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田珂瑜 江飞丨王威廉《你的目光》:现代爱情的文化逻辑与美学进路

更新时间:2022-05-09 作者:田珂瑜 江飞来源:文学报

王威廉最新中篇小说《你的目光》一波三折地讲述了“晚熟男”阿良和“苦命”而坚忍的知识女性阿姿之间的爱情故事。在爱情主题之外,作者辅以散文化的叙事与哲理性的诗歌,兼顾对客家人、疍家人民俗文化的展览,深化了文本内涵。在表现鲜明地方风格的同时,将美学观念织进人物、情节的文化逻辑之中,为文章增添了额外的文化旨趣,使自身创作成为“新南方写作”的有效实践。

相较于情节的连贯完整,《你的目光》更侧重于对文化图景的勾画。作者不放过任何有可能将客家人、疍家人两大民系以及深圳横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融入文本的机会,不断细化故事发展的时空坐标,赋予其文化身份,从而使更多的文化要素能参与到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解释中来。例如,以耕读立业为传统的阿良父亲,其职业选择和精神信仰,与客家人所重视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文化千年的思想传统更相吻合。而文化的厚重,也导致了他们行动上的敦和、厚重、保守乃至于迟缓。作为客家人后代的阿良,尽管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发下有意作出二次改变,但其前期仍不免耽于空想,缺乏真正的行动力,在有限的改变和无限的委顿中堕入逃避与价值否定。而以阿良人生的“拯救者”形象出现的阿姿,则代表了充满自由与进取精神的水上文明创造者——疍家人,她的灵活、智慧、雷厉风行,宛若一眼活水,为阿良的人生注入动能。而疍家人不幸的遭际又与阿姿苦难的人生相呼应——这似乎是作者特意的安排,相比于闽南人等同样具有海洋文明特点的民系文化,坚忍生存的“疍家人”身份更能有机地参与人物的设定。

由此,阿良和阿姿仿佛成为了两种文化命运的缩影,彼此的命运轨迹都具有纹路分明的文化逻辑。阿良的年长、迟滞与奋起,阿姿的年轻、坚韧与孤军奋战,代表着客家人和疍家人不同的文化性格。而在更深处,则指向对古老的中原文明和新兴的海洋文明相濡以沫的隐喻。作者将历史与个人在文化层面统一起来,并通过一段爱情故事展开对两种人生困境及其突围方式的思考。而走向爱情的关键,则在于双方是否能被允许参与到彼此的家庭事务中——相爱的双方需要通过这一步来实现真正的伴侣认同和心灵相通。这样的情节设置,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中“家本位”及相关伦理观念的价值认可,并将其揭示为不分地域、民系而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真相,从而打通了所谓的“南方写作”与“北方写作”之间的隔阂,使得阿姿和阿良“民系融合”的成长故事在当代文化命题中具有了更为广泛而深远的启示意义。

但《你的目光》中的文化思考不止于此。对于作者来说,“相爱”只是一种形式,只是要借新人之间的甜蜜结合来喻指文化的交融。而更为重要的其实是交融过程中生命不断被激活的形式与内容。在《你的目光》中,作者以散文化的叙述赋予文本极强的抒情意味。比如,文中大量的以阿良和阿姿为第一人称插叙的回忆、对阿良日记的直接引用等,都是以个人的体验而并非历史语境下的通行话术,去解释或构设人生的过去与将来。通过正面突入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式展开细节描写,从而将情感的微妙变动融入到情节发展中去。这种写作方式释放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信号,即作者正试图在数字时代重新恢复对个人经验的重视和个体表达的提倡,让生命在感觉的锐化、经验的丰富中重返一种“层叠涌动”的状态。在小说中,阿良首先作出的改变就是戒断网络游戏,并与“丽影女侠”分手,在品尝自我对现实世界的迟钝反应中尝试走向敏感与创意,最终达成与历史、现实的深层和解,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也俘获了爱人的心。这是一个“经验现实”被不断生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阿良打破了自我与“国际眼镜城”中其他销售者的同质化生活,充分释放出生命的动能,进而形成了以实践与经验为核心的个人美学体系,并标举出新的美学倡导。

需要注意的是,在《你的目光》中,作者对“眼镜”行业发展前景的预判以及对“眼镜设计师”职业的架构也同样体现着这一美学观点。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以“大批量的”“标准化、规格化、工业化”等特征首次定义“文化产业”至今,文化产业的发展业态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小说中,作者将对眼镜的关注从“生产”转向“设计”,由“技术性”转移到“文化性”,并使其成为“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自身也随之实现由“销售者”向“眼镜设计师”身份的转变。同时,此时所产出的眼镜不再是批量化、规格化、标准化、工业化的,而是充满着个人的经验色彩,甚至具有“孤品”意味的文化产品。作者以直接引用设计笔记的方式,再现了每一款眼镜背后的情感与哲思,从而赋予其以独一无二的文化属性。追求经济效益的消费时代往往需要将“感性—智性短路化”,但《你的目光》却通过引入设计师的视角来恢复二者之间的滑动。可见,作者所标举的美学观念在重视“个人经验”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反“消费主义”的色彩,或许这也正是作者直至文章末尾都没有写到阿良所设计的眼镜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直接转换的原因。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作者的构想中,这种“反消费主义”的理念与眼镜设计师的效益前景之间却并不矛盾。小说曾写到由阿姿主办的创意产业“环保眼镜”的设计展大获瞩目,并且“很快就生成了商业价值”。这其实在事实上就为“文化型工业”在消费时代的“生存”提供了保证,在情节逻辑上维护了作者在设计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时美学进路的可行性。

但不论是对经验的重视,还是对感性与智性之间关系的调整,以及包括前文所提到人物形象中文化逻辑的圆融,其实都是以作者对“人”的尊重与强调作为根本支撑的。在文中,不论“眼镜”将会实现怎样的发展,它都始终作为人与世界交互的工具,起“对世界的目光进行回报”的作用。而眼镜设计的目的也正在于能使它有机地参与到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建构之中,修饰“人”的目光,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所以,尽管文章通篇都在围绕“眼镜”讲故事,但题目仍为“你的目光”,而“你”即每一个人。这种“人”的在场感实际上贯通了全文的意趣——甚至包括故事的产生环节。

在阿良和阿姿爱情故事发生的原点,是一场“鬼使神差”的吸引。它发生在阿良与阿姿的眼镜之间,是一见钟情式的心动和不可自拔的被吸引。这有点像英文中的“Crush”,表现一种“迅速坠入爱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刺激,但区别于声光影像等的感官吸引,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冲击,为现代社会所不习以为常。从这个角度看,它的产生是不同于常规的、机械的、与规约和驯化相关的“刺激—反应”机制——它需要个人对内在自我有方向性的基础建构——不论是主人公还是读者。同时,由于“Crush”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伴随幻想产生,因此往往短暂,需要用更坚固的东西去维系,而这在本质上仍然是对“人”的要求。

所以,尽管这并不是一篇足够新颖的现代爱情故事,但作者却实实在在地注入了诸多的文化思考与人文关怀,并为理解它设置了门槛。相较于王威廉以往先锋意味浓厚的作品,《你的目光》的题材与技法是相对传统的,这是否意味着作家风格的转向还有待考证,又或许这个问题其实也没那么重要,因为《你的目光》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对“人”的现实关切,切中当下文化痛点,是作家思想不断延展深化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