干部从现实出发,既敢破陈规、从禁区中探新路,又善于在规定性中创造可能性的策略和智慧。假如没有曾国华等氨肥厂干部职工来自现实的敏锐嗅觉,就不会有“清远经验”;假如没有当时的清远县委书记陈国生面对传言不为所动的“定力”,“清远经验”也可能夭折。所谓嗅觉、担当和定力,归根结底就是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可以说,《奋斗与辉煌》便在努力呈现这种人民的智慧:卷一的“个体户之变”“农村的‘二次革命’”“市场运作赛事”“劳务有了价格”,卷二对广东改革如何面对“股市起伏”“劳资平衡”“生产安全”“通胀压力”四张答卷等问题的书写,卷三对“用创新赢得未来”“打造领头羊”的书写,卷四对“创新引领未来”“智能驱动发展”的书写,都贯穿着这样一种对小康社会建设主体——中国人民智慧的由衷敬意和礼赞。

《奋斗与辉煌》以广东小康社会建设为表现对象。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桥头堡,确实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走向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最具典型性的地区。因此,在《奋斗与辉煌》中,小康广东和崛起中国与民族复兴之间具有深刻的同一性。书写广东小康其表,借此提炼辉煌历程中的宝贵经验,凝聚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民族向心力才是更内在的诉求。无疑,《奋斗与辉煌》在书写广东小康建设42年历史进程的背后,包含着一种清晰而昂扬的民族情感。对于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来说,表达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并非主要目标,它更希望通过40多年的广东小康社会史来折射中国的改革史,通过中国的改革史来映照一个重新崛起的古老民族的心力、意志和智慧,来书写一种具有文明意义的民族精神。因此,知道《奋斗与辉煌》书写什么固然重要,但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理解书写背后那种正在崛起的民族精神更加重要。

寻根索源,便会发现,《奋斗与辉煌》事实上也在人民奋斗的故事中提炼出一种崛起中国的民族精神:敢于在艰难中坚守、能够在弯路上返身;既脚踏实地,又眺望梦想;既有为民族国家奋斗的勃勃生机,又有机会分享民族国家共同体所反馈的辉煌成果。一个民族的个体愿意奋斗,并能分享辉煌,他们便有光彩,有精神,这个民族便崛起,便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