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乡村振兴笔记:我的东山,我的西山(节选)
更新时间:2022-04-13 作者:大 海来源:湖南省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号)
2022.4.5,期待乡村振兴田园如诗的春明景和
我的家乡,往年清明常常细雨纷飞。今年清明之日是农历甲辰月戊子日、公历4月5日,也即今天。粤东春明景和,东山春阳普照。我的老家湖南祁阳,今日也是艳阳满天。
对重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予以法定放假,早就写进历史。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作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今年清明假期,为了避免搭乘高铁触及疫情,帮扶工作队自潮州返回中山改为驾车往返。实际上,此前两个星期,我们已经驾车往返。工作队的公务用车——被我誉为“沉实老牛”的本田七座艾力绅,再次开启长途跋涉的劳作。只不过,中途短暂停车,只在服务区入厕,不敢停下就餐。即便如此,返回中山核酸检查,进入潮州核酸检查,还有东山疾控部门也会上门核酸检查。我作为新中山人,更不用说返乡祭祖——无论潮州还是中山,都在倡导非必要不出省不出市。
清明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所体现的根祖文化,对于凝聚炎黄子孙民族意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人民日报公众号4月4日晚发出《为什么要过清明节,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对“清明,教会我们不忘本”“清明,教会我们在爱中告别”“清明,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以提问形式予以回复:“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清明时节寻根问祖,其实是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既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诲,传承先辈的精神”“死亡,只是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联系。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放下。那些有关生死的话语,教会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清明,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有哀思、有纪念,是责任、是感恩。不论家教传承,还是家国情怀,都寄寓在这四月的叩拜之中。”
从最初离乡背井来到广东,如今我在这里工作生活已逾20年,也见证粤人对宗庙和祖先特别重视,将祭祀祠堂、祖墓等事,历来当作头等要事。我曾在长篇文化散文《浮虚问古》(此文连载《文化中山》,曾获第二届香山文学奖)第五篇章《魂兮归来》里描绘中山市阜沙镇浮虚山的清明祭祖盛况:
令我震撼的是,今年清明期间,我第一次看见,那些人山人海的场面,仿若电影中的战争镜头。从早9时开始,抬着烧猪、提着酒水果饼的人们,潮水般涌入浮阜山门,涌进浮虚山上。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土的,洋的,犹如去赶赴约定的集市。清明的阳光猛烈,浮虚山热如夏季。身处这种巨大拜祭场面中,我一次又一次惊诧。熟悉浮虚山的朋友告诉我,这些拜祭者多是本土居民,周边镇区,甚至顺德也有不少。总之,清明期间,上坟者会一夜涌现。他们所来之地,别说五湖四海,至少四面八方。浮虚山脚的巨大广场,以及与山相近几条公路两侧,全部停满扫墓的汽车。
人山人海的祭祀场景,足见粤人对先祖无比敬重。我去过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华人社区,那些与粤人同根同宗的港澳乡亲、与粤闽血脉相连海外旅居的华人华侨,祭祀先祖的观念也根植于心。每年清明时节,他们近则港澳入境而来,远则飘洋过海旅途万里,风尘仆仆赶回老家,为了与故乡父老乡亲拜祭先祖;行人断魂的清明,也成了家族团圆之日。
疫情复杂之下,国内返乡殊为不易,别说从疫情严重的异国他乡归来。
时至今年清明,疫情防控之下的东山大地,镇村干部也变得异常忙碌。
