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黄传会丨一部文学品位厚重的作品

更新时间:2022-04-20 来源:文艺报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我近几年来看到的一部体量最大、最厚重的报告文学作品。广东作协组织了13位作家,以一百万字记录了广东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这段辉煌的历史,它同时也可以说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史诗中的一个篇章。

我们在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全景式这个词,但是很多作品,我觉得是“弱”全景式,或者是“微”全景式,而这部作品真正用得上全景式这个词。因为这部书是对广东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叙事。在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奋斗与辉煌》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劳动,我们无法组织作家集体去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也无法组织作家集体去攻关一部长诗,但是报告文学创作,如果需要,可以组织作家集体攻关联合写作。《奋斗与辉煌》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13位作家历时一年多,其间开过12次推进会,多次组织集体改稿、专家审读。我非常佩服广东作协的这种组织能力。我前面说过,这是一部体量大且厚重的作品,而不是一套这样的报告文学作品,这里的“部”和“套”是两个概念。有一些单位也组织过文学攻坚活动,但一般采取编辑丛书的方式。比如我们也组织过《共和国功勋丛书》,邀请8位作家来写8位共和国功勋,这是一套丛书;我们也组织编辑出版过脱贫攻坚的丛书,一位作家分工一个题材,合成一套丛书。《奋斗与辉煌》是13位作家合作一个题材,合力完成的一部作品。这比编辑一套丛书难得多,必须是确定主题、统一布局、共商章节,甚至叙述方法都一致,因此难怪需要召开12次推进会了。这其中的艰难,别人是难以体会到的。我非常佩服广东作协的这种气魄与能力。

我也非常钦佩广东作家的齐心协力。这样一部作品如果不是齐心协力,是难以完成的。每位作家都有其自身特点,比如说陈启文慷慨激昂、激情四射,而曾平标可能比较理性,其他作家中还有几位是写小说的。要把这13位作家结合在一起,写出一部我们大家看了以后觉得好像是一个人写的作品,这就非常不容易,甚至需要克制一下作家的创作特点,不能太张扬。平时搞创作强调要突出特点,但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却要稍稍克制,个人特点不能太突出,要收敛一些,要找到共同的特点。这部作品一气呵成,好像出自一人之手,我非常佩服主编的魔术之手,让大家能够变成一支笔,这非常不容易。

一部百万字的报告文学巨作,对读者来说更看重的还是它是否具有优秀报告文学的品质,它“报告”得怎么样?“文学”得怎么样?报告是毋庸置疑的,广东的小康之路历经42年历程,全书分为四卷,每个历史阶段一卷,清晰明了,每卷都有它重点报告的事件和人物。比如说第一卷写的是1978到1991年这个阶段,从大逃港开笔,“三来一补”破冰之行、“雇工是否是剥削”的争论、经济特区诞生等,把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呈现给读者。其他卷也是如此,作者在前头引入,将读者带入了广东小康的征程之中,读完全书,眼前出现了一幅广东改革开放的画卷。

报告文学必须要有文学性。对这样一部百万字的作品,对文学性的要求就更高。说实话,刚开始我收到这部作品时,曾担忧它会不会是“报告”超过“文学”。全书读下来,非常流畅,报告文学品位非常厚重。我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学性把握主要抓住了两条:一是人物的刻画,二是细节的挖掘。全书写了近1000个人物,有许许多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官员、创业者、打工者等都写到了。书中的细节就更多了,比如第一卷《百端待举》第一章穷则思变,写广东的改革开放、走进小康,肯定要写广东的落后。在大逃港这个小节里,用了一组数据。当时全村固定资产不足7000元,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可是一河之隔的香港农民,一天劳动收入是60到70港币,一河之隔相差百倍。一个数字把当时两个世界的态势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起点。

还有比如《风生水起》的第一卷,这一卷从邓小平南巡写起,描述了三个细节,一是《外来妹》电视剧,二是全面取消粮票,三是雕塑“孺子牛”改名为“拓荒牛”,三个细节独具匠心,既是时代的独特印记,又具有文学意味。

2021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庆典,也是报告文学的丰收年,这其中有纪念建党百年,也有反映精准脱贫的报告文学作品,《奋斗与辉煌》无疑是这一批丰收果实里带着泥土芳香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