饶平县融媒体中心4月4日发布《我县一隔离人员违反居家隔离规定被拘留》:今天,记者从县公安局了解到,我县黄冈镇居民朱某岳违反居家隔离有关规定,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据了解,3月27日,朱某岳自上海乘坐动车返回饶平,按照防疫的有关规定,需落实居家隔离措施,但朱某岳没有全程落实居家隔离措施。潮安发布4月4发布《一村民焚烧杂草引发山火涉嫌犯罪被警方抓获》:近日,潮安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因焚烧杂草引发山火的刑事案件,目前犯罪嫌疑人林某娥已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两个官方发布都搬出公安部门提示:饶平的是“公安部门提示,疫情防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请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潮安的是“公安提示您:清明节临近,又逢春茶采摘期间,正值拜山祭祀、农事用火,林间旅游高峰期,潮安公安机关呼吁广大群众要文明祭扫,严防携带火种、火源进山,杜绝点香烛、烧纸钱、烧坟草、林间农事乱用火等违规野外用火行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公安机关将依法从重从严追究火灾肇事者的法律责任。”东山镇疫情防控和守山防灭火非常严明,东山镇党政主要领导连日来深入各村卡口指导防火灭火及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相关领导也在马不停蹄地进行巡查。
不携带火种进山入林,不在山头、墓地烧纸焚香和燃放烟花炮竹,成了清明森林防火的重要因素。东山镇的十条村庄,村书记带头忙着守卡。西山村分设两个卡口,一个在白虎头自然村的后头登山路口,一个在西山学校旁的登山路口。镇驻村干部与村“两委”身着红马甲志愿服,分成两班驻守入口,检查登山祭祖村民有无携带点火工具、鞭炮、香火等。广州返乡祭祖的作家涂燕娜告诉我,小的时候祭祖还有放炮,如今多年不见烧纸放炮。一个当地村干部告诉我,这里祭祖风俗已经形成不带明火上山的习惯,香火蜡烛也不点燃,主要将祭纸放在那里,意思一下就行啦!这是移风易俗的好事。我曾在山上见过雨打风吹的残留祭纸,不曾焚烧就会如此。中山许多地方也是如此,早已形成“鲜花祭故人”的清明习俗。
无论鲜花祭故人,还是香火祭先祖,抵达故人安息之地缅怀,于心方安。
之于我的无法归去的家乡,舅舅早在清明之前请了工匠给故去的外公外婆打制墓碑,并将后裔亲人姓名悉数刻上碑身。今天,舅舅与我父母,携带居家子女孙辈正式给先祖隆重立碑。父亲拖着病体参加了立碑仪式,他穿着旧军装,坐在坟墓边一块石头之上帮着指挥。此前我回老家补休年假,曾给外公外婆坟墓清除杂草,在外婆墓首的乱竹丛中,一条小蛇窜出。在杭州工作的表弟与我一样,因为疫情未能返乡,只能遥寄缅怀。墓碑竖立起来,外公外婆的归宿之地自此有了正式标志,但自己的爷爷奶奶每年清明难祭,成为父母家人的遗憾。关于奶奶——因为奶奶安葬在家乡的山顶之上,早因山地荒芜路途陡峭荆蕀疯长,上山拜祭困难重重,也因父亲病重无法登山,母亲年事已高爬山困难,拜祭只能搁置。关于爷爷——父亲说过,爷爷在父亲十岁之时因饥荒过世,下葬之地难以确认,只能依稀辨识葬于村后山坡。爷爷奶奶生有三个子女,年老的姑姑行将就木,重病的父亲寸步难行,伯伯身体比较健康,但其退休之后一直居住另一城市返乡极少,也没委托子女回来祭祖。往年,母亲带着偶尔返乡的我和弟妹去给爷爷奶奶上坟,沿途顺便扯些野生竹笋回家炒鸡蛋。如今,我出生的村庄因村民陆续搬迁而渐显凋敝,两位隔地长眠的先人只有寂寞黄土相伴。
今日清明,我想起小时候曾经跟过的奶奶,突然悲从中来——她孤独地葬在家乡被称作“仙人井”的山顶之上,除了芳草萋萋,后裔无人上去祭祀。午餐之前,满头银发的岳母在厨房侍弄我喜欢吃的竹笋,她的忙碌背影酷似我小时候见过的奶奶,令我几乎落泪。
民间有“祭祖不过三代”之说,以我爷爷奶奶为例,即便为其立碑,因为种种耽搁原因,后世拜祭也难超三代。事实上,像我们这种外省立业安家者,祭祖不过两代,孙辈抵达陌生的父辈家乡祭祖更不可能。何况我的爷爷奶奶没有立碑标志墓地所在,等到我的父母去世,无人祭祀的爷爷奶奶之墓融入故乡大地,消入茫茫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耕文明时期,人类敬畏自然,生产力的低下迫使人们依赖自然恩赐;待到人们休养生息,复又崇尚田园安宁回归土壤怀抱,就是一种自然的作息规则。我们常说的“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智慧无比的老子以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概括、扼要阐述,用“道法自然”揭示宇宙特性,天地万物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我们是否有此反思?
尽管清明属于乡野,属于我们心念的村庄大地;尽管疫情肆虐,故乡难返、归途依稀,但在最为感伤的时节,还得从容面对当下。人生终有离别,死亡不是终点,学会遗忘也很重要。无论故者曾经多么至亲多么恩爱,终究去矣,不复见面。活人所要做的,唯有珍惜当下,收存所爱故人嘱托,坚定从容地过好未来生活,用幸福告慰故者在天之灵。
未来,乡村振兴、田园如诗,就是活人安好、故者安息的春明景和好时节。
大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作品200万字,60余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选载,部分作品入选全国高考语文模拟卷、解放军军考真题卷。出版长、中短篇、小小说集和散文随笔集9部。获《小说选刊》全国微小说精品奖二等奖、深圳第二届全国打工文学大赛小说铜奖、《长江文艺》散文随笔奖等